走進《資本論》的世界

走进《资本论》的世界

卡爾·馬克思

【我的一本哲學社會科學書】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17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

哲學社會科學素養的提升,少不了書籍的滋潤。光明書評新開設了《我的一本哲學社會科學書》欄目,約請著名專家學者,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對他們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一本哲學社會科學書。我們希望從專家學者閱讀哲學社會科學書籍的經歷感悟中,讀者朋友們能夠獲得啟示找到感覺,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縱然時光飛逝,也抹不去我記憶中的一幕。23年前(1993年),我入讀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走進所資料室,只見外面的房間是整齊的中文書刊,通往裡間的房門卻鎖眼生鏽。我問圖書管理員吳靈芳老師:“裡面是什麼東西?”她說她也不清楚,印象中自打她來上班,這個門就沒有打開過。好奇的我糾纏她能否打開來看看,吳老師費了很多周折才找到鑰匙把門打開。眼前的情景令我感到震撼:書架上落滿了厚厚的塵土,抹開一看,全是蘇聯和東德贈送的俄文、德文資料。除了經典作家的作品和《真理報》影印件外,還有大量考證馬克思著述寫作、修改、整理、編輯過程的參考文獻,這其中《資本論》佔了很大的部分。

從此,我自覺地開始了對馬克思著述總體情況的全面性摸底和梳理。我最終了解到,馬克思一生都在創作和思考,但生前發表的論著不到其全部著述的三分之一,且其中已完成的定稿也很少,大部分是成型稿之外的準備材料、先行稿、最初草稿、過程稿、修改稿、謄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關材料。在不斷的學習和思考中,我意識到,要全面而準確地把握馬克思的思想,單純依靠現成的著述、教科書的概括和他人的闡釋,看似方便,實則太過輕率、武斷乃至“冒險”。只有進入馬克思的著述本身特別是他的原始手稿之中,才能夠理解其思想的複雜性、豐富性和邏輯性。

博士畢業後,我到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作了兩年,1998年調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北大哲學學科一向有注重文本、文獻基礎研究和理論分析的傳統,並且在中國首先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方向。2000年5月5日,北京大學成立了國內高校中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並委託我專門從事收集文獻資料的工作。我花大量的精力悉心蒐集了德、俄、英、中等各種版本的馬克思著述及其大量相關研究資料,特別是當時除中央編譯局外其他高校和研究機構還很少收藏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這其中《資本論》自然也是重頭戲。

資料的收集也為我個人的專業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紮實的文獻積累的基礎上,我對馬克思文本研究史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清理、對既往的文本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並逐步展開了對馬克思文本個案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解讀工作,其成果結集為長達七十三萬言的專著《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這也是我關於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文本學研究”範式或方法的一種嘗試。此書出版後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得過讚譽,當然也有一些批評和質疑。在此基礎上,我做了反思,按照既有的規劃,把研究重點轉向了《資本論》及其手稿。

這是一個多麼豐富、複雜而深邃的思想世界!

談及《資本論》,除極少數文獻學家外,過去相當多的讀者基本上都將其視為一部“儼然已經完成了的著作”,論者也多是藉助“成型”的三卷“通行本”來展開研究和闡釋。對於一個複雜且產生了巨大歷史影響的思想家來說,其觀點和理論的豐富內涵不完全體現在那些表述明確的論斷中,而是深藏於對這些觀點和理論的探索、論證過程中。就《資本論》而言,尤其是如此。如果我們僅僅將它視為一本嚴厲批判、根本否定“資本”的作品,一部單純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和哲學上只是對唯物史觀的運用與檢驗,根本體現不出馬克思資本批判的多重思考和良苦用心。2015年3月,我受邀到德國進行合作研究和學術訪問,在位於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特里爾——馬克思的故鄉度過了將近一年的時光,利用這次機會,我詳盡地向德國同行介紹了中國近年來關於馬克思文本、文獻及其思想包括《資本論》研究的進展情況。在古老、靜謐而美麗的特里爾的Trsch小鎮,有一塊墓碑,上面寫著:Ich will euch zunkunft und Hoffnung geben(“我也想給你未來和希望”)。每次路過我總會停下腳步觀瞻一番,看著它,總讓我思緒綿綿。兩年後的2018年,將迎來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作為業已啟動的“馬克思年”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成員,我也將重返特里爾,屆時我將拿出什麼樣的《資本論》研究成果獻給馬克思及其故鄉呢?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