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簡述《資本論》:什麼是剝削?如何剝削?

由於馬克思基本理論著作表述過於理論化,概念化,導致很多人鑽進概念的牛角尖而產生了很多理解上的分歧。學術界的這些專家們,他們爭論他們的,我們只需要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中,找關鍵詞句就可以做到大致的理解。作為非學術研究者,我認為無論是中國的老子、孔子,還是西方的馬克思、列寧,我們閱讀他們的書根本目的在於“明事知理”,而不是像學術界那樣為了一個詞語可以整出幾千字的學術論文,說實話這種學術研究的價值我是難以理解的。

於剝削相關的幾個關鍵性的詞語有:無償佔有、強制、勞動及勞動成果。我們甚至不必理會剝削主究竟是誰,凡是具備這幾個條件的,都是剝削。剝削是社會階級產物,自從有了階級之後人類就一直活在剝削與被剝削之中。當然了哲學理論是針對一般規律而言的,與“一般”相對應的“特殊規律”還有其特殊性,嘗試用特殊的現象來企圖論證一般規律,這顯然是無知的。我們甚至可以理解成,只要個人的勞動力或勞動成果不能被按個人意圖支配,那就是剝削,至於是“無償”還是“有償”?是武力上的強制,還是文化上的洗腦?這些形式都不那麼重要了。剝削是客觀存在是事實,受客觀規律的支配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簡述《資本論》:什麼是剝削?如何剝削?

從社會形態來說,人類經過了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進入了剝削社會,繼而會邁進沒有剝削的共產主義社會。剝削社會又分為三個形態,奴隸主通過暴力管制的形式剝削奴隸的全部勞動,地主通過賦稅納貢的形式剝削農民的穀物,資本家通過對生產資料的佔有來侵佔勞動者的剩餘價值。前面兩種剝削形式都比較容易理解,比較難理解,爭議較多的是“剩餘價值理論”。一方面是工人階級半懂不懂,另一方面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故意混淆視聽,甚至否認剩餘價值的存在。

中國人的傳統在講“和諧”,講“調和”,講“陰陽平衡”。從本質上來說是認可剝削形式,但是反對過度剝削的學問,因為“過度”最導致“陰陽失衡”,會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現象。這種“失衡”會導致社會的不和諧,從而由另外的“英明皇帝”開創新的相對和諧。這種“興衰治亂,往復循環”的歷史規律在民國時期有了個新名字,叫“歷史週期律”。黃炎培先生問毛主席,中國共產黨能不能跳出這個規律,從真正意義上實現長治久安?毛主席說:行,這就是民主。

簡述《資本論》:什麼是剝削?如何剝削?

如果說中國古人視角是哲學視角,則馬克思的視角是經濟學視角,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念中,人類社會的本質就是“經濟”,經濟決定政治,經濟決定軍事,同樣哲學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古代社會的剝削是赤裸裸的剝削,扔掉仁義道德那一套歷史觀,更容易認清楚統治者及其爪牙的嘴臉。馬克思稱之為“直接剝削”,即農民在忙活了一年之後,將自己收成的一部分交給剝削主。中國人說的“和”是一種理想狀態下,農民交上去的穀物夠統治者開銷,農民自留的穀物夠自己生活。但凡碰上天災人禍了,兩個方面就不能兼顧了,也就“失和”了。

簡述《資本論》:什麼是剝削?如何剝削?

馬克思敢於指出“國家”的本質是“暴力專制機構”,而封建皇帝們只是敢頂著“君權神授”或者“真命天子”的名義來告訴老百姓這一切是應該的。我們這之所以還需要繳稅,是因為我們的階級敵人還在,國家還需要繼續履行“對敵人專制”的暴力功能,而不是因為天王老子規定了農民就該養著天子。相比這種直接的剝削,現代資本主義已經實現了間接剝削,他們通過對生產資料的佔有,而令真正的勞動者失去了勞動對象,不得不選擇跟資本家“合作生產”,因為合作是不對等的,勞動者對資本主義分配製度是無權過問的,只能靠資本家施捨的工資苟延殘喘的或者。

後資本主義時代在充分完成貨幣化的條件下,將會邁進新的剝削形式,即“金融剝削”。由於筆者並非經濟專業,對這個概念不能簡而言之,只能大致描述為,在金融剝削之下,即使是資本家乃至壟斷寡頭也是難以倖免的。貨幣貶值會讓大量的資本“蒸發”,彙報的調整本質上一個國家對另外一個國家實行金融上的剝削。這一切的基礎並不是西方經濟學家鼓吹的“自由貿易”,而是基於“自由主義”下的貿易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