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多年“類風溼關節炎”招來貧血,如何處理?

53歲的鄭女士自訴常常覺得疲倦,伴有頭昏、心臟不舒服、睡眠不佳、食慾不好等症狀。她曾檢查發現存在中度貧血,血紅蛋白偏低,只有82克/升,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正常。

進一步追問病史得知,鄭女士患類風溼關節炎(簡稱“類風關”)已經12年,現在早晨起床時感覺手指關節僵硬,但活動活動就好了,沒有其他慢性病。鐵代謝檢查結果顯示,血清鐵偏低,總鐵結合力偏低,但血清鐵蛋白偏高。

進一步檢查發現,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減少,在排除了女性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後,我們診斷她患有慢性病性貧血,“罪魁禍首”是類風溼關節炎。

多年“類風溼關節炎”招來貧血,如何處理?

有些貧血,因慢性病而致

顧名思義,“慢性病性貧血”是繼發於各種慢性疾病的貧血,如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結核、長期尿路感染、骨髓炎等慢性感染,以及各種惡性腫瘤,等等。

也就是說,許多慢性疾病都會導致貧血。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於中青年女性,除關節症狀外,還可以影響其他臟器功能,貧血就是其中很常見的一種併發症。

慢性病性貧血的特徵是輕度或中度貧血,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下降,但血清鐵蛋白升高。

貧血的嚴重性大致與原發病(基礎疾病)的嚴重性成正比,即原發病越嚴重,貧血越嚴重,原發病控制好了,貧血就會好轉。所以治療慢性病性貧血,最關鍵的是治療原發病。

慢性病患者,也可能存在鐵缺乏

在炎症因子的剌激下,慢性病性貧血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往往偏高。因此,如果化驗顯示血清鐵蛋白在正常範圍的低限,應該考慮可能存在鐵缺乏的情況。

比如,通常血清鐵蛋白<20微克/升被認為存在鐵缺乏,而如果慢性病性貧血患者的血清鐵蛋白<100微克/升,就可能缺鐵了。

一些女性患者,特別是月經量很多的女性,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長期服用各種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阿司匹林、布洛芬、雙氯芬酸、塞來昔布等),容易引起胃腸道反應或少量出血,也需要警惕缺鐵性貧血的可能。

如果慢性病性貧血患者同時存在鐵缺乏,可以進行補鐵治療。口服補鐵比較方便,若效果不佳可改用靜脈補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