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畢馬威:金融科技 全流程賦能理財業務

□本報記者歐陽劍環

畢馬威中國金融服務業合夥人蔡正軒、陳思傑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金融科技發展有區塊鏈、自然語言處理(NLP)、生物技術、知識圖譜等四個創新方向。在銀行理財業務的“設、募、投、管、退”五個流程節點,都可以利用金融科技進行賦能,解決痛點。

加強監管科技運用

對於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陳思傑認為,從技術看,可能有四個創新方向。一是區塊鏈,其最重要的問題是商業場景運用。二是自然語言處理(NLP),自然語言識別技術發展勢頭較好,但識別準確率仍有待突破最後的瓶頸。三是生物技術,包括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聲紋識別、虹膜識別等,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同時,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增強反欺詐手段也需要探索和提升。四是知識圖譜,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可以藉助知識圖譜的技術能力解決關聯交易的複雜問題,從而識別出企業的信用集中度風險。

“金融科技在資本市場的應用不可或缺。”蔡正軒表示,隨著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相繼啟動,富時羅素、MSCI等國際指數將越來越多的A股公司和人民幣債券納入其指數體系中,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步伐正在加快,更多資金流入我國股市債市,資本市場的格局將出現重大變化,其中也產生了金融科技新的切入場景。比如通過金融科技幫助機構投資者對發債主體在投前、投中、投後管理進行更科學的智能徵信,同時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及時、準確地評估發債主體和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並建立動態准入池、持倉債券池、禁投池體系,通過金融科技為機構投資者加強信用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管理。另外,近幾年投資機構也開始運用機器人或數字建模對不同期限的利率進行技術預測。

“需要強調的是,金融科技在解決資本市場的一些痛點時,也可能帶來新的市場亂象,因此在監管層面,預料會有新的監管科技手段予以應對。”蔡正軒稱。

陳思傑強調,在嚴監管大環境下,監管機構如何利用科技加強監管能力,增強監管手段,科技如何賦能監管,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科技一方面要賦能監管機構,另一方面則是幫助金融機構的內部合規,比如反洗錢、反欺詐等風控模型的建立都需要科技賦能。

以科技賦能理財業務

蔡正軒介紹,一般理財流程核心為“設、募、投、管、退”,即產品設計、募集資金、投資研究、投後管理以及退出分配。這五個流程節點都可以利用金融科技進行賦能,解決痛點。比如,可以通過金融科技實現精準營銷,將以前只能由高淨值客戶才能享受到的投顧服務進一步下沉,服務長尾人群千人千面的投資服務需求。

在提升投研能力方面,蔡正軒表示,產品投資回報率長期高於競爭對手,就是理財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目前市場比較關注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其成立之初,發行的產品大多以短期固收類產品為主,這裡的問題在於產品容易出現同質化。預計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投研中將利用科技作為差異化競爭過程中的重要特色,例如通過機器學習使新的數據形式變得可分析、基於人工智能技術與遙感衛星數據實時洞察經濟發展趨勢、利用數字建模與人工智能對不同期限的利率進行預測等。

金融科技在理財領域的另一重要落地場景是智能投顧。陳思傑表示,在此領域有三個方面可以進一步以科技賦能。一是智能搜索引擎的開發,解決投資便利性和可視性問題。二是智能分析,引入人工智能分析投資盈利性,並做好風險管理。三是人物畫像,識別出投資人的需求,量體裁衣地進行理財產品推薦。

如何避免智能投顧中高頻、自動化的量化交易帶來的風險,蔡正軒表示,量化交易在克服人性弱點的同時,自身也存在風險,例如量化交易軟件系統漏洞、網絡安全問題、自動交易系統中部分風險機制的缺失、定價模型不完善導致低估了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累積的風險係數等。在認識到相關風險的同時,資管機構需要不斷地吸收國內外新的理論與技術,持續地加強內部風險控制,謹慎測試量化交易策略後應用到市場,完善應急處理機制等。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