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製造業危中尋機應做好五點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劉潤報道 國內企業復工復產正有序推進。對本土製造業企業來說,這次疫情不僅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機遇。如何在疫情逆勢中及時調整,抓住機遇構建起未來處理突發事件的戰略機制,近日,畢馬威發佈的《新冠疫情後製造業的五大戰略思考》從防疫、防災和防突發事件(三防)方面給企業提供了5點具有建設意義的思考。

首先,本次疫情使消費者對於公共空間的衛生防疫關注大幅增長,加大業務和產品組合中的健康元素佔比不失為一個順應消費者心理的有效做法。企業管理者應順應趨勢,深入考量自身業務和產品組合可與之結合的方向。比如,交通設備製造商可為交通工具配置防疫監測、應急救助和新風循環增強系統。

其次,面對突發疫情,公共部門的醫療和物資供應往往短期難以滿足需求,有條件的大型企業集團可考慮圍繞主業配置一定比例的醫療和防疫物資供應能力。這不僅可在特殊情況下幫助政府解決醫療防護物資嚴重短缺的困難,還可以提升生產線復工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企業防疫防災能力,在獲取經營收益的同時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形象。例如,部分車企快速調整佈局生產口罩就是一個良好的範本。

第三對於消費品行業來說,疫情暴發和其他突發事件並不會直接導致市場需求中斷,一些日用消費品的銷量反而會在短期出現爆發式增長,而渠道供應和配送物流體系卻會受到較大沖擊。直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快消品和耐用消費品行業企業可進一步加強線上渠道建設,減少對線下渠道的依賴。尤其是對於企業收入佔比大的生活必需品、薄利多銷型商品和標準化的產品,有效的線上渠道能大幅減少突發事件對企業造成的生存威脅。

第四本次疫情也提示製造業企業管理者需進一步提升生產體系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生產線自動化和無人化不但順應當今國內人力成本增長的趨勢,而且也有利於提升企業生產系統在突發疫情下的抗衝擊能力。同時,現代製造業分工越來越細,各產業環節密切關聯,牽一髮而動全身。企業管理者應進一步考量供應鏈體系的多元化、備份機制和應急預案規劃,以便區域性突發事件再次暴發時,企業供應鏈體系能夠按照預案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在最短的時間裡實現生產恢復和調整,將損失減至最小。

最後,在5G、物聯網、大數據、雲技術及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不斷髮展的背景下,辦公管理的虛擬化和線上化已在許多行業場景實現落地。本次疫情迫使不少企業採取遠程方式實現復工,同時也在考驗企業在線上條件下維持正常運營的制度和流程體系、日常和應急管理,甚至包括企業變革能力。未來企業管理者應進一步考量運營管理的信息化和虛擬化,在提升運營管理效率、降低運營管理成本的同時,加強企業對突發事件的抗衝擊能力。

畢馬威研究認為,回顧全球和中國經濟發展歷程,風險往往意味著機遇,歷史上的突發性衝擊往往迫使優秀企業發現自身薄弱環節,並及時調整戰略方向,從而實現逆流而上和彎道超車。能正確認識問題並及時調整戰略方向的企業也必將能在疫情過後實現快速可持續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