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由餃子的來歷說一說為什麼張仲景被世人尊為醫聖

如今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吃餃子可謂是很平常的事情。每逢過節特別是春節,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缺少的就是餃子,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道飯菜,更是闔家團圓,幸福美滿的象徵。但是有誰知道餃子嘴初是作為一種良藥出現的呢?

由餃子的來歷說一說為什麼張仲景被世人尊為醫聖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領著人們製作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流傳至今。

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張仲景便毅然辭去官職,告老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這時正值數九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裡更加難受。

回到家後張仲景心裡還是惦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們。於是他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了醫棚,盤上大鍋,專門舍藥為窮人治凍傷。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治病的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從冬至起,張仲景天天舍藥,直舍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從此以後,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張大夫為鄉親治病的情景,也模仿著做嬌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為了區別“嬌耳湯”的藥方,就改稱為“餃耳”,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並形成了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的習俗。

由餃子的來歷說一說為什麼張仲景被世人尊為醫聖


到這裡,我們再來說一說醫聖。張仲景 ,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人,為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由餃子的來歷說一說為什麼張仲景被世人尊為醫聖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戰亂頻起民不聊生。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眾。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時的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痛苦,於是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

由餃子的來歷說一說為什麼張仲景被世人尊為醫聖

張仲景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而他在任長沙太守期間處理公務閒暇時就在太守府堂上坐診,為百姓看病,救了許多黎民蒼生的性命。因此有這麼一個典故,稱行醫為“坐堂”,

由餃子的來歷說一說為什麼張仲景被世人尊為醫聖


而後他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傳世之作。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專著的科學價值越來越顯露出來,成為後世從醫者人人必讀的重要醫籍……張仲景也因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人稱為“醫聖”。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

由餃子的來歷說一說為什麼張仲景被世人尊為醫聖

可惜《傷寒雜病論》 早已經失傳,而目前我國中醫院校學習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後人根據其殘卷整理而成;其中《傷寒論》是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而《金匱要略》是宋代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

《傷寒論》中有關治療瘟疫的寶貴經驗,代代流傳。在恐怖的傷寒瘟疫面前,它好像一盞明燈,給中國人照亮了一條戰勝瘟疫的路。因為這本書,炎黃子孫才多了一把抗擊瘟疫的盾牌!

據史書記載,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由餃子的來歷說一說為什麼張仲景被世人尊為醫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