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敲瘟神之門“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常敲瘟神之門“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

名門公子的選擇

比起好些名醫的世家傳承,甚至草根身世來,醫聖張仲景,卻是個絕對的另類,他的家庭,是當時東漢王朝的官僚世家,雖說比起名門顯貴有差距,生活卻還優越,家裡的藏書尤其多,家風傳承很好。作為這種家族的子弟,在那個已經基本看出身的東漢中後期,更是生在了蜜罐裡,基本是到點出山做官,享受優厚生活。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外戚與宦官相互爭鬥殘殺的“黨錮之禍”,各路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

俗話說,“大兵之後,必有災年”。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不斷的戰爭導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後達5次之多,使很多人喪生,一些市鎮變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於傷寒病的人最多,甚至就連錦衣玉食的東漢皇宮,皇子皇孫們染瘟疫而死,都是常見的事情,民間的情況,更是嚴重到恐怖。如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200多人,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來,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就死了 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病。

也正是在看過了太多類似的場景,張仲景在他十歲的時候,就拜了當地名醫張伯祖為師,開始了學醫之路。


常敲瘟神之門“醫聖”張仲景

常敲瘟神之門

張伯祖當時是南陽頭號醫生,更是治療傷寒瘟疫的高手,年紀輕輕的張仲景,不但在他門下學文化,更要一次次給他打下手,親眼看著他診治各種傷寒病人,年歲大點的時候,還要親自上手幫忙,就這樣二十年時間,多次親身實踐。

這段經歷,看起來輕描淡寫,但只要稍微腦補一下醫學常識,就知道,這簡直就是每天在敲死亡的大門,傷寒瘟疫的傳播速度,瞭解一下世界上幾次重大的瘟疫,就知道有多恐怖。以張仲景自己的話說,曾經在一天之內,見識過十多種不同的傷寒病例,而且接觸到病人的患者家屬,也都無一例外感染。每一次的搶救,幾乎就是與死神擦肩。幸運的是,張仲景熬了過來。

他在這個領域裡,越發展現出卓越的天才,甚至到了三十歲時,已然是在洛陽都十分知名的醫生。由於有過不少成功治療的經歷,他和諸如劉表這些名流人物,也都有了良好友誼,憑著這好人脈,在建安年間,張仲景被舉孝廉,官拜長沙太守,人稱“張長沙”。

在東漢那個年代裡,官場的一個硬規矩,就是“既官勿醫”,既然要做一個官員,那就斷了親自行醫的念頭,這就是東漢王朝的體面。可是,正值瘟疫流行,建安年間,早就肆虐多年的瘟疫,已經到了空前恐怖席捲的階段,張仲景在任的長沙,更是出名的重災區。以張仲景自己的話說,很多當地的鄉鎮,由於疾病肆虐,已經變成了空城。面對空蕩蕩的城鎮,張仲景終於下了決心:規矩!不要了!

他正式在府衙打開了門,規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端端正正的在大堂裡,為當地百姓診治。每到這時候,昔日的官員張仲景,就變成了醫生張仲景,多年修煉的醫學才能,更是完美的施展。

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

,用來紀念張仲景。

今天,湖南中醫大學附二醫院張仲景祠故址刻有石碑,長沙市中醫院大門前塑有其雕像,以紀念這位傑出的醫學偉人和他對長沙的源源遺澤。

常敲瘟神之門“醫聖”張仲景


最偉大的遺產

終於,到了五十五歲那年,張仲景終於認定,指望自己來救瘟疫,是救不過來的,指望朝廷,更是不靠譜的。於是,他帶著全家去嶺南隱居,做一件比坐堂瞧病還要重大的事:寫書!

為了這個理想,他開始了人生最艱辛的階段,在嶺南忍著寒苦生活,過著離鄉背井的日子,躲避著戰亂肆虐,一筆一筆,寫下這個理想。這本書,就是《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醫學傳世《傷寒雜病論》早已經失傳,目前流傳的《傷寒論》是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金匱要略》則是宋代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

作為是中醫界的一位奇才,又是常敲瘟神之門的人,“醫聖”張仲景對酒研究頗多。目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用酒的方劑(包括附方)共28首。並且根據病證和用酒目的之不同,用酒的方法有水酒同煮、以酒代水、以酒下丸(散)、以酒洗藥、以酒浸藥、以酒煮丸等六種。分別起到引經助行藥勢、溫陽補虛通脈、溫陽散寒止痛、行血祛風通絡、理脾醒脾化溼及苦酒收斂洩鬱熱等作用。

常敲瘟神之門“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這位醫聖和他的《傷寒雜病論》在中國醫藥史上光耀後世,它好像一盞明燈,給中國人照亮了一條戰勝瘟疫的路。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們可以想象歐洲黑死病的恐怖慘狀,而同時代的中國,因為這本書,炎黃子孫才多了一把抗擊瘟疫的盾牌!

現在,《傷寒論》更是成為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紫紅泥,用歷史說話,用數據發聲,傳播健康飲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