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是毒藥,為何“醫聖”張仲景卻用它救人,後來迷幻一代人

關於“醫聖”張仲景和寒食散的出處,在《太平御覽》中有記載,說張仲景有次見到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對王粲說:“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王粲不以為然,沒有聽他的,結果“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所言。”

這裡說的五石湯,又叫“五石散”,或者叫“寒食散”。魯迅曾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對這種藥進行過嚴厲批評,認為這是一劑毒藥。而歷史上從魏晉時期開始,確實也有不少人,因為服用這種藥,讓自己的身體和心智都受到很大影響。

本身是毒藥,為何“醫聖”張仲景卻用它救人,後來迷幻一代人

(張仲景劇照)

那麼,既然是一種毒藥,“醫聖”張仲景卻要開這種方子給人吃呢?

寒食散(五石散)的毒性,在魏晉時期的史料中,有詳細的記載。這種毒藥,最早是由曹操的養子加女婿的何晏最先服用,接著很快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成為貴族士大夫階層的一種特別愛好。

當時的士大夫們,在服食了寒食散後,渾身燥熱難耐,必須披頭散髮,穿著寬大的舊袍子才能散熱。最好能疾步行走,發一身汗。走的時候,還要發出各種嘯叫。

不過這樣一折騰下來,他們會感覺神清氣爽,體力大增,滋陰壯陽。

同時,人的精神會處在一種極度亢奮的狀態,讓人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不過,雖然如此,這種毒藥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食用後,如果不迅速地發散掉,不恰當地飲熱酒或者穿得太多等,都會有丟性命的危險。

食用過量也會讓人性情狂躁,情緒無法自控,比如唐肅宗器重的名士李泌就“服鉺過當,暴成狂躁之疾,以至棄代”。

久食寒食散的人,到了晚期毒性發作時,皮膚由於敏感脆弱,容易潰爛生瘡,舌頭亦漸縮入喉,神志恍惚,面色死灰如鬼,痛苦是讓人無法想象的。

本身是毒藥,為何“醫聖”張仲景卻用它救人,後來迷幻一代人

(魏晉名士風)

既然有這麼大的傷害,“醫聖”張仲景為什麼還要開出這樣的方子呢?

其實,這個根本就不能怪張仲景。

我們先來看看張仲景的生平。

張仲景出生於東漢末年,官至長沙太守。

之所以張仲景會走上從醫的道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

張仲景家境不錯,他自幼潛心好學。除了正經的經史外,他還研討了大量醫學書籍,在醫學上頗有見地。就連他的同鄉何顒都說他將來必成良醫。

東漢末年,征戰頻發,災荒不斷,“民棄農業”,四處顛沛流離,瘟疫肆虐,很多人都命喪其中。

本身是毒藥,為何“醫聖”張仲景卻用它救人,後來迷幻一代人

(寒食散的配方)

​張仲景家是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但也沒能逃過瘟疫的吞噬。很快,家中一大半人都得疫病去世了。張仲景自此發誓要治病救人,他深研古籍,遍訪名醫。由於他謙遜好學,勤於鑽研,再加上大量的臨床實踐,最終學得一身過硬的醫術,因此被後人稱為“醫聖”。

張仲景當時給人開這種方子,是用來給傷寒病人治病的。這個方子裡,確實有“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這些藥物。這些藥物的特點是性燥熱,可以驅寒。

按照中醫的理論,傷寒病人是因為身體處於極度寒冷的狀態,需要這樣能散發出熱力的藥物來驅除寒冷,從而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

所以說,張仲景開出這樣的方子,本身並沒有錯,目的只是救人。至於後世從魏晉時期,貴族士大夫們把這個當成一種保健品,當成一種時尚來長期服用。這個責任,是不應該由張仲景來承擔的。

(參考史料:《太平御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