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導語:近年來不斷出土的文物,以及早期對商紂王的記載,不斷佐證商紂王帝辛不只是一個暴君昏君,商紂王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本文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入手分析,揭示商紂王的另一面功績。

在中國3000多年的歷史中,商紂王一直被人們視為暴君昏君,他的歷史功績被後世有意抹黑,翻開史書,商紂王的惡行比比皆是,商紂王為什麼被抹黑?關於這一點,孔子學生子貢這樣認為:

“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也就是說,商紂王再不好,也沒有歷史記載的那麼壞。民眾對大人物的評價有這個特點:如果你好,就會把你捧得高高的像神一樣,幾乎完美;如果你不好,一切惡行都會歸結於你,無惡不赦。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近代以來,隨著文物出土和新的史料的整理發現,不少人開始質疑對商紂王的傳統記載,提出為商紂王翻案,上世紀60年代,郭沫若先生就提出:

“殷辛之功邁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須”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商紂王的歷史另一面。

“寵幸妲己,唯婦言是用”

在商紂王的故事裡,妲己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封神演義中,更是把妲己寫成迷惑紂王、陷害忠良的狐狸精,加速了商朝的滅亡。

紅顏禍水,女人誤國,凡是亡國之君,免不了和女人扯上關係,如夏之妹嬉,商之妲己,周之褒姒,這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低下的產物,既是歷史小說家的調味品,也是封建文人為昏君開脫、愚弄人民的陰暗心理的表露。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但是在商朝,打破當時世俗觀念、重用女性的君王卻屬難得,如武丁時期的婦好,就得到武丁的重用,婦好替武丁四處征伐,打敗入侵的雅利安人,推行新政和改革,為武丁中興做出巨大的貢獻。

其實,商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一個有才幹的女子,有一定的政治頭腦,經常輔助紂王處理一些國家大事,協助帝辛新政,深得紂王寵幸。

妲己提出“罰輕誅薄,威不立耳”,向紂王建議重刑法,打破“刑不上大夫”的傳統,對反抗的奴隸主施以重刑,處決了一大批奴隸主舊貴族。

而這些直接觸犯了奴隸主舊貴族的利益,他們把妲己視為妖魔鬼怪、狐狸精,妖言惑主,無惡不作。

後世把“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大義滅親”看作美談,為何唯獨對打破“刑不上大夫”的妲己咬牙切齒?實屬不公。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同為四處征伐、重用女性,武丁中興,婦好被稱頌;而紂王卻要背上千古罵名,妲己也成狐狸精,只因為結局不一樣,商朝的滅亡,就成了詆譭帝辛和妲己最有說服力的理由。

姬發: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

東征西討,開疆拓土

在周朝以前,華夏民族最大的敵人是東夷族,先是炎黃大戰蚩尤,贏得了戰爭和生存空間,炎黃子孫才得以繁衍生息。

但是東方的東夷族是僅次於華夏族的第二大民族,是華夏族最大的競爭對手,商朝時期,東夷族時常蠶食商朝東部地區,在武丁時期曾與東夷發生大規模戰爭,東夷族被打壓。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但商朝後期,東夷族經過恢復發展,實力不斷壯大,對商朝東部的威脅也在不斷加大。商紂王父親帝乙上臺後,商朝與東夷的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兩大民族常年征戰。

帝辛即位後,更是加大對東夷族的打擊,商朝經過兩代君王數十年的大規模戰爭,終於徹底打敗東夷,紂王大軍更是直達長江下游地區,東夷元氣大傷,開始逐漸融入到炎黃文化中。

商朝的四處征戰,為炎黃子孫贏得了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紂王東征南征更是促進炎黃子孫向南方發展。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認為,帝辛承繼了帝乙的戰功,最終平定了夷方,並獲得大批俘虜,這些戰爭雖有其掠奪性的一面,但對先進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長江流域的傳播(郭主張帝辛所徵夷方位於南方淮水流域一帶)以及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都起了一定作用。

但是常年的征戰也讓商朝內部民眾負擔加重,戰爭中俘獲的大量奴隸,商朝短時間內無法消化

,成為一股潛在的威脅力量。

毛澤東: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見《毛澤東文集》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打擊神權

彷彿每一個文明的初期,都伴隨著神權迷信和宗教。商朝時期,神權得到進一步發展,宗教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國家征戰,小到日常生活,都必須進行占卜。

近年來大量出土的甲骨文,反映了當時的占卜之術非常頻繁。

握有神權的巫術之士權利很大,他們和奴隸主舊貴族相互勾連,限制王權,愚惑大眾。他們利用神權,扮演著上天和人間的代理人角色,肆意干涉商朝君王。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這些神權“代理人”成為當時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帝辛上臺後,公開抵制神權,神權人士遭到打擊,他們和舊貴族聯合起來,大罵商紂王,說他“自絕於天”,不敬祖先。

《尚書·商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於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今王其如臺?」   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於天?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於爾邦!」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封神演義中,說紂王在女媧廟中題詩侮辱女媧,並派遣狐狸精妲己蠱惑紂王,讓商朝滅亡。這個故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紂王對祭祀、神權的反對和抵制。

但紂王對神權的限制,直接影響了神權在華夏文明中的發展,後世神權始終是王權的附庸,而不是權利的主導。

如果在文明形成初期,沒有對神權加以限制,很可能像西方中世紀一樣,神權高於王權,凌駕在王權之上。

政治改革,重用奴隸

商朝的權利向來掌握在少數的奴隸主和貴族手裡,這些貴族憑藉著“高貴”的出身、優越的待遇,大多是守舊的享樂派,他們固守已得利益,反對改革,是社會發展的絆腳石。

紂王上臺後,根據這一情況進行了改革,大力從底層選拔了一批青年才幹,讓他們從政,輔助落實自己的政策,其中也不乏奴隸,如飛廉等人。

《尚書·牧誓》:“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商朝是世襲制,貴族可以世代為官,享受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而奴隸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國家的權力系統,並且世代為奴,被奴隸主和舊貴族剝削。

紂王打破傳統的用人制度,大力提拔奴隸為官,直接觸犯了奴隸主舊貴族的既得利益,他們極力反對紂王的改革。

《立政》:“為羞刑暴德之人,同於厥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於厥政。”

他們還專門找這些人的缺點,說他們只懂得拍馬屁,詆譭他們。

《史記·殷本紀》:“紂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這些奴隸中都是惡人嗎?當然不是,比如受到重要的飛廉,率領大軍遠征東夷,立下了無數的戰功,當週武王滅商朝之後,他繼續率領軍隊對抗周武王,最後死在戰場上。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周的突然襲擊

西方的周朝,在周文王、周武王時期,不斷強大起來。在商朝進攻西方諸侯時,周表面上臣服,避免了商朝大軍的攻擊,實際上卻暗中積蓄力量。

週一面聯絡結盟其他受到商朝攻擊過的各方諸侯,一面聯合商朝內部受到打壓的奴隸主舊貴族,準備著滅商行動。

當商紂王大軍再次向東征討東夷時,周武王聯絡西方各諸侯,發動對商朝的進攻,周朝聯軍趁虛而入,節節勝利,直達商的都城朝歌。

商朝主力都在征討東夷,一時間沒有充足的兵源,臨時調用大批奴隸充軍,來阻擋周朝聯軍。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奴隸倒戈,商朝滅亡

周武王率領的諸侯聯軍在朝歌不遠的牧野與商紂王臨時拼湊的奴隸大軍相遇,紂王軍中的奴隸突然大量的倒戈,造成商朝大敗,紂王逃回朝歌,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在第四點中提到,商紂王重用奴隸,對奴隸來說是好事,但為什麼奴隸不全力支持商紂王,反而陣前倒戈呢?其實,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1.商紂王重用奴隸,卻並沒有解放奴隸。商紂王重用一批奴隸來當商朝官員,但這些人只是少數,大多數奴隸的身份並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所以商紂王並沒有得到大多數奴隸的全力支持。
  • 2.這些奴隸並不是商朝的世代奴隸,很多都是新奴隸。武王伐紂時,商朝大多數奴隸都是最近幾十年新俘獲的奴隸,這些商朝的新奴隸,有很多原本並不是奴隸,戰敗後才淪落為商朝奴隸,對他們來說,商朝是他們的敵人和侵略者。所以,這些奴隸趁武王大軍伐紂,陣前倒戈。


從社會發展角度入手分析,商紂王不只是暴君昏君?出土文物新發現


綜述

筆者認為,商紂王之所以“惡貫滿盈”,主要還是商紂王最終失敗亡國,成者為王敗者寇,再加上週文化和商文化本來就有差異,對商朝很多制度有偏見,最終都歸結於商紂王的暴虐昏庸。

隨著出土文物的新發現,尤其是商紂王時期的文物出土,我們發現有很多後世史料,不少是對商紂王的詆譭,有意的抹黑了商紂王,誇大其壞,抹殺他的歷史功績。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商紂王當時的很多政策,都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大凡大有為之君,歷來存在爭議,尤其是亡國之君更是如此,諸如秦之始皇、隋之煬帝,商紂王更是被後世抹黑了3000多年。

我們在看待歷史時,應該以公正的心態,不應主觀臆斷,誇大好的和壞的方面,我們應客觀全面的看待歷史人物,看到他們對後世社會發展的貢獻和影響。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以史為鑑,以正得失。

參考文獻:

《史記》,

《尚書》,

《毛澤東文集》,

《中國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