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囊括四海,併吞八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自此天下一統,四海歸一。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龐大的秦帝國二世而亡。後世之人在詬病秦暴政的同時又不斷的提出這樣的假設,假如長子扶蘇順利繼承王位,而不是少子胡亥,秦王朝的命運就很可能被改寫。
公元前210年,始皇嬴政在巡遊的途中病故於沙丘,陰謀家趙高篡改遺詔,發動"沙丘政變"擁立了少主胡亥,胡亥即位之後一系列的操作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表面上秦王朝的短命在於趙高師徒的篡權,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筆者看來這看似偶然的背後還包含一定的必然因素,下面筆者將從"沙丘政變"入手,為您剖析秦二世而亡的社會文化因素。
一、沙丘政變
公元前210年,始皇嬴政開始他最後一次全國巡遊,車隊走到平原津時始皇病重。但是始皇一心求長生,特別忌諱別人說死,群臣誰也不敢提,因此接班人之事也就一直懸而未決,為之後的
"沙丘政變"埋下了伏筆。始皇臨死前留下遺詔"與喪,會咸陽而葬",讓公子扶蘇回咸陽來主持自己的葬禮。信未發出,始皇駕崩,李斯為防止變亂髮生,設局隱瞞死訊,意圖回到咸陽之後再發喪。從沙丘到咸陽,長路漫漫,在群臣等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為趙高政變提供了了條件。面對這唾手可得的權利,趙高師徒拉攏李斯入夥發動了"沙丘政變"。這些因素"巧合"的湊到一起,胡亥成為新任皇帝,最終秦王朝葬身其手,秦二世而亡。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如果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來看,其實又是必然的結果。
· (一) 從當時的文化背景來看,秦始皇為何為來不及對後事作出安排;
始皇以及大臣未能對其身後之事做出妥善的安排,成為胡亥篡權的第一要素。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就是始皇晚年"好生惡死",沉迷於成仙與長生不老。始皇事無鉅細全都要抓,忙於政務的同時還不忘驕奢淫逸,身體也是每況愈下。在這樣的身體狀態下,始皇以及群臣本應對自己身後之事早做安排,但由於始皇沉醉於一統天下的喜悅之中,自我膨脹的厲害,他認為既然自己取得的功績是無人能及的,那麼壽命也應當是前所未有的。
群臣則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的迎合始皇,對於始皇晚年的求仙行為,大臣都表示贊同與支持,而對於始皇厭惡的死亡則閉口不提。在這種封建專制的文化背景之下,明知道始皇有錯卻無人敢言,始皇沉浸在長生不老的美夢之中,根本想都沒想立繼承人之事,才在將死之時唐突應對,
使得不法分子趙高胡亥等有了可乘之機。· (二) 為何李斯趙高等匿藏死訊而不被人發現,只因一車臭鮑魚?
秦始皇的死訊能夠長時間的隱瞞,為趙高從容發動政變提供了可能。據傳李斯拉了幾車臭鮑魚來遮住始皇屍體的臭味,僅僅靠這些是萬萬不夠的。其實是由於始皇長期自我禁錮,神秘專斷造成的。始皇聽信術士所言,為求仙藥與世隔絕,行動不為人知。
"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史記》
但凡行蹤被洩露,那就是殺無赦。長期以來都是由宦官代傳皇帝詔令給朝中大臣,大臣們已經適應代傳詔書的模式了。在這種背景之下,李斯趙高等能天衣無縫的隱藏皇帝的死訊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 (三) 君主獨裁,臣子逐利,李斯變節;
始皇嬴政在一統六國之前時曾禮賢下士,知錯能改。臣子更是不計個人得失,直言不諱。隨著天下一統,皇帝與臣子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皇帝變得獨裁專制,聽不進勸諫,臣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開始畏手畏腳,拍馬迎合。即使李斯這樣的重臣,也慢慢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了,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必須絕對遵從。李斯為保全自己的利益也在不停的揣摩皇帝的意圖,設法博取皇帝的歡心。長期獨裁專制的文化氛圍,壓制了李斯內心好的一面,變得利益為先。
面對趙高的威逼與利誘,李斯終究還是選擇了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助紂為虐,參與了趙高胡亥的政變,為"沙丘政變"的有利實施,出了一份力。促成"沙丘政變"的各種因素中,都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總體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 專制主義、皇帝集權的政治體制,使得始皇企圖超越自然,長生不老的慾望不斷得到周圍的贊同與鼓勵,導致其對死亡缺乏應有的應對與準備。
2. 至高無上,神化專斷的皇權導致秦始皇自我封閉自我禁錮,為趙高李斯等隱瞞死訊創造了條件。
3. 絕對皇權下變態的君臣關係,導致李斯棄善從惡,為了眼前的私利加入到趙高胡亥的政變之中。
沒有專制的政治體制與文化氛圍,政變就不可能會取得成功。
二、胡亥深受當時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秦始皇后期,暴虐的統治讓國民苦不堪言,民眾的苦難往往是新的統治者轉變政策贏得民心的資本。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過秦論》
人民渴望秦二世即位之後能夠改弦更張,施行仁政。可秦二世不單單繼承了其父嬴政的統治政策,而且還變本加厲,有過之而無不及,從而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秦二世最終沒能很好的審時度勢,駕馭政局,度過王朝危機,愚以為是秦二世深受當時的社會文化影響,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這些東西。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胡亥自私暴虐的性格深受秦國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戰國時期曾出現一段諸子學說百家爭鳴的時期,秦在商鞅的主持下推行法家學說,重刑罰,後商鞅雖死,其法不滅。
秦始皇時期更是焚燒《詩》、《書》等儒家經典,以吏為師,走上了法家獨尊的道路。胡亥出生之時,距離秦朝一統天下僅有十年,這時秦國在法家學說的指導之下,正在迅速走向統一。可以毫不誇張的講,胡亥自從呱呱墜地的時刻起,就處於秦國特殊的文化環境與法家思想的薰陶之下。在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將獨裁專斷、貪婪殘暴、橫徵暴斂等發揮到極致,法家學說的合理因素與積極方面被逐步拋棄。胡亥常伴始皇周圍,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間,皇權至上,唯我獨尊的觀念已經深深烙在他的腦子裡了。2. 從胡亥的老師,到他受到的教育就註定他成不了一個明君;秦朝統一之時,胡亥十歲,到了受教育的年齡了,當時對於諸子百家的思想還是可以接觸的到的。但是可惜的是,秦始皇為胡亥找的這老師是趙高。趙高出生在一個罪犯家庭,從小就被處以宮刑,成為宦官。他是一個身心備受摧殘,對社會充滿仇視和抱負情緒的人,心理陰暗,性格殘忍。趙高雖說精通法律與書法,但他向胡亥傳授的,無疑是法家學說中最負面最暴虐的內容。
胡亥又對趙高極其欽佩與賞識,因而趙高的性格特徵對胡亥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始皇焚書坑儒,專制跋扈,推行愚民政策,而首先被這種政策所影響的就是胡亥。
胡亥之生也,《詩》、《書》不得聞,聖賢不得近。彼趙高,刑餘之人,傅之以殘忍戕賊之術,日恣睢,天下之人未盡愚,而亥不能分馬鹿矣——《新唐書》
胡亥不聞《詩》、《書》,不接觸其他學說,思想僅存在於法家的圈子裡,沒有比較,沒有選擇,只能在嚴刑酷法,殘忍暴虐的路上越走越遠。這樣的教育模式下,註定胡亥成不了一個聖主明君。
三、胡亥親佞遠賢,安能不滅
胡亥年少即位,於秦國無寸土之功,靠著"沙丘政變"登上君位,不僅僅缺乏政治威信,還缺乏基本的識人用人之才。這樣的情況下,他所任用的人的素養就會對秦王朝政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胡亥親佞遠賢最終導致秦王朝的滅亡。
· (一) 親近信任趙高,造成秦朝政治更加黑暗;
胡亥自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平時唯一信任倚重的就是宦官趙高,趙高陰險狠毒,熟悉上層生活又精於權術。通過策劃"沙丘政變",在把胡亥推到皇帝寶座的同時,自己也是逐步掌握了秦國的最高權力。對於趙高這樣一個狠毒奸詐之人,胡亥卻對他寵信有加。趙高為進一步架空秦二世,他向胡亥進言:
"先帝臨治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奈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天子稱朕,顧不聞聲"。於是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成功隔斷秦二世與大臣之間的聯繫,使得秦二世成為趙高手中的傀儡。當李斯指出趙高的篡權野心與政變的可能時,胡亥卻不以為然,表示對趙高那是一萬個放心。在趙高的控制與引誘之下,胡亥完全變成"人頭畜鳴"的昏庸暴君。
· (二) 殘殺宗族,誅殺能臣,使得人才凋零,秦二世自毀長城
胡亥通過"沙丘政變"登上皇位,自己深知來路不正,擔心眾臣不服宗室篡權,胡亥聽信趙高的計謀,在迫使扶蘇、蒙恬自殺之後,又大肆屠殺宗族。緊接著又將矛頭指向功臣,蒙毅、馮去疾、馮劫、李斯都難逃厄運。
大澤鄉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群雄響應。大將章邯率領驪山刑徒組成的軍隊,曾先後鎮壓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擊潰了項梁的軍隊,斬殺項粱,以一己之力穩定了搖搖欲墜的秦政權。這樣的一位功臣卻因一時作戰的失利,受到秦二世的指責,章邯看到"有功亦死,無功亦亡"的後果,投降了項羽。
秦二世倒行逆施,無故屠殺功臣戰將,使得統治階層內部眾叛親離,喪失了最後一點凝聚力,秦王朝的摩天大樓此時已經成了一座危樓。
正是由於秦二世用人失誤,導致奸佞得勢,國家敗落。編者結語
秦滅六國,天下一統,從政治上來看他是勝利者。從文化上看,卻是以摧殘六國文化,壓制諸子百家學說,犧牲思想相對自由發展為代價的。對文化的毀滅破壞使得秦二世胡亥成了最直接的受害人。秦朝獨尊法術的這一文化專制的土壤,培養出來秦二世這樣一個暴虐之君,成為導致秦朝二世而亡的深層原因。
秦的二世而亡為我們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我們在學習借鑑新思想新文化時,要以一個開闊的視野來觀百家之學,充分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深度解讀歷史事件,探究其背後的是是非非,得出有用的經驗教訓提高自己,才是我們研究歷史、學習歷史的真諦。
閱讀更多 柒月說點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