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從“明蒙政策”入手,探析中央統治地位與邊關防護的關係

引言

“商周秦漢,商周秦漢,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元明清。”

這首以兒歌《兩隻老虎》為背景音調的朝代歌曾廣泛流傳於哈佛大學校園內。我國有著輝煌璀璨的歷史,在歷史的數十個朝代中又都曾發生過令後輩引以為鑑的事情,本文所講講述的便是夾於兩個少數民族政權元清之間的大明王朝。

《易彖》乾卦條有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1368年,隨著萬物依賴而生的乾元之氣的元朝江山怦然坍塌,象徵著天道運行的“大明”橫空出世,出生貧民的朱元璋在應天正式稱帝,由此拉開前後歷經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歷史的序幕。

縱觀整個明朝歷史,從未出現過如“開元盛世”空前富饒的情景,但也並未如同南北晉一樣空前黑暗。有過英明之主,也有過宦官當政;出現過官不搭肩,也出現過朋黨之爭;將軍曾驅蒙元於戈壁沙灘,皇帝也曾縊於郊外煤山......。明朝是一個矛盾的朝代,有僵化有變化,有發展有退後,終隨歷史煙消雲散。作為後人在感慨之餘也讓我們再度回首這個朝代,讓我們一探事關明亡的明蒙政策的究竟。

從“明蒙政策”入手,探析中央統治地位與邊關防護的關係

《易彖》史料內容

一、明初:挾一統中原之威,以武抗蒙元之族

《明史·兵志》有言“終明一世,邊防甚重,邊境之禍,遂與明始終雲”。明朝建立後,一直將蒙元殘部視為外部的主要威脅,朱元璋與朱棣一直主張武力驅逐蒙元殘部,經過數十年努力,蒙古勢力最終縮退至大漠地區,邊境地區也迎來了短暫的平靜。但是北方遊牧民族歷史由來已久,蒙元殘部雖然元氣大傷但是根基猶在,因此在幾十年發展後仍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軍事力量,應如何處理蒙元威脅一直是明朝執政者所考慮的問題。

由於明朝是滅元而取代之的王朝,因此自朱棣之後的各代皇帝在對待蒙元問題上一直持“高高在上”的態度,一旦出現蒙元散兵騷擾侵襲邊境的情況,明朝皇帝動輒派遣正規軍前往圍剿,而蒙元首腦也一直視明朝為不共戴天的仇人,因此雙方在處理邊境對峙一問題上並無何談餘地,這一狀況一直持續至明朝中期,並有愈演愈烈之勢。《明史十講》有言如下:

“明朝的統治者一再聲明華夷一家,對各個民族一視同仁,同時又繼承了歷代封建統治者“內中國而外夷狄”的大漢族主義思想,認為少數民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從“明蒙政策”入手,探析中央統治地位與邊關防護的關係

蒙元殘部軍隊

二、明中:以創興皇帝之姿,議和於蒙元

公元1566年,時年二十九歲的明穆宗登基稱帝,成為明朝的第十二任皇帝。登基之初,明穆宗面臨著嘉靖皇帝扔下的一堆爛攤子,為解決當時國家的明病隱疾,抑制大明江山將傾的頹勢,明穆宗任用高拱、張居正等官員,在國內實行改革,整頓吏治,這些改革有效的清除了明朝內部存在的弊端併為其後的對蒙政策打下基礎。公元1570年,明穆宗借俺答孫子汗那吉嚮明朝乞降之際,與高拱、張居正等群臣商議後決定放棄此前對待蒙元的敵對政策轉而選擇與其議和。《答王鑑川計貢市利害》一文中有言如下:

“封貢事乃制虜安邊大機大略,時人以媢嫉之心,持庸眾之議,計目前之害,忘久遠之利,遂欲搖亂而阻壞之,國家以高爵厚祿畜養此輩,真犬馬之不如也”。

儘管當時朝中有反對聲音,但隨著明穆宗的一錘定音,明朝正式開始與蒙元勢力進行事關和談事宜的接觸。雙方經過數月商談後,公元1571,明穆宗下詔敕封俺答為順義王,俺答家族均給予十分厚重的封賜,至此

“隆慶和議”正式達成。此次合議之後,兩朝邊關終於出現數十年難見的安靜和平,“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邊關地區甚至逐漸出現“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於中原”的昌盛景象。“隆慶和議”的達成,標誌著明朝與蒙漢邊關兩百年來武裝對峙的結束,邊關內外出現令前人難以想象的和平之景。

從“明蒙政策”入手,探析中央統治地位與邊關防護的關係

“隆慶和議”場景

三、明末:亂於歷史大勢,明蒙徹底決裂

但是這一狀況卻因蒙元內部激進勢力的影響而出現改變,如同日本國內的左右翼分子一樣,當時的蒙元部落中也存在著與倡導議和勢力處於對立端的“左翼”勢力。這些“左翼”分子不滿於統治階層的乞合政策,並時常派遣騎兵前往明朝邊關進行掠奪。明朝政府對此也採取得過且過的政策,並未大規模派遣官兵前往圍剿。《少保鑑川王公督撫奏議序》中如此說道:

“公在鎮凡三歲餘,後先所上疏積數十百萬言,不獨得虜要害,使其權恆在我而不在虜,至於練兵實,選材官,斥奸宄,務要害,諸可以鞭撻膺懲之具靡不備。使虜曉然知款我之利而犯我之害。其言固班班可考也”

顯然易見,明朝為合議大局並不願因此再度開啟戰事。萬曆年間,女真族開始崛起並最終建立後金,明朝的邊關安全再次受到威脅。於是在對蒙政策主要以恩威並施之餘,為緩解邊關防守壓力,明朝政府決定借蒙元勢力中的“左翼”勢力來抗衡逐漸強大的女真。事實上,這一政策取得顯著的成果。

從“明蒙政策”入手,探析中央統治地位與邊關防護的關係

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

但是由於明朝政府已完全腐敗,幾位皇帝也多昏庸無能,此次拉攏蒙元“左翼”勢力抗衡女真的政策最終不得已被徹底取消。除此之外,當時大廈將傾的大明王朝已無力撥出足夠的財政支撐邊關戰爭的支出,後金由此迅速發展壯大,至此明朝徹底失去將後金政權圍剿於襁褓的主動權。

明朝末期,國內起義硝煙四起,在位統治者已無暇顧及塞外的蒙元政權,儘管當時的蒙元政權並不具有染指明朝統治權的能力,但是因其地理位置的優勢,蒙元勢力依舊是明朝與後金政權中不可忽視的第三方。在見到明朝勢力範圍徹底縮水後,後金政權立即向蒙元部落拋出橄欖枝,以恩威並施的方法成功說服蒙元勢力與自己同處同一陣營。《滿文老檔》記載道:

“天命六年四月,“巴林部貝勒杜楞屬下十八戶,一百二十男丁,攜馬五十匹,牛四百一十頭,羊千隻逃來。”(32)五月,“巴約特部恩格德爾額駙之弟蒙果爾臺吉率子女、畜群及屬下三十戶人來歸。”(33)六月,“巴林部貝勒杜楞之子阿玉希及古爾布什、薩特塔爾三臺吉所屬蒙古一百六十戶來歸。”

顯然易見,血緣為近親的蒙古族與女真族關係已經十分密切,而明朝也從此徹底失去蒙古地區勢力的支持。從此以後,後來改名為清的後金政權再無後顧之憂,而是將精力完全投放於一統中原的戰爭中。

從“明蒙政策”入手,探析中央統治地位與邊關防護的關係

《滿文老檔》史料留存

評價

仔細分析明朝對蒙元的政策我們可以大概得出下面結論,明朝建立之初明皇帝仍能挾一統中原之威北進驅蒙元殘部於大漠,但是常年征戰使得明國內百姓居無寧日,因此明皇帝不得已放棄武力對抗蒙元勢力的政策。而後,蒙元勢力死灰復燃再次對明邊境造成威脅,此時的明帝即明穆宗能夠審時度勢的選擇和議政策,並有效解決長期存在於邊境的武裝對峙問題,此舉為雙方的和平發展打下基礎。而明朝後期因內部的腐化與外部後金的威脅,不得已放棄與蒙元勢力的交好政策,蒙元投懷於後金政權,使得明朝邊境更加岌岌可危。

事物均有兩面性,為徹底瞭解明朝對蒙元政策的變化,我們可以跳出慣性的思考邏輯即只是簡單的考慮明朝一方對蒙元心態的變化,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站在蒙元一方進行研究。首先,元朝政府雖然滅亡,但是元朝最為根本的遊牧本性並未因近百年的中原生活而徹底泯滅,在不得已退縮至大漠地區後,蒙元勢力仿似如魚得水再次恢復遊牧民族的原始生活,習慣了奔馬飛馳,習慣了射箭揮刀,卻無法習慣寒冷冬季帶來的缺水少糧,他們只得再次向富饒的明朝邊境揮刀。

但是成吉思汗時代的金戈鐵馬已經不存在了,蒙元部落也只能苟活決不能再次稱霸中原了,因此在見到漢家皇帝送來的一紙合約倡議後,很多蒙元牧民答應了,他們需要糧食,需要可以不用生命去拼搶的糧食,而後雙方邊境開始了久違的和平。

從“明蒙政策”入手,探析中央統治地位與邊關防護的關係

遊牧民族場景圖

但是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左翼”勢力,蒙元部落扔存在著不願臣服於明的勢力,他們成為“隆慶和議”後的不穩定因素。

在數年騷擾明朝邊關卻未被大規模圍剿後,這些不讀“聖賢書”卻懂得禮尚往來的“左翼”分子放下了心中的仇恨,決定接受明朝的拉攏並在其後將武器轉向對他們同樣存有威脅的後金政權。然而好景不長,明朝江山已是遲暮,邊關地區交易的縮水使得蒙元部落的日常供給陷入困境,此時後金向他們伸出了援手,因此和好於後金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縱觀明朝對蒙元政策的轉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朝代的興衰迭替,更能瞭解到邊關政策對於中央統治地位的影響,“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在國際形勢瞬息萬變的今天,我們更需要注重各項邊關政策,只有此邊關問題才不會成為壓倒國家的一棵稻草。

參考文獻:《易彖》、《明史·兵志》、《明史十講》、《答王鑑川計貢市利害》、《少保鑑川王公督撫奏議序》、《滿文老檔》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