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成都本地著名小吃油烫鹅和皱鼻子的故事

成都本地著名小吃油烫鹅和皱鼻子的故事

我在成都喜欢吃油烫鹅这道菜,乃是因为鹅相对于其它肉类更接近天然绿色食品,鹅平常主要以吃草和菜叶类为主。

油烫鹅这道菜在成都很响亮,一般本地人都知道,严格的说它不属于川菜系列,这是一道客家菜。

今日之川菜其实也是混血儿,是湖广、湘、鄂、赣、诸地菜系,随着历史上五次移民而入川,入川客家的饮食文化和本地川菜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今日之大川菜体系,川菜的血统不单单是四川本地菜,是个杂交后代。

比如“川菜之魂”郫县豆瓣就是一个福建人研制发明的。

让“油烫鹅”名声大振的是一个成都本地洛带客家人,是他首先研制发明了“油烫鹅”这道菜,原来本地只有“油烫鸭”这道菜。

这个研制推广的人叫郭洪云,外号“皱鼻子”。

郭洪云,洛带客家人,因为他经常喜欢皱起鼻子去闻菜的香味,所以才有人给他取了这个外号。

“皱鼻子”出名,当然不是因为他的鼻子。

16岁那年,他到洛带供销社上班,跟何秀生师傅学腌辣。1984年担任供销社饭店经理以前,他跑过堂、洗过碗、做过水案、白案,码过墩子。

1984年,上级领导动员他挑起经理的担子。当时饭店正在亏损,他不敢贸然接招,有一件小事促使他下了决心:饭店停业整领一个月,发不出职工工资,他同妻子在饭店参加了一天时间的学习整顿,才领到一元钱。要是这样下去,饭店几十个职工和退体职工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呢?还有自己的父亲也是退休职工。

“皱鼻子”只好接过这个摊子带领大家一起干,一起谋生存。

成都本地著名小吃油烫鹅和皱鼻子的故事

上任以后,就开始认真探索和总结客家传统菜肴的烹制方法和特点,在传统的“油烫鸭”的基础上,独创了“油烫鹅”,当初连他自己也想不到,这道菜竟成了享誉川西坝子的一道客家名菜,且经久不衰。

且说皱鼻子“接任饭店经理后,为饭店的兴旺日思夜虑,“油烫鸭”作为传统客家菜肴,虽深受大众喜爱,但他觉得香味还不浓。另外,鸭子的季节性很强,要在打谷子以后,才有大量的“棚棚鸭”上市。因此,他选择鹅,把“油烫鸭”的烹调技术运用到油烫鹅上来,添加了十几味香料,花了几十天的功夫,反复试验,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食客是不是满意呢?

一个多月以后,饭店出现了生意兴隆的局面,不少食客就是冲着“油烫鹅”而来。这时,“皱鼻子”才放下心来。

成都本地著名小吃油烫鹅和皱鼻子的故事

油烫鹅之所以受食客的欢迎,可以说是因为这道菜比较充分体现了客家菜“色、香、味”俱全的特点。

客家饮食文化究竟有什么精要?客家传统饮食有哪些特点,没有一致的说法。但它讲究一个“香”字应该是肯定的,虽然客家移民到四川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有些传统的东西还是保留了下来。

“皱鼻子”说,他“毕业”的时候,师傅曾经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娃娃,你记到起,俗话说‘油多绝对要坏菜”。什么道理呢?一是因为油多使菜变得闷人,二是因为在炒菜的时候多的油要滤起来,菜原来的香味被多余的油带走了!”这也许就是客家菜肴最大的特征。

“皱鼻子”的“油烫鹅”正是以它独特的香味征服了食客。他的配方曾被北京烤鸭店要去做参考。“皱鼻子”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做出不同的香味。

1992年,“皱鼻子”被选到美国新泽西州的中餐馆工作。当时,省饮食公司对出国的厨师都要组织考核并进行论文答辩,他写了一篇叫《谈芡》的论文,顺利地通过了考核。

就在出国准备工作即将就绪,他的妻子却不幸病逝。于是“皱鼻子“只好放弃这次赴美的行动。稍稍平复情绪后,改为到日本,同“古凌志”公司签订了5年的合同。

“皱鼻子”的油烫鹅受到了日本人的欢迎,本人也受到周围的尊重和信任,每天到餐馆来吃饭的人都要排起长队。

成都本地著名小吃油烫鹅和皱鼻子的故事

“皱鼻子”在日本刚刚适应下来,工作也很顺手时,突然又飞来横祸,他13岁的儿子在家里不幸发生车祸去世。没有了妻子,又没有了儿子,“皱鼻子”再也没有思在异乡工作,对生活一度失去信心,精神频于崩溃。

于是他辞去了在日本的工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后来日本人又数次发来邀请,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皱鼻子”是客家人,他的根在中国四川成都洛带,他要回到客家人中间,他要将客家餐饮文化发扬光大。

“皱鼻子”回来不久,又建立了新的家庭,新的生活使他重振雄风。

他在传统客家菜肴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粗粮系列野山菌系列、水果系列等新的客家菜肴。尤其是他的水果系列,可以说是独具特色。

成都本地著名小吃油烫鹅和皱鼻子的故事

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客家菜“油烫鹅”,人们在品尝美味可口的油烫鹅时,不要忘了这里面离不开洛带“皱鼻子”的汗马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