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對聯的對法有幾種?

春友26


對聯的對法種類多了。以形式言: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自對,失對,借對寬對,流水對,迴文對,頂針對等多種。以修辭言:有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等。以用字技巧言:有嵌字,隱字,復字,疊字,析字,折字,合字,數字,偏旁等。以邏輯言:有並列,轉折,選擇,因果等。



對聯,又稱對子,對對,盈聯等,起源於古代桃符。對聯具有詩的特點,比詩更嚴。要按照一定字數,音節,韻律,聲調,特別是對仗的要求做,否則,就不是對聯了。具有詩、詞、歌、曲、賦等文體的一些特點,且要求更為嚴格。對聯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字藝術形式,非常受人喜歡,但要做好而精極為不易。對聯常用典,沒有一定的閱歷經險,文化歷史知識,要通對聯內涵不易,要寫好更難。


寫對聯,要字數相同,詞性相當,節奏相應,平仄相諧,內容相關。會用字,掌握一定的用字技巧,懂得一些修辭邏輯關係,並會靈活運用。對聯是很有藝術格調的。對聯中標誌性的修辭手法就是對仗。對聯以用途分類,主要可分為:喜慶,哀輓,文苑,裝飾,行業,趣巧等多種。對對聯評價常用六字“工、穩、貼、切新、奇”。對聯常以“副、比”言。

試舉幾例,復字,疊字,嵌字,隱字,合字,拆字,數字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一木壓滾調圓;兩石夾柱照亮。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

少水沙即現;是土堤方成。

凍雨灑人東兩點西三點;

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萬瓦千磚,百日造成十字廟;

一舟二櫓,三人遙過四通橋。


樹德漢碩


按照大類來分,楹聯對句(不包括成聯)的方法有三種,它們是對聯的三種構思方式,或者說三種思路,在楹聯學中分別被稱為:正對、反對、流水對。下面簡單地談談我個人的心得體會。

一 正對

所謂正對,就是成聯以後,上下聯之間在邏輯上是一種並列關係。事實上,只要是剛接觸到對聯的人,在對句時都會下意識地運用到這種正對的思維。 比如常見的一些春聯:

天增日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天開美景風雲靜

春到人間氣象新

旭日芝蘭光甲第

春風棠棣振家聲

芳草春回依舊綠

梅花時到自然香

這些聯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上下聯沿兩條線展開,互不交叉,互不聯繫,成為兩條平行線。這樣,上下聯就成了兩個在邏輯上完全處於並列關係的句子。這就是標準的正對。 但事實上,對句的構思並非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二、反對

有正必有反。對句的思維,也可以是逆向的。 成聯之後,上下聯在邏輯上形成一種轉折關係,這樣的應對方式叫做反對。比如: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花殘猶可待 (出句:網友)

心死更何期? (對句:一劍)

花開只三朵 (出句:網友)

我等已千年! (對句:一劍)

這幾副聯,上下聯之間在邏輯關係上都形成了明顯的轉折,屬於標準的“反對”。

三、流水對

所謂流水對,就是成聯以後,上下聯之間在邏輯上形成一種順承關係。比如:

散下珍珠遺舊友 (出句:網友)

斟來琥珀話離情 (對句:網友)

對鏡不知人是我 (出句:網友)

仰天長嘆歲如刀 (對句:一劍)

又見菊花如故友 (出句:網友)

聊將秋賦代黃封 (對句:一劍)

從這幾副聯中可以看出,下聯是對上聯情節的一種延伸和發展,上下聯之間是一種順承的邏輯關係。這樣的對句構思方式,我們稱之為“流水對”。

在此鄭重強調一下,正、反、流水三種對法,是針對構思方式而言的,不是針對對仗而言的!對句無論採取哪種構思方式,都必須嚴格遵守楹聯的聲律和對仗原則,否則就稱不上是對聯。


一劍lxd


對聯是祖國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用簡練和優美詞句構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文學性。

遵照祖國的傳統習慣,對聯的寫、讀、貼都是直行,自右而左。對聯的結構、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三、四個字,長的可達三百多個字。人們都說,雲南昆明大觀樓的一百八十字聯是我國古代最長的對聯,稱天下第一長聯。其實這還不算長,四川青城山廟內有一副對聯,共有三百九十四字,是大觀樓長聯的一倍多。這副對聯對仗工整,意境高超,稱得上是一副妙對。

那麼,對聯的對法有哪幾種?按寫作形式可分為三種,即串對,正對和反對。

1、串對就是上下聯所敘述的問題,下聯把上聯的意思繼續和補充,深化上聯所要表現的主題。例如:

上聯:義旗舉南昌,啟革命風雲,揮師百戰運籌帷幄心盡瘁;

下聯:赤衛樹洪湖,頌英雄壯志,將帥三軍德行楷模口皆碑。

2、正對就是上下聯各寫一事,各自都具有一個完整的意思,猶如兩山對峙,山根相連。例如:

上聯:倘他日蠟屐重來,須記取山中松徑;

下聯:攜一片紅雲歸去,莫錯認世外桃源。

3、反對就是上下兩聯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襯,把主題表現得更為深刻、鮮明。例如:

上聯: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功效少;

下聯:條塊分割,政岀多門弊病多。


黃成文94436201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對王之王對穿腸與華府書童華安(唐伯虎)比試作對功夫的那段巔峰對決:

  • 對穿腸:一鄉二里,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義,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膽。
  • 唐伯虎: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釐,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 對穿腸:圖畫裡,龍不吟,虎不嘯,小小書童可笑可笑。
  • 唐伯虎:棋盤上,車無輪,馬無韁,叫聲將軍提防提防。
  • 對穿腸: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
  • 唐伯虎:雨雨風風花花葉葉年年暮暮朝朝。
  • 對穿腸:十口心思,思君思國思社稷。
  • 唐伯虎:八目尚賞,賞花賞月賞秋香。

幾個回合下來,對穿腸竟然口噴鮮血倒地不起。那麼從這一段對聯中,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對對子也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關於對聯的起源

對聯, 即“對對子”,俗稱“對課”。古代所說的“吟詩作對”,這裡的“對”,指的就是對聯。是我國流傳的最為久遠的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

先秦時期的“所謂的桃符”

在文史上,一般認為對聯的最初原形是“桃符”,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2000多年。

《莊子》:“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周禮·夏官·戎右》:“贊牛耳桃茢。”鄭玄注:“桃,鬼所畏也,茢,掃帚,所以掃不祥。”

《淮南子·詮言》篇說:“羿死於桃棓。”

《山海經·海外經》曰:東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樹,屈蟠三千里。東北有門,名曰鬼門,萬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鬱壘,主閱領萬鬼。若害人之鬼,以葦索縛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這也就是說,自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認為桃木有驅鬼辟邪的作用。並在《山海經》中介紹了神荼、鬱壘的來歷以及他們做為鎮守鬼門關的職責——如若有害人之鬼他們就用葦索把鬼捆綁起來,再用桃木弓射殺並投入老虎的口中。(所謂桃弧,就是桃木做的弓,有個成語叫桃弧棘矢)。於是黃帝還頒佈了一道禮制 來驅鬼,就是用桃木刻出兩位仙人的神像立於大門前,並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和老虎的像,在門頂懸掛葦索來防禦惡鬼。神荼、鬱壘就是最早的關於門神的原型。

《淮南子》也還相關記載:桃符是用兩塊長約七、八寸,寬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寫“神茶”、“鬱壘”兩個神名或驅邪降福之類的吉祥語,來驅鬼鎮邪,稱為“題桃符”。這種習俗一直流傳了一千多年。也就是後期,已經不在雕刻神像,而是隻懸掛桃木牌,這也就是最初的桃符。

唐、五代、宋、明、清時期的“桃符”

直至五代時期,人們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後蜀國君孟昶命學士辛寅遜作桃符掛在寢門兩側,但因寫是不夠工整,於是親手題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十個字,可以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也是楹聯。

到了宋代,王安石的那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們在熟悉不過啦。這時的春聯還被稱為桃符。而桃符真正被稱之為春聯是在明朝時,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並開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

這只是春聯的來歷,而春聯只是對聯的一個分類,那麼對聯做為文學形式是什麼時候出現並流傳的呢?

當代楹聯家、中南大學餘德泉教授則考證:“初唐以後逐漸產生了多種類別的對聯。有口令、酒令、應對、題贈和堂室聯語等幾種。對聯應是受隋唐近體詩的對仗句式的影響產生的。對仗句式與對聯應是平行發展。”《資治通鑑》載:天寶元年,有人送給慣於玩弄權術排斥異己而又無德無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對聯,上聯為“口蜜”;下聯為“腹劍”。可見,對聯在唐朝就已經發展起來了。

到了宋朝對對聯已經蔚然成風,象蘇軾、朱熹、黃庭堅這樣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對聯作品傳世。宋、元、明時期,宮廷、宦門、寺廟、佛門已經出現了銘刻於木柱上的對聯,後人稱之為“楹聯”。同時,最早的壽聯、輓聯、題贈聯也開始產生了。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

這是節選自李漁的《笠翁對韻》 ,是清朝時期兒童學習寫作近體詩、詞,掌握對仗、用韻的啟蒙讀物。這說明清朝時期,對聯已經進入繁盛時期。

二、對聯的格律要求

對仗工整和平仄協調,是對聯規則的兩大要素。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而今我們所說的對聯格律,或簡稱‘聯律’。”(餘德泉《對聯格律·對聯譜》)也就是說,對聯的主要特徵是對仗,上、下聯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對、結構相同。

字數:可以是三字對、四字對 五字對、七字對,甚至十一字對,但必須兩聯字數相等。

詞性:詞性的對仗上,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理應相同,但動詞與形容詞是允許對仗的。

用韻:一般的音韻設置上要求“仄起平落”。也就是上聯的最後一字為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字應為平聲。舉個例,“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這就是非常工整的對仗形式。

三、對聯的對法分類

對聯的對法紛繁複雜,多種多樣,只能例舉幾個比較常見的形式:

其一,同音異字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讀音:海水潮,朝朝潮,潮起潮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讀音:浮雲長,長長漲,長漲長消)

其二,同音異字聯

賈島醉來非假倒,劉伶飲盡不留零

其三,疊字聯

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

雨雨晴晴時時好好奇奇。

其四,迴文聯

月鎖雲中雲鎖月,

人歸夜半夜歸人。

其五,拆字聯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其六,合字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其七,諧音聯

因荷(何)而得藕(偶) ,

有杏(幸)不須梅(媒)。

其八,數字聯

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三教:儒釋道)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四、無所謂結語的結語

對聯做為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源遠流長,在對聯的世界裡你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靈動,文學的魅力,文化的意蘊,它不僅僅是文學形式, 更是藝術,是美!

大家都來說說開篇,華安和對穿腸他們的對聯屬於哪種形式吧!


人生在世詩酒花


你要問對聯的對法有多少種,網上高手名家給出很多結果,有的歸納了十種,有的推薦20種,更有的總結了二十八種。大家說的都有指導性,但是對於初學者應該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去學習。

學對聯首先要深刻理解上下聯的關係,搞懂了這一點不管哪一種手法都輕鬆多了,作對成聯的樂趣就出來了。



對聯二字簡單說就是相對的兩句話聯合起來去描述一個事物。也就是說這兩句話字面相剋但字義相生。古人形容對聯為“流水對”就是這個道理,意即上面流水下面接續,連綿不斷方為好對。意境方面可以是一個意思,也可以是兩個意思指向一個目標,一句聯僅僅是孤芳自賞,兩句拼在一起就是錦上添花。下面我們討論一些實例手法。




(1)指向找句。上聯:請看石上藤蘿月,看到了什麼?石上有藤蘿,月光下面呢?好比從一副畫卷中找下句,思維不要跳出上句的意境就好。月光下可以看到,下聯:已映洲前蘆荻花。

(2)遞進找句。上聯:欲窮千里目,怎麼著才能欲情千里目呢?把這句話打上問號找結果,這句是在黃鶴樓上說的,那就去上一層看或者樓頂啊,貌似更上一層樓容易些。

(3)順勢找句。上聯:行到水窮處,走到沒有水的地方了,也累了,很自然的就是坐看雲起時。又比如“偶遇前女友”,你的自然反應是什麼,你是“拒之民俗屋”呢還是“邀請到我家”

(4)目標找句。兩句共同指向一個目標,一個人,一個物,上句緊貼目標,下句就不能跑,上句離開目標,下句就不能緊盯目標本身了。假如我們的命題是龍王,龍王廟或者是神龜,上聯定位成外部意境,曾經滄海千重浪,你怎麼對,對金鱗萬片,金身六重這些都是瞎扯,到外部去找又上黃河一道橋。

(5)因果找句。因為必須經得千般冷,結果,才可練的一段香。已知結果一生不曾屈服,那是因為臨死還在鬥爭。

(6)肯定找句。前句設想若能杯水如名淡,後句肯定設想而且應信村茶比酒香。

(7)轉折找句。這種手法少見,而且常常出人意料,使人感覺意境跌宕起伏,耐人尋味。上聯:已過半程臨古渡,下句對不想去了,為啥?因為我忽生一念回長安呢。



就這些吧,說的再多也需要活學活用,死搬硬套,不合時宜的拼湊即便勉強適對,都不如圍著上句思索三分鐘。當思索到腦海裡浮現出來一副畫圖時,那麼就是靈感被激發出來的結果,差不多了那就動筆吧。


斤斗山下


一、對聯的含義

對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二、對聯的來源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但據《楹聯概說》考證,梁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為“以其詞非工”,《蜀檮杌》原文認為該聯是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三、對聯的對法

1、的名對(又名正對、切對)

的名對者,正也。凡用文章,正正相對。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東,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遠,下句安近;上句安傾,下句安正。如此之類,名為的名對。初學作文章,須作此對,然後學其餘也。

例句:東圃青梅發,西園綠草開;砌下花徐去,階前絮緩來。

元兢曰:正對者,堯年、舜日:堯舜皆古之聖君,名相敵,此為正對;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惡草,此非正對也。

2、隔句對(後人把它叫作扇格對)

隔句對者,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如此之類,名隔句對。

詩曰:昨夜越溪難,含悲赴上蘭;今朝逾嶺易,抱笑入長安。

釋曰:第一句昨夜與第三句今朝對,越溪與逾嶺對;第二句含悲與第四句抱笑對,上蘭與長安對,句為隔句對。

3、雙擬對。

雙擬對者,一句之中所論。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擬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對名雙擬對。

詩曰:夏暑夏不衰,秋蔭秋來歸;炎至炎難卻,涼消涼亦追。

按:“擬”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兩個重複出現的字,字義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兩個字去對,故稱“準擬成對”。這一格相當於修辭中的“間隔反覆格”。

4、聯綿對

聯綿對者,不相絕也。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為聯綿對。上句如此,下句亦然。

詩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聽蟬蟬響急,思鄉鄉別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輝輝、汪汪、落落、索索、蕭蕭、穆穆、堂堂、巍巍、訶訶,如此之類名聯綿對。

按:聯綿又作連綿。連綿,曰一種兩個音節連綴成義面不能分割開的詞——即指單純詞——如:饕餮、猶豫、彷彿、彷徨,都是不能分開解釋的由兩個音節組成的單純詞。這格用“聯綿”兩字,顯然與“連綿詞”意義無關。這一格便是修辭格中的連續反覆格,即由可獨立運用的和解釋的、意義同一的單音調,連著運用,即屬此格。曾經有人把此格稱為“巧變對”,但從所舉的詩例看,“巧變對”不是這一格,而應是“雙擬對”這一格。詩例:“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笑水聲中。”“有時三點二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5、互成對

互成對者,天與地對,日與月對,麟與鳳對,金與銀對,臺與殿對,樓與榭對。兩句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對;若兩字一處用之,是名互成對、言互成相對也。

詩曰:“天地心間靜,日月眼中明;麟鳳千年貴,金銀一代榮。”

釋曰:第一句中,天地一處;第二句中,日月一處;第三句中,麟鳳一處;第四句中,金銀一處。不在兩處用之,名互成對。

按:此格的意思是,本來可成的名對的兩字已連在一起在同句出現;第二句同位出現的這兩個字,本來也可成的名對的,但與第一句這兩個字,本來也可成的名對的,但與第一句的這兩個字不成為的名對,於是便叫做互成對。但例句中的第一句與第二句的“天地”和“日月”,應該是的名對,因為天地和日月同屬天文門,地本屬地理門習慣性與天相對,叫的名對,可知已成約定俗成的屬性。天文門對天文門,應是的名對,而不是互成對。三四兩句的麟鳳都是祥瑞的獸和禽,雖分屬兩門,從祥瑞角度看,可成的名對,所以才是互成對。這一格,可歸為“當句對”,後世也不再用“互成對”之名。

6、異類對

異類對者,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雲,下句安薇;上句安鳥,下句安花;上句安風,下句安樹。如此之類,名為異類對,非是的名對。異同此類,故言異類對。

詩曰:“天清白雲外,山峻紫薇中;鳥飛隨去影,花落逐搖風。”

按:不是同屬一門的詞語成對,便屬異類對。因天是天文門,山是地理門,薇是草木門,風是天文風。樹是草木門,都非同門而成對。所以叫作“異類對”。天、地本是異類對,從曹丕開始,便成例外。他的《詩格》有“一言句曰:天、地、江、河、日、月”,可見天與地對早被認為是的名對了,後人也隨之從不把天對地當作是異類對。這是一個特殊的例外。

7、賦體對

賦體對者,或句首重字,或句腹重字;或句首疊韻,或句腹疊韻;或句首雙聲,或句腹雙聲。如此之類,名為賦體對。似賦之形體,故名賦體對。

句首重字:嫋嫋樹驚風,曬曬雲蔽月。

句腹重字:漢月朝朝暗,胡風夜夜寒。

句尾重字:月蔽雲曬曬,風驚樹嫋嫋。(此例顯然非古人的現成詩句,是把句首重字例,改換詞序而成。這種現成句是有的,如曹丕《釣竿》中即有“釣竿何珊珊,鳥尾何(竹徙)(竹徙)”句)

句首疊韻:徘徊四顧望,悵悢獨心驚。

句腹疊韻: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遙樓。

句尾疊韻:疏雲雨滴瀝,薄霧樹朦朧。

句首雙聲:留連千里客,獨待一年春。

句腹雙聲:駿愛君健馬,妾憐娛由人。

句尾雙聲:妾意逐行雲,君身入暮門。

釋曰:上句若有重字、雙聲、疊韻,下句亦然。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為犯病也。但依此對,名為賦體對。

按:重字與第四種的聯綿對,沒有多大的區別,不在於字所在的位置。如說在第二三字便是聯綿對,在第一二可第三四字便不是聯綿對,而是賦體對,理由是不充足的,所以不宜如此劃分。凡重字的便可歸入連續反覆這一辭格。

疊韻:指雙音節的詞是同韻的,稱疊韻。如徘徊:pai huai。悵悢chang liang, 燕然yan ran, 逍遙xiao yao, 滴瀝di li,朦朧 meng long,今音不疊韻,舊時同屬東韻mong long則屬疊韻。

雙聲:指雙音節的詞,是同聲母的,叫雙聲。如留連liu lian,獨待dudai,崎嶇 qi qu,暮門 mu meng,都是同一聲母的,屬雙聲的。其他的古今音似乎都不屬同聲母,不應屬雙聲;獨待、暮門也都不是固定的雙聲詞,所以也不應引以為例。

8、雙聲對

詩曰:秋露香佳菊,春風馥麗蘭。

釋曰:佳菊雙聲,繫上句之尾;麗蘭疊韻,陳諸下句之末。

或曰: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意憶、心思,……如此之類,名曰雙聲。

按:麗蘭lilan不是疊韻而是雙聲,原文麗蘭疊韻明顯有誤。

從或曰的例詞看,應是以雙聲對雙聲,才可稱雙聲對。但其中的“心思”今音不屬雙聲,古音也不屬雙聲。今音分屬X、S部,古音分屬侵、支部。

9、疊韻對

詩曰:“放暢千般意,逍遙一個心;漱流還枕石,步月復彈琴。”

釋曰:“放暢”,雙聲,陳上句之初;逍遙疊韻,放諸下句之首。“曠望、徘徊、綢繆、眷戀”例同於此,何籍(借)煩論。

按:放暢fangchang是疊韻,不是雙聲。再從所附例詞來看,明顯的是疊韻與疊韻對,才是疊韻對。決不是雙聲對疊韻叫雙聲對,疊韻對雙聲叫疊韻對。可以肯定“放暢,雙聲”是錯的。

10、迴文對

詩曰:“情親由得意,得意遂情親;新情終會故,會故亦情新。”

此格現在已大有發展,故此處不再贅述。

11、意對

詩曰:歲暮臨空房,涼風起坐隅;寢興日已寒,白露生庭蕪。

又曰:上堂拜嘉慶,入室問何之;日暮行採歸,物色桑榆時。

釋曰:歲暮、涼風,非是屬對,寢興、白露,罕得相酬,事意相因,文理無爽,故曰意對。

按:本來不能成對的詞語,只因“事意相因”,文字和道理也合乎實際情況,所以可以是對,而稱之為“意對”。其實這不是對,當然也成不了“格”。唐以及唐以後的格律詩作者及撰聯人,都沒有按意對撰寫的。初學者更不能以此為據。

12、平對

平對者,若青山、綠水,此平常之對,故曰平對也。其他皆效此。

13、奇對(無情對)

奇對者,馬頰河對熊耳山。此馬、熊是獸名,頰、耳是形名,既非平常對,故曰奇對。他皆效此。

又如:漆沮對四塞。“漆(諧音七)”與“四”是數名(沮和塞是地理門),又兩字各雙聲對。又如古人名,上句用“曾參”,下句用“陳軫”,“參”與“軫”皆二十八星宿名(曾與陳同為姓)。若此者,出奇而取對,故謂之奇對。

按:在對句中常用此格,出奇制勝,出乎常規,故能出人意料,是叫奇,奇而又巧,是這一格的最大特點,如: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

14、同對(同類對)

同對者,若大谷、廣陵,薄雲、輕霧。大與廣、薄與輕其類是同,胡謂之同對。同類對者,雲、霧、星、月,風、煙、霜、雪,酒、觴,東、西、南、北,青、黃、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嶽,江、河,臺、殿,宮、堂,車、馬,途、路。

按:本格說得較為含糊,所說同對,從所舉可對的例詞來看,每一大類對中,有兩小類。也即是同門的詞語中,有一小類是完全同義的,另有一小類則不同義。不同義的則可對,不犯禁忌;同義的若對在一起,則犯合掌的大忌。這一類如:酒觴,宵夜,朝旦,山嶽,江河,途路等。如單指同門不同義的詞相對,則與的名對沒有什麼兩樣,完全可以歸入的名對中。不必立此一格,由此可看出空海和尚博採而未精梳的情況。

15、字對

或曰:字對者,若桂楫對荷戈,“荷”是“負”之義,以其字草名,故與“桂”相對。不用義對,但取字為對也。

或曰:字對者,謂意別字對是。詩曰:山椒架寒霧,池筱韻涼飈(筱中文為條)。山椒即山頂也,池筱,傍池竹也(從字義上看,兩者不能相對)。此義別字對(因從字面上看,椒與筱同屬草木門)。

16、聲對

聲對者,若曉路(對)秋霜,“路”是道路,可與“霜”對,以其與“露”同聲之故。

或曰:聲對者,是字、義俱別,聲作對是。

詩曰:彤騶初驚路,白簡未含霜。

又曰:初蟬韻高柳,密蔦掛深松。“蔦”,草屬,聲與“鳥”同,故以對“蟬”。

17、側對(利用字的偏旁成對,或稱字側對)

元氏曰:側對者,若馮翊(對)龍首。此為“馮”字半邊有“馬”與“龍”為對;“翊”字半邊有“羽”與“首”為對。此為側對。又如泉流(對)赤峰,泉字其上有“白”與“赤”為對,凡一字側爾,皆是側對,不必兩字皆須側也。

或曰:字側對者,謂字、義俱別,然形體半同是。

詩曰:忘懷接英彥,申勸飲桂酒。英彥、桂酒字義俱別,然形體半同是。

按:此對只一字形體半同,英字草屬與桂字木屬,同為草木門,故可對。

18、鄰近對

詩曰:死生今忽異,歡娛意不同。又曰:寒雲輕重色,秋水去來波。

上是義,下是正名。此對也大體似的名,的名窄,鄰近寬。

按:從所舉對例看,此格與第五種的互成對,沒有區別。如“生死”對“歡娛”各自是同門對同門的,已經當句自對,然後成對。“上是義,下是正名”這句話的意思也不好理解。空海此格,來自《詩議》,例對完全相同,“上是義……”全句也照錄原文。

19、交絡對(也名“蹉對”,因有參差成對之像,又名參差對。)

賦詩曰:出入三代,五百餘載。

或曰:此中“餘”屬於載,不偶“出入”;古人但四字四義皆成對,故偏舉以例也。

按:這種對,是為了不以辭害意——不因形式而損害內容的補救方法。所以作“通變”的處理。原文所說,恐難理解,另補幾例,以助理解。

“春殘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

“少”應對“多”,“密”應對“疏”,現以“密”對“多”,以“少”對“疏”,故是參差成對。

又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聳巫山一段雲。

“六幅”應對“一段”,“湘江”應對“巫山”,現在作交絡狀成對,平仄諧調,意義不損。這兩個例了,可以較清楚的說明交絡對(磋對,參差對)的含義了。再舉一例: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按理是“舳艫”對“風潮”,“利涉”對“來往”,倘不通變,調換過來,平仄不諧;參差一下,平仄既諧,意義不損。由於通變,故增此一格。由此也足見古人十分講究對仗,但更要做到決不以辭害意。這是很值得重視的。

20、當句對(又稱自對)

賦詩曰:薰歇燼滅,光沉響絕。

按:此格沒做任何解釋。前句的“薰歇”與“燼滅”,後句的“光沉”與“響絕”,各自在本句成對,然後再上下句成對,這叫“當句對”,也叫“自對”。因“薰”、“燼”同類,“光”、“響”同類,上下句不同類。

又例:“小院迴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的“小院”和“迴廊”,“浴鳧”與“飛鷺”各自當句成對,然後上下句成對。

再如:孤雲獨鳥川光暮,萬井千山海氣秋。也是同一對法。道理與前面的相同。這一格,千餘年來聯界一直在用,且也是用得較多的一種聯格。

21、含境對

詩曰:修遠長懷,寂寥無聲。

按:這一格也沒有作任何解釋。看例句,指字面上相對不很嚴格,只要大體對得上就可,主要是看上下句的情和境。情或境相同的,字面上大體過得去,便是含境對。如例聯是從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來的,其情與境是:一直在“懷念”,懷念得十分悠遠,陷入沉思,四周便“寂寥無聲”了(即使十分熱鬧,在“無聞無見”中,當然也是“寂寥無聲”了。上下句情與境相同。

22、背體對

詩曰: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按:此格也無一字解釋。從例句看,其內容,下句和下句相反,字面含義也相反,以上下內容和意義相反的成對,這是後起聯格中的“反對”。古人認為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因為正對,常易犯“合掌”之忌,面反對,不會犯合掌之忌;正對要拓開思路較難,通常都順著上句下去,而反對則至少要從反向著眼,很容易拓開思路。古人從多數例句進行過考察,也結合自身的體會,自然得出了“反對優於正對”的結論。

23、偏對

詩曰: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謂非極對也)。

又曰:古墓犁成田,松柏摧為薪。

又曰: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

又曰:亭皋木葉下,隴首白雲飛。

全其文采,不示至切,得非作者變通之意乎!若謂今人不然,沈給事(銓期)詩亦有其例。詩曰:“春豫過靈沼,雲旗出鳳城。”此例多矣。但天然語,今雖虛亦對實,如古人以芙蓉偶楊柳,亦名聲類對。

按:此格沒有具體說明特點。從所有句例看,指上下句的詞語結構不相同的,也在成對;就是說,從詞語結構來看,對句中有不同結構成對的。如“蕭蕭”對“悠悠”可對,而“馬鳴”是主謂結構,與之成對的“旆旌”是聯合結構,本來不能相對,現在卻也成對。“古墓”是偏正結構,“松柏”是聯合結構,論理不能成對,卻也成了對;而“犁成田”與“摧為薪”又可以成對的,一句之有按理不能成對,有可以成對的成對句出現,所以叫偏對。古人又把字分成虛字、實字的,要求實字對實字,虛字對虛字,虛實不能成對。沈(佺)期的“春豫”是前實後虛,與之成對的“雲旗”是兩字皆實,已不能成對;從結構看,前者是主謂結構,後者是偏正結構,在詩中也對了,所以說,只要天然語便可以通變。此格,初學者不宜學習。也不能以有此格為藉口,掩飾自己的失去推敲。通常短聯較少這種情況,長聯中常常可以見到,因語出天然,所以不成大毛病。

24、雙虛實對

詩曰:故人云雨散,空山往來疏。

此對當句義了,不同互成。

按:這一格例句中“故人”對“空山”是實對實,因為中心詞是“人”與“山”都是實詞,。“雲雨散”是實中有虛,“往來疏”都虛(舊屬虛字),所以稱作雙虛實對。

25、假對

詩曰:不獻胸中策,空歸海上山

或有人以“推薦”偶“拂衣”之類是也。

按:這一格與第十五種的字對、第十六種的聲對,可以合成一格。“策”與“山”不能成對,但因“策”聲近乎“澤”,借其聲,故可以和“山”成對。“推薦”和“拂衣”不能成對,但“薦”可當作名詞“松蒿”、“草荐”的“薦”,所以能和“衣”對。

本格王利器先生的注語中引了一些例子,可以移來,以供讀者進一步理解之用。如:

“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因“楊”字與“羊”音同,可以用來對“雞”。

“枸杞因吾有,雞棲奈爾何”,“枸”音同“狗”,可以借來與“雞”成對。

“五峰高不下,萬木幾經秋”,“下”與“夏”音同,可以借來與“秋”對。

“閒聽一夜雨,更對柏巖僧。”因“柏”與“百”同音,可與“一”對。

“當時物議朱雲小,後日聲名白日懸。”朱雲是人名,借“朱”為紅色之意與“白”相對。

對上述補充例句的分析,故說此格,借音的可以併入聲對,借意的可以併入字對,完全不必另立假對。

26、切側對。

切側對者,精異粗同是。

詩曰:“浮鍾宵響徹,飛鏡曉光斜。”“浮鍾”是鍾,“飛鏡”是月,謂理別文同是。

按:這一格,聯語的主體並非同類。鍾屬器用門,其聲屬虛字,“飛鏡”喻月,月屬天文門,月亮是實的,與虛的鐘聲都不能成對。這叫“精異”,如不仔細分析,則“浮”對“飛”是動詞對動詞,“鍾”對“鏡”是名詞對名詞,從虛實看,兩兩相當,所以可對,這叫“粗同”,又叫“理別文同”。

27、雙聲側對

雙聲側對者,謂字義別,雙聲來對是。

詩曰:花明金谷樹,葉映首山薇。“金谷”與“首山”字義別,同雙聲側對。

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氣映簷楹。“雉堞”與“簷楹”,亦雙聲側對。

按:所以在雙聲前面加了個側字,說明與雙聲有一定的差別。雙聲對,按字義可對,面且成對的雙音詞都是雙聲的。此格成對的詞語,雖稱雙聲,實非全是雙聲,如:金,侵韻jin,谷,屋韻gu(四聲);首,有韻shou(三聲),山,山韻shan。金谷不是雙聲,首山是雙聲。雉堞不是雙聲,簷楹是雙聲。說得明白點,相對的主詞中,是非雙聲的與雙聲的相對,成偏側之狀,所以叫雙聲側對。與雙聲對有別。

28、疊韻側對

疊韻側對者,謂字義別,疊韻來對是。詩曰:平生披黼賬,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

詩曰:自得優遊趣,寧知聖政隆。“優遊”與“聖政”,義非正對,字聲勢疊韻。

按:此格與疊韻的差別是成對的詞語,不屬正對,但都屬疊韻,所以可對,因而加個側字。

29、總不對對

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落,非復別離時。勿言一樽酒,明日難共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此總(都)不對之詩。如此作者,最為佳妙。夫屬對法,非真風花竹木用事而已;若雙聲即雙聲對,疊韻即疊韻對。

按:這種總不對對,並非對格,也不能用作聯格。習慣上,不將它與前二十八種分開,故亦照錄。

以上從《文鏡秘府論》引出了二十九種對。除了其中一些格,可以歸併(見每格後的按語),以及含境對、總不對對之外,大部分已被對聯所吸收和採用。無形中,早已從《詩格》、《對格》而形成了隋唐宋元各朝代的“聯格”,雖然沒有誰明文規定必須遵守這些“聯格”,其實因師承關係,不管歷代的撰聯人是不是把它當成了聯格,只要從小學習過對對子,得到過格律的訓練,那麼撰聯時,必然自然而然的用上這些格。


展望華夏


我認為對聯的對話有4種,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1.對偶形式: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迴文對、頂針對等。

2.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隱字、復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等。

4.邏輯結構:並列、轉折、選擇、因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一步發達,對聯的科目將會更多,更為齊全和完善。

上面是我的看法,雖有不足,還請見諒,如果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一起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小汪醫生


按寫作方法和上下聯的關係分

按上下聯在內容上的關係分,對聯可分為三種,即正對,反對,流水對三種。

1.正對

指對聯上下兩聯的內容相關或相似,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浮舟滄海;立馬崑崙。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2.反對

指上下聯內容相反,對比鮮明,這種對聯往往從正反兩面來說明同一個問題,在對比中突出表達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幸鑄佞臣。

3.流水對

也叫串對,指一個意思分兩句說,兩句合起來是一個整體,上下聯有承接假設、遞進、因果、條件等關係。如: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瑜伽氣功


對聯的種類繁多,有正對,反對,長對,短對,有春聯,喜聯,輓聯,行業聯,勵志聯等等。總體來說還有規則與不規則之分總體來說也叫楹聯,對聯以對仗工整,平仄相符,前後呼應,仄起平收,用詞得當有韻有律方為上格。





風回水轉678


對聯一般分為拆字聯、嵌名聯、諧音聯、急轉聯和迴文聯等,具體介紹如下:

1、拆字聯:是對聯的一種別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稱析字,離合,是將漢字的字形各部分拆離開,使之成為另幾個字(或形),並賦於各字(或形)以新的意義。

2、嵌名聯:是嵌入人名的對聯,也就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稱嵌人聯內的有關部位,使上下聯相互對應,以提高對聯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嵌名聯在婚聯及題贈聯中運用較多,嵌法也因情況而多種多樣。嵌字聯大體分為整嵌和分嵌,分嵌中還可分為若干種。

3、諧音對就是利用語音相諧一語雙關,起到妙趣叢生的效果。

擴展資料

對聯的十大藝術格調,從體裁的角度來看,對聯的格調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律詩格調:最初,對聯多以五、七言為多,它是對聯格調的主流,這種詩歌式的對聯,仍佔大多數。如蘇小妹聯: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2、詞格調: 到了宋朝,宋詞逐漸興盛,同時也豐富了對聯藝術。如徐達的故居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唐宮漢闕;小院春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間有舜日堯天。

3、民歌格調 :有的對聯很像民歌,語言通俗樸素,形式生動活潑,很有民歌情調。解縉聯: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玉欄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4、散文格調 :以文人聯,有人說自曾國藩始,如清末文人俞樾的自輓聯:生無補乎時,死無關乎數,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書,流傳人間,是亦足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蕩蕩歷半生三十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乎?

5、戲文格調:有的聯從表情斷句、疊詞上看,很有戲文的味道,例如:想當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這般光景或者有之。再如:鶯鶯燕燕,翠翠綠綠,處處融融洽洽;風風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