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对联的对法有几种?

春友26


对联的对法种类多了。以形式言: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自对,失对,借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多种。以修辞言:有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等。以用字技巧言:有嵌字,隐字,复字,叠字,析字,折字,合字,数字,偏旁等。以逻辑言:有并列,转折,选择,因果等。



对联,又称对子,对对,盈联等,起源于古代桃符。对联具有诗的特点,比诗更严。要按照一定字数,音节,韵律,声调,特别是对仗的要求做,否则,就不是对联了。具有诗、词、歌、曲、赋等文体的一些特点,且要求更为严格。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字艺术形式,非常受人喜欢,但要做好而精极为不易。对联常用典,没有一定的阅历经险,文化历史知识,要通对联内涵不易,要写好更难。


写对联,要字数相同,词性相当,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会用字,掌握一定的用字技巧,懂得一些修辞逻辑关系,并会灵活运用。对联是很有艺术格调的。对联中标志性的修辞手法就是对仗。对联以用途分类,主要可分为:喜庆,哀挽,文苑,装饰,行业,趣巧等多种。对对联评价常用六字“工、稳、贴、切新、奇”。对联常以“副、比”言。

试举几例,复字,叠字,嵌字,隐字,合字,拆字,数字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一木压滚调圆;两石夹柱照亮。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少水沙即现;是土堤方成。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三人遥过四通桥。


树德汉硕


按照大类来分,楹联对句(不包括成联)的方法有三种,它们是对联的三种构思方式,或者说三种思路,在楹联学中分别被称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下面简单地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 正对

所谓正对,就是成联以后,上下联之间在逻辑上是一种并列关系。事实上,只要是刚接触到对联的人,在对句时都会下意识地运用到这种正对的思维。 比如常见的一些春联: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天开美景风云静

春到人间气象新

旭日芝兰光甲第

春风棠棣振家声

芳草春回依旧绿

梅花时到自然香

这些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上下联沿两条线展开,互不交叉,互不联系,成为两条平行线。这样,上下联就成了两个在逻辑上完全处于并列关系的句子。这就是标准的正对。 但事实上,对句的构思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二、反对

有正必有反。对句的思维,也可以是逆向的。 成联之后,上下联在逻辑上形成一种转折关系,这样的应对方式叫做反对。比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残犹可待 (出句:网友)

心死更何期? (对句:一剑)

花开只三朵 (出句:网友)

我等已千年! (对句:一剑)

这几副联,上下联之间在逻辑关系上都形成了明显的转折,属于标准的“反对”。

三、流水对

所谓流水对,就是成联以后,上下联之间在逻辑上形成一种顺承关系。比如:

散下珍珠遗旧友 (出句:网友)

斟来琥珀话离情 (对句:网友)

对镜不知人是我 (出句:网友)

仰天长叹岁如刀 (对句:一剑)

又见菊花如故友 (出句:网友)

聊将秋赋代黄封 (对句:一剑)

从这几副联中可以看出,下联是对上联情节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上下联之间是一种顺承的逻辑关系。这样的对句构思方式,我们称之为“流水对”。

在此郑重强调一下,正、反、流水三种对法,是针对构思方式而言的,不是针对对仗而言的!对句无论采取哪种构思方式,都必须严格遵守楹联的声律和对仗原则,否则就称不上是对联。


一剑lxd


对联是祖国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用简练和优美词句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遵照祖国的传统习惯,对联的写、读、贴都是直行,自右而左。对联的结构、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三、四个字,长的可达三百多个字。人们都说,云南昆明大观楼的一百八十字联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对联,称天下第一长联。其实这还不算长,四川青城山庙内有一副对联,共有三百九十四字,是大观楼长联的一倍多。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意境高超,称得上是一副妙对。

那么,对联的对法有哪几种?按写作形式可分为三种,即串对,正对和反对。

1、串对就是上下联所叙述的问题,下联把上联的意思继续和补充,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例如:

上联:义旗举南昌,启革命风云,挥师百战运筹帷幄心尽瘁;

下联:赤卫树洪湖,颂英雄壮志,将帅三军德行楷模口皆碑。

2、正对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都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犹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例如:

上联:倘他日蜡屐重来,须记取山中松径;

下联:携一片红云归去,莫错认世外桃源。

3、反对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例如:

上联: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功效少;

下联:条块分割,政岀多门弊病多。


黄成文94436201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对王之王对穿肠与华府书童华安(唐伯虎)比试作对功夫的那段巅峰对决:

  • 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 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 对穿肠: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 唐伯虎:棋盘上,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 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 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 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 唐伯虎: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几个回合下来,对穿肠竟然口喷鲜血倒地不起。那么从这一段对联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对对子也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关于对联的起源

对联, 即“对对子”,俗称“对课”。古代所说的“吟诗作对”,这里的“对”,指的就是对联。是我国流传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先秦时期的“所谓的桃符”

在文史上,一般认为对联的最初原形是“桃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

《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郑玄注:“桃,鬼所畏也,茢,扫帚,所以扫不祥。”

《淮南子·诠言》篇说:“羿死于桃棓。”

《山海经·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这也就是说,自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认为桃木有驱鬼辟邪的作用。并在《山海经》中介绍了神荼、郁垒的来历以及他们做为镇守鬼门关的职责——如若有害人之鬼他们就用苇索把鬼捆绑起来,再用桃木弓射杀并投入老虎的口中。(所谓桃弧,就是桃木做的弓,有个成语叫桃弧棘矢)。于是黄帝还颁布了一道礼制 来驱鬼,就是用桃木刻出两位仙人的神像立于大门前,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在门顶悬挂苇索来防御恶鬼。神荼、郁垒就是最早的关于门神的原型。

《淮南子》也还相关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题桃符”。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也就是后期,已经不在雕刻神像,而是只悬挂桃木牌,这也就是最初的桃符。

唐、五代、宋、明、清时期的“桃符”

直至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后蜀国君孟昶命学士辛寅逊作桃符挂在寝门两侧,但因写是不够工整,于是亲手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十个字,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也是楹联。

到了宋代,王安石的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在熟悉不过啦。这时的春联还被称为桃符。而桃符真正被称之为春联是在明朝时,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并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这只是春联的来历,而春联只是对联的一个分类,那么对联做为文学形式是什么时候出现并流传的呢?

当代楹联家、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则考证:“初唐以后逐渐产生了多种类别的对联。有口令、酒令、应对、题赠和堂室联语等几种。对联应是受隋唐近体诗的对仗句式的影响产生的。对仗句式与对联应是平行发展。”《资治通鉴》载:天宝元年,有人送给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而又无德无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对联,上联为“口蜜”;下联为“腹剑”。可见,对联在唐朝就已经发展起来了。

到了宋朝对对联已经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这是节选自李渔的《笠翁对韵》 ,是清朝时期儿童学习写作近体诗、词,掌握对仗、用韵的启蒙读物。这说明清朝时期,对联已经进入繁盛时期。

二、对联的格律要求

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规则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而今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或简称‘联律’。”(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也就是说,对联的主要特征是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相同。

字数:可以是三字对、四字对 五字对、七字对,甚至十一字对,但必须两联字数相等。

词性:词性的对仗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理应相同,但动词与形容词是允许对仗的。

用韵:一般的音韵设置上要求“仄起平落”。也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应为平声。举个例,“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这就是非常工整的对仗形式。

三、对联的对法分类

对联的对法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只能例举几个比较常见的形式:

其一,同音异字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潮起潮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长,长长涨,长涨长消)

其二,同音异字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其三,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雨雨晴晴时时好好奇奇。

其四,回文联

月锁云中云锁月,

人归夜半夜归人。

其五,拆字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其六,合字联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其七,谐音联

因荷(何)而得藕(偶) ,

有杏(幸)不须梅(媒)。

其八,数字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三教:儒释道)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四、无所谓结语的结语

对联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源远流长,在对联的世界里你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灵动,文学的魅力,文化的意蕴,它不仅仅是文学形式, 更是艺术,是美!

大家都来说说开篇,华安和对穿肠他们的对联属于哪种形式吧!


人生在世诗酒花


你要问对联的对法有多少种,网上高手名家给出很多结果,有的归纳了十种,有的推荐20种,更有的总结了二十八种。大家说的都有指导性,但是对于初学者应该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去学习。

学对联首先要深刻理解上下联的关系,搞懂了这一点不管哪一种手法都轻松多了,作对成联的乐趣就出来了。



对联二字简单说就是相对的两句话联合起来去描述一个事物。也就是说这两句话字面相克但字义相生。古人形容对联为“流水对”就是这个道理,意即上面流水下面接续,连绵不断方为好对。意境方面可以是一个意思,也可以是两个意思指向一个目标,一句联仅仅是孤芳自赏,两句拼在一起就是锦上添花。下面我们讨论一些实例手法。




(1)指向找句。上联:请看石上藤萝月,看到了什么?石上有藤萝,月光下面呢?好比从一副画卷中找下句,思维不要跳出上句的意境就好。月光下可以看到,下联:已映洲前芦荻花。

(2)递进找句。上联:欲穷千里目,怎么着才能欲情千里目呢?把这句话打上问号找结果,这句是在黄鹤楼上说的,那就去上一层看或者楼顶啊,貌似更上一层楼容易些。

(3)顺势找句。上联:行到水穷处,走到没有水的地方了,也累了,很自然的就是坐看云起时。又比如“偶遇前女友”,你的自然反应是什么,你是“拒之民俗屋”呢还是“邀请到我家”

(4)目标找句。两句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一个人,一个物,上句紧贴目标,下句就不能跑,上句离开目标,下句就不能紧盯目标本身了。假如我们的命题是龙王,龙王庙或者是神龟,上联定位成外部意境,曾经沧海千重浪,你怎么对,对金鳞万片,金身六重这些都是瞎扯,到外部去找又上黄河一道桥。

(5)因果找句。因为必须经得千般冷,结果,才可练的一段香。已知结果一生不曾屈服,那是因为临死还在斗争。

(6)肯定找句。前句设想若能杯水如名淡,后句肯定设想而且应信村茶比酒香。

(7)转折找句。这种手法少见,而且常常出人意料,使人感觉意境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上联:已过半程临古渡,下句对不想去了,为啥?因为我忽生一念回长安呢。



就这些吧,说的再多也需要活学活用,死搬硬套,不合时宜的拼凑即便勉强适对,都不如围着上句思索三分钟。当思索到脑海里浮现出来一副画图时,那么就是灵感被激发出来的结果,差不多了那就动笔吧。


斤斗山下


一、对联的含义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二、对联的来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三、对联的对法

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

的名对者,正也。凡用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

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4、联绵对

联绵对者,不相绝也。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上句如此,下句亦然。

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

按:联绵又作连绵。连绵,曰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义无关。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诗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有时三点二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5、互成对

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句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成相对也。

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释曰:第一句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中,金银一处。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按:此格的意思是,本来可成的名对的两字已连在一起在同句出现;第二句同位出现的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的这两个字不成为的名对,于是便叫做互成对。但例句中的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天地”和“日月”,应该是的名对,因为天地和日月同属天文门,地本属地理门习惯性与天相对,叫的名对,可知已成约定俗成的属性。天文门对天文门,应是的名对,而不是互成对。三四两句的麟凤都是祥瑞的兽和禽,虽分属两门,从祥瑞角度看,可成的名对,所以才是互成对。这一格,可归为“当句对”,后世也不再用“互成对”之名。

6、异类对

异类对者,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云,下句安薇;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如此之类,名为异类对,非是的名对。异同此类,故言异类对。

诗曰:“天清白云外,山峻紫薇中;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按:不是同属一门的词语成对,便属异类对。因天是天文门,山是地理门,薇是草木门,风是天文风。树是草木门,都非同门而成对。所以叫作“异类对”。天、地本是异类对,从曹丕开始,便成例外。他的《诗格》有“一言句曰:天、地、江、河、日、月”,可见天与地对早被认为是的名对了,后人也随之从不把天对地当作是异类对。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7、赋体对

赋体对者,或句首重字,或句腹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似赋之形体,故名赋体对。

句首重字:袅袅树惊风,晒晒云蔽月。

句腹重字: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

句尾重字:月蔽云晒晒,风惊树袅袅。(此例显然非古人的现成诗句,是把句首重字例,改换词序而成。这种现成句是有的,如曹丕《钓竿》中即有“钓竿何珊珊,鸟尾何(竹徙)(竹徙)”句)

句首叠韵:徘徊四顾望,怅悢独心惊。

句腹叠韵: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

句尾叠韵: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

句首双声:留连千里客,独待一年春。

句腹双声:骏爱君健马,妾怜娱由人。

句尾双声: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

释曰:上句若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为犯病也。但依此对,名为赋体对。

按:重字与第四种的联绵对,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在于字所在的位置。如说在第二三字便是联绵对,在第一二可第三四字便不是联绵对,而是赋体对,理由是不充足的,所以不宜如此划分。凡重字的便可归入连续反复这一辞格。

叠韵:指双音节的词是同韵的,称叠韵。如徘徊:pai huai。怅悢chang liang, 燕然yan ran, 逍遥xiao yao, 滴沥di li,朦胧 meng long,今音不叠韵,旧时同属东韵mong long则属叠韵。

双声:指双音节的词,是同声母的,叫双声。如留连liu lian,独待dudai,崎岖 qi qu,暮门 mu meng,都是同一声母的,属双声的。其他的古今音似乎都不属同声母,不应属双声;独待、暮门也都不是固定的双声词,所以也不应引以为例。

8、双声对

诗曰: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释曰:佳菊双声,系上句之尾;丽兰叠韵,陈诸下句之末。

或曰: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意忆、心思,……如此之类,名曰双声。

按:丽兰lilan不是叠韵而是双声,原文丽兰叠韵明显有误。

从或曰的例词看,应是以双声对双声,才可称双声对。但其中的“心思”今音不属双声,古音也不属双声。今音分属X、S部,古音分属侵、支部。

9、叠韵对

诗曰:“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释曰:“放畅”,双声,陈上句之初;逍遥叠韵,放诸下句之首。“旷望、徘徊、绸缪、眷恋”例同于此,何籍(借)烦论。

按:放畅fangchang是叠韵,不是双声。再从所附例词来看,明显的是叠韵与叠韵对,才是叠韵对。决不是双声对叠韵叫双声对,叠韵对双声叫叠韵对。可以肯定“放畅,双声”是错的。

10、回文对

诗曰:“情亲由得意,得意遂情亲;新情终会故,会故亦情新。”

此格现在已大有发展,故此处不再赘述。

11、意对

诗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

又曰:上堂拜嘉庆,入室问何之;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释曰:岁暮、凉风,非是属对,寝兴、白露,罕得相酬,事意相因,文理无爽,故曰意对。

按:本来不能成对的词语,只因“事意相因”,文字和道理也合乎实际情况,所以可以是对,而称之为“意对”。其实这不是对,当然也成不了“格”。唐以及唐以后的格律诗作者及撰联人,都没有按意对撰写的。初学者更不能以此为据。

12、平对

平对者,若青山、绿水,此平常之对,故曰平对也。其他皆效此。

13、奇对(无情对)

奇对者,马颊河对熊耳山。此马、熊是兽名,颊、耳是形名,既非平常对,故曰奇对。他皆效此。

又如:漆沮对四塞。“漆(谐音七)”与“四”是数名(沮和塞是地理门),又两字各双声对。又如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皆二十八星宿名(曾与陈同为姓)。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

按:在对句中常用此格,出奇制胜,出乎常规,故能出人意料,是叫奇,奇而又巧,是这一格的最大特点,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14、同对(同类对)

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胡谓之同对。同类对者,云、雾、星、月,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

按:本格说得较为含糊,所说同对,从所举可对的例词来看,每一大类对中,有两小类。也即是同门的词语中,有一小类是完全同义的,另有一小类则不同义。不同义的则可对,不犯禁忌;同义的若对在一起,则犯合掌的大忌。这一类如:酒觞,宵夜,朝旦,山岳,江河,途路等。如单指同门不同义的词相对,则与的名对没有什么两样,完全可以归入的名对中。不必立此一格,由此可看出空海和尚博采而未精梳的情况。

15、字对

或曰:字对者,若桂楫对荷戈,“荷”是“负”之义,以其字草名,故与“桂”相对。不用义对,但取字为对也。

或曰:字对者,谓意别字对是。诗曰:山椒架寒雾,池筱韵凉飚(筱中文为条)。山椒即山顶也,池筱,傍池竹也(从字义上看,两者不能相对)。此义别字对(因从字面上看,椒与筱同属草木门)。

16、声对

声对者,若晓路(对)秋霜,“路”是道路,可与“霜”对,以其与“露”同声之故。

或曰:声对者,是字、义俱别,声作对是。

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

又曰: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茑”,草属,声与“鸟”同,故以对“蝉”。

17、侧对(利用字的偏旁成对,或称字侧对)

元氏曰:侧对者,若冯翊(对)龙首。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字半边有“羽”与“首”为对。此为侧对。又如泉流(对)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尔,皆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

或曰: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饮桂酒。英彦、桂酒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按:此对只一字形体半同,英字草属与桂字木属,同为草木门,故可对。

18、邻近对

诗曰:死生今忽异,欢娱意不同。又曰: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

上是义,下是正名。此对也大体似的名,的名窄,邻近宽。

按:从所举对例看,此格与第五种的互成对,没有区别。如“生死”对“欢娱”各自是同门对同门的,已经当句自对,然后成对。“上是义,下是正名”这句话的意思也不好理解。空海此格,来自《诗议》,例对完全相同,“上是义……”全句也照录原文。

19、交络对(也名“蹉对”,因有参差成对之像,又名参差对。)

赋诗曰:出入三代,五百余载。

或曰:此中“余”属于载,不偶“出入”;古人但四字四义皆成对,故偏举以例也。

按:这种对,是为了不以辞害意——不因形式而损害内容的补救方法。所以作“通变”的处理。原文所说,恐难理解,另补几例,以助理解。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少”应对“多”,“密”应对“疏”,现以“密”对“多”,以“少”对“疏”,故是参差成对。

又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

“六幅”应对“一段”,“湘江”应对“巫山”,现在作交络状成对,平仄谐调,意义不损。这两个例了,可以较清楚的说明交络对(磋对,参差对)的含义了。再举一例: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按理是“舳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倘不通变,调换过来,平仄不谐;参差一下,平仄既谐,意义不损。由于通变,故增此一格。由此也足见古人十分讲究对仗,但更要做到决不以辞害意。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20、当句对(又称自对)

赋诗曰: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按:此格没做任何解释。前句的“薰歇”与“烬灭”,后句的“光沉”与“响绝”,各自在本句成对,然后再上下句成对,这叫“当句对”,也叫“自对”。因“薰”、“烬”同类,“光”、“响”同类,上下句不同类。

又例:“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的“小院”和“回廊”,“浴凫”与“飞鹭”各自当句成对,然后上下句成对。

再如: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气秋。也是同一对法。道理与前面的相同。这一格,千余年来联界一直在用,且也是用得较多的一种联格。

21、含境对

诗曰:修远长怀,寂寥无声。

按:这一格也没有作任何解释。看例句,指字面上相对不很严格,只要大体对得上就可,主要是看上下句的情和境。情或境相同的,字面上大体过得去,便是含境对。如例联是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来的,其情与境是:一直在“怀念”,怀念得十分悠远,陷入沉思,四周便“寂寥无声”了(即使十分热闹,在“无闻无见”中,当然也是“寂寥无声”了。上下句情与境相同。

22、背体对

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按:此格也无一字解释。从例句看,其内容,下句和下句相反,字面含义也相反,以上下内容和意义相反的成对,这是后起联格中的“反对”。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正对,常易犯“合掌”之忌,面反对,不会犯合掌之忌;正对要拓开思路较难,通常都顺着上句下去,而反对则至少要从反向着眼,很容易拓开思路。古人从多数例句进行过考察,也结合自身的体会,自然得出了“反对优于正对”的结论。

23、偏对

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谓非极对也)。

又曰:古墓犁成田,松柏摧为薪。

又曰: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

又曰:亭皋木叶下,陇首白云飞。

全其文采,不示至切,得非作者变通之意乎!若谓今人不然,沈给事(铨期)诗亦有其例。诗曰:“春豫过灵沼,云旗出凤城。”此例多矣。但天然语,今虽虚亦对实,如古人以芙蓉偶杨柳,亦名声类对。

按:此格没有具体说明特点。从所有句例看,指上下句的词语结构不相同的,也在成对;就是说,从词语结构来看,对句中有不同结构成对的。如“萧萧”对“悠悠”可对,而“马鸣”是主谓结构,与之成对的“旆旌”是联合结构,本来不能相对,现在却也成对。“古墓”是偏正结构,“松柏”是联合结构,论理不能成对,却也成了对;而“犁成田”与“摧为薪”又可以成对的,一句之有按理不能成对,有可以成对的成对句出现,所以叫偏对。古人又把字分成虚字、实字的,要求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虚实不能成对。沈(佺)期的“春豫”是前实后虚,与之成对的“云旗”是两字皆实,已不能成对;从结构看,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偏正结构,在诗中也对了,所以说,只要天然语便可以通变。此格,初学者不宜学习。也不能以有此格为借口,掩饰自己的失去推敲。通常短联较少这种情况,长联中常常可以见到,因语出天然,所以不成大毛病。

24、双虚实对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往来疏。

此对当句义了,不同互成。

按:这一格例句中“故人”对“空山”是实对实,因为中心词是“人”与“山”都是实词,。“云雨散”是实中有虚,“往来疏”都虚(旧属虚字),所以称作双虚实对。

25、假对

诗曰:不献胸中策,空归海上山

或有人以“推荐”偶“拂衣”之类是也。

按:这一格与第十五种的字对、第十六种的声对,可以合成一格。“策”与“山”不能成对,但因“策”声近乎“泽”,借其声,故可以和“山”成对。“推荐”和“拂衣”不能成对,但“荐”可当作名词“松蒿”、“草荐”的“荐”,所以能和“衣”对。

本格王利器先生的注语中引了一些例子,可以移来,以供读者进一步理解之用。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因“杨”字与“羊”音同,可以用来对“鸡”。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枸”音同“狗”,可以借来与“鸡”成对。

“五峰高不下,万木几经秋”,“下”与“夏”音同,可以借来与“秋”对。

“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因“柏”与“百”同音,可与“一”对。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日声名白日悬。”朱云是人名,借“朱”为红色之意与“白”相对。

对上述补充例句的分析,故说此格,借音的可以并入声对,借意的可以并入字对,完全不必另立假对。

26、切侧对。

切侧对者,精异粗同是。

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浮钟”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按:这一格,联语的主体并非同类。钟属器用门,其声属虚字,“飞镜”喻月,月属天文门,月亮是实的,与虚的钟声都不能成对。这叫“精异”,如不仔细分析,则“浮”对“飞”是动词对动词,“钟”对“镜”是名词对名词,从虚实看,两两相当,所以可对,这叫“粗同”,又叫“理别文同”。

27、双声侧对

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

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金谷”与“首山”字义别,同双声侧对。

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气映檐楹。“雉堞”与“檐楹”,亦双声侧对。

按:所以在双声前面加了个侧字,说明与双声有一定的差别。双声对,按字义可对,面且成对的双音词都是双声的。此格成对的词语,虽称双声,实非全是双声,如:金,侵韵jin,谷,屋韵gu(四声);首,有韵shou(三声),山,山韵shan。金谷不是双声,首山是双声。雉堞不是双声,檐楹是双声。说得明白点,相对的主词中,是非双声的与双声的相对,成偏侧之状,所以叫双声侧对。与双声对有别。

28、叠韵侧对

叠韵侧对者,谓字义别,叠韵来对是。诗曰:平生披黼账,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

诗曰:自得优游趣,宁知圣政隆。“优游”与“圣政”,义非正对,字声势叠韵。

按:此格与叠韵的差别是成对的词语,不属正对,但都属叠韵,所以可对,因而加个侧字。

29、总不对对

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落,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共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此总(都)不对之诗。如此作者,最为佳妙。夫属对法,非真风花竹木用事而已;若双声即双声对,叠韵即叠韵对。

按:这种总不对对,并非对格,也不能用作联格。习惯上,不将它与前二十八种分开,故亦照录。

以上从《文镜祕府论》引出了二十九种对。除了其中一些格,可以归并(见每格后的按语),以及含境对、总不对对之外,大部分已被对联所吸收和采用。无形中,早已从《诗格》、《对格》而形成了隋唐宋元各朝代的“联格”,虽然没有谁明文规定必须遵守这些“联格”,其实因师承关系,不管历代的撰联人是不是把它当成了联格,只要从小学习过对对子,得到过格律的训练,那么撰联时,必然自然而然的用上这些格。


展望华夏


我认为对联的对话有4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上面是我的看法,虽有不足,还请见谅,如果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一起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小汪医生


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3.流水对

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瑜伽气功


对联的种类繁多,有正对,反对,长对,短对,有春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励志联等等。总体来说还有规则与不规则之分总体来说也叫楹联,对联以对仗工整,平仄相符,前后呼应,仄起平收,用词得当有韵有律方为上格。





风回水转678


对联一般分为拆字联、嵌名联、谐音联、急转联和回文联等,具体介绍如下:

1、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2、嵌名联:是嵌入人名的对联,也就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称嵌人联内的有关部位,使上下联相互对应,以提高对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嵌名联在婚联及题赠联中运用较多,嵌法也因情况而多种多样。嵌字联大体分为整嵌和分嵌,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

3、谐音对就是利用语音相谐一语双关,起到妙趣丛生的效果。

扩展资料

对联的十大艺术格调,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律诗格调: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如徐达的故居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解缙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以文人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如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5、戏文格调: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再如: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