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认为隋炀帝杨光是一个伟大的君王吗?

我是你小手哥哥啊


杨广,隋朝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在位14年,史称隋炀帝。

“炀”是取代隋朝的唐朝给予的谥号,是对隋炀帝的盖棺定论,这是一个典型的恶谥,“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千百年来,在世人眼中,隋炀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

隋炀帝身上有很多标签,无一不在强调其暴君的身份。淫荡、贪婪、狡诈、阴险、自私、冷血、残暴、血腥、昏乱,更是犯下了“谋兄”“淫母”“弑父”“幽弟”“逆天”“虐民”等累累罪行。

真实的隋炀帝杨广,真的如此不堪吗?

隋炀帝“好色”“淫逸”“淫母”“弑父”这些罪名,绝大多数都记录在野史,正史未见记载。相反隋炀帝开运河、创科举、北击高句丽、筑长城等,桩桩件件都是造福中国千年的伟大创举。

一开运河,水网勾连,南北军、政、经济一体趋同。

隋炀帝在位期间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构筑南北“大运河”,使得“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通过勾连南北水网,不但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政治统治,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中国南北军、政、文、经济一体趋同,不断融合。

二创科举制进士科,打破门阀士族垄断,促进社会阶层融通。

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首创了科举制,但那会儿科举考试及第的人是不能入朝为官的。

隋炀帝即位后,开设进士科,考核胜出者可以出仕做官,科举制此时才真正的成熟!开创进士科,打破了隋朝以前由贵族把持朝政的传统,给了底层民众一个晋升的渠道!这种制度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征高句丽,最终无功而返,却是战略正确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虽然最终无功而返,但是隋炀帝征高句丽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高句丽鼎盛时期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隋朝的继任者唐太宗也征伐了一次高句丽,最终由唐高宗将高句丽灭了。不管隋炀帝残暴、昏庸与否,他征伐高句丽战略上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隋炀帝在其统治的前期,曾多次普免钱粮,连续四次大赦天下,国家的财富和人口与日俱增。

宋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评价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宋人的评价,较之代隋朝而立的唐人,应该更加中肯吧。

有人说隋炀帝是只会做事不会做帝王的皇帝。


二师兄说


说隋炀帝杨广伟大的,我只能说脑残

第一,杨广刚接手的时候,隋朝是稳定而且强大的,作为一个败家子,我不知道怎么评价

第二,秦国当时挖郑国渠用了十年的,哪怕统一六国步伐变慢,这才为后来始皇帝一代灭六国积蓄了国力。京杭大运河,是利在千秋,可是有必要那么急功近利吗?

第三,征伐太甚,自己多少家当不清楚?死伤百万是什么概念?

第四,几次下江南,铺张浪费,这个也是历史编出来的?

不否认,隋朝有很多好的地方,但不要把功劳都算到杨广身上,比如科举制度。

还有,好高骛远和高瞻远瞩看了很相近,但实际意义天差地别。高瞻远瞩是立足脚下,好高骛远是不看自己脚下。如果京杭大运河二十到三十年建成,那我会为杨广唱赞歌,可是杨广几次下扬州,到底是为了游玩方便还是沟通南北,这个定义不敢说吧?

还有,百姓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李世民说的很清楚。那些说利在千秋的人,可考虑活在当下的人的感受?当代人都过不下去了,这是好皇帝?如果现在弄个世纪工程,让你们这些说利在千秋的人一人二十万到五十万(不说利在千秋的人不用拿,他们是活在当下),你们愿意吗?

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大放厥词,我也是看够了。我们不否定杨广一朝带来的成果,不需要对杨广做全面否定,这就够了。伟大,呵呵,多么脑残才会这么给他定义


星魂141022483


隋炀帝肯定不是什么很有能力的有为之君,和伟大更是搭不上任何关系。但他是否真的昏庸,决定权并不在他自己手里。可能正是看到自己王朝所处的环境,让他特别急于办成一些事情。而唐朝人对待隋朝的态度,也几大了影响了后人对隋炀帝的评价。

隋炀帝继位时候,接手的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帝国。而且由于建立时间不长,很多结构性问题不会很快出现不良情况。但隋炀帝并没有因此感觉安心。相反,由于他自己是可以算是经历过南北朝乱局的最后一代人,所以对上一个时代的很多事情都铭记在心。加上自己年纪轻轻就掌握帝国大权的惶恐,让他最终选择了以最快速度解决他所发现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在国际战略方面。隋朝的统治者和大部分贵胄都源自著名的关陇军事集团,其成员无论血统出生是什么,都是一个非中原式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下就需要集团随时保持武力优势的控制。要达成这种控制,就需要有新鲜的兵源输入,并不断获得最新最好的军事装备技术。包括了盔甲、马匹、弓箭和普通刀剑。

但这些技术大部分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原和关中,而是在西亚、中亚和远至俄罗斯草原的东欧边缘地带。部分更东方的土著,也在交流中获得了这些技术,反过来就形成了对隋朝的优势。隋朝要获得技术,还必须透过他们控制的贸易路线,或者索性是直接向二道贩子购买。


隋炀帝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种技术落差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危害性。他的关陇集团依然在使用中亚人公元1-4世纪作用的技术和战术。他的潜在对手们却已经开始了更新换代。甚至还有一个东方的高句丽,加入了与隋朝争夺草原朝贡贸易主导权的斗争。如果听之任之,那么隋炀帝的子孙可能就会步西晋的后尘被下一波南下的征服者吊打。

所以隋炀帝在历史上留下了好战和恋战之名。这并不是他不想安稳的过太平日子,而是他的集团出生与现实困境,逼迫他必须做出重大的决策来未雨绸缪。


这些战争包括对新兴突厥势力的反击。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暂时稳住北方的突厥人,保持河套地区的贸易管道。


其次是对河西走廊以南的吐谷浑的征服。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第二条贸易生命线的侧翼安全。


最后是收拾日渐强大的高句丽人。因为后者一直与突厥人勾勾搭搭,并且严重阻碍了隋朝在东北方向上进行朝贡体系的维护。高句丽如果真的发展成可以同隋朝抗衡的势力,那么隋朝的边境上就多了一个需要重兵保护的区域。

后来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都耳熟能详。隋朝在三次急功近利的远征中,把自己的物资储备都消耗殆尽。被大量征发的民力因为不堪欺辱而选择起义。就连关陇集团内部,都已经是离心离德。不仅有人在当时就选择谋反,在后来也冒出了太原李渊这样的强大竞争者。


但为了更好的把内地资源都调配到关中和东北方的前线上去,隋炀帝还需要花很大力气去建立大运河。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被强行改变,所消耗的民力与财力又加速了自己统治的崩溃。最终获得的好处就是他可以安心的将黄河下游与江淮地区的物资,一批批的送到辽东前线消耗。自己也可以在北方出现动乱后,退到江都去静观其变。

这些事情原本需要2-3代人慢慢完成。隋炀帝却希望自己一步到位,结果自然会适得其反。他的晚年可谓是异常凄惨。不仅曾被突厥人围困在边境小城里等死,也有面对全国局势失控的无奈,最后因为身边人的不服而惨遭绞刑。所以,论伟大君主他是没资格参选的。


在唐朝建立后,对隋炀帝个人还有一个大力抹黑的过程。始作俑者就是新的李唐皇室。他们其实一样面临着隋炀帝所看到的战略困境,做出了和隋炀帝一样的选择。但李世民时代的东突厥崩溃和对高句丽战争的及时暂停,都避免了自己成为隋炀帝第二。


如果他们对隋朝的全部东西都予以否定,那么同出关陇集团的自己也脸上无光。最后,折中方案就对隋炀帝个人品性的攻击。用预设的道德制高点,攻击隋炀帝的花边新闻。这也是隋炀帝在后世名声很臭,得不到大部分世人同情的原因。


米南德王问道


历史上的隋炀帝名声不好,许多民间文学把他描绘成一个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史学界对他的公论是:耽于逸乐、沉湎酒色、滥用民力和拒纳忠言,俨然是一个暴君形象,但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

隋炀帝登基不久,即消除了 “剪刀差”政策,这大大侵犯了贵族地主特别是豪强世族——关陇贵族集团的利益,在施行中加以阻挠。隋炀帝感到危机重重,要知道当时的形势是“关陇集团一咳嗽,皇帝老子就生病”,之前“取而代之”的不乏先例。在进退两难、攸关隋朝命运之际,隋炀帝决定跳出“危险的”包围圈,迁都洛阳,并继续推行消除“剪刀差”的政策。

【知识点】“剪刀差”:隋初,奴婢、部曲跟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但课税却有减半优惠,贵族地主凭借占有大量的奴婢和部曲,一方面占有了大量的田地,另一方面却只缴纳一半课税,甘蔗两头甜,便宜两边占。这种捧有余而损不足的“剪刀差”政策,加深了对农民的盘剥。更有甚者,还有一些高级贵族实际上根本就不缴纳课税。

首先,营造东都洛阳,跳出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包围圈。

隋朝旧都长安,是关中腹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防御上的优势十分明显。但是,对隋炀帝来说,长安城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这个缺点甚至足以抵消和掩盖它所有的优点——长安是关陇贵族集团的老巢和大本营,四面八方都有关陇贵族集团的重兵把守。

隋炀帝坐镇长安,进行打压关陇贵族集团的斗争,显然是身处十分不利的境地,相当于置身于关陇贵族集团的包围圈之中。如果关陇贵族集团图谋不轨,发生叛乱,那坐镇长安的隋炀帝就成了“瓮中之鳖”,逃无可逃。

而洛阳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洛阳距长安约600多里,远离地处关陇贵族集团的大本营之外,不在包围圈之中,在这个地方推行改革,底气就足得多。而且,洛阳以前不仅做过东都,还做过首都,有先例可循,各方面的底子、条件也都没啥可挑的。

其次,营造东都洛阳,可以安抚和震慑东部地区。

话说隋炀帝当皇帝还没几天,自己的亲弟弟汉王杨谅就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叛乱了。虽然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痛,隋炀帝深深意识到,隋朝的东部地区并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变故。

汉王杨谅叛乱时,东部有19个州响应,但隋朝的都城长安远在西北,急切之间,无法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形势需要在东边建一座都城。

另外,平定杨谅叛乱后,隋炀帝为了惩罚叛乱分子,把并州也就是杨谅老巢的十几万老百姓都迁到了河南地区。在隋炀帝眼中,这些人都是不安守本分的,脖子后面是有反骨的,怎么有效地控制他们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建都,就近一边安抚一边震慑,刚柔并济,软硬兼施。这就跟西周建立后,周公把殷商遗民集中在洛邑,在洛邑建立东都是一样的道理。

再次,营造东都洛阳,可以安抚和震慑江南地区。

汉王杨谅叛乱时,江南地区也不稳定,人心思乱,而且教唆汉王杨谅叛乱的,主要就是南方人。如果说隋朝的都城长安离山东地区远的话,那离江南地区就更远了,更加鞭长莫及。营建洛阳为东都,一方面相比长安要靠近江南地区很多,另一方面洛阳到江南地区的交通也颇为便捷,这样对江南地区的安抚和震慑作用就大大增强了。

还有,营造东都洛阳,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实惠。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的原因,人口纷纷往东往南迁徙,经济重心开始东转南移。到了隋朝,山东地区的富庶超过了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而江南地区的富庶更有赶超山东地区之势。

建都洛阳,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实惠:一方面,洛阳自身的物资供给能力比长安强,洛阳地区比关中地区富裕;另一方面,洛阳往东北是富庶的山东地区,往东南是富庶的江南地区,而且交通还颇为便捷(相对于长安到山东地区和江南地区要便捷很多)。危难之时,可以紧急从山东或江南地区调运物资,供应洛阳。

最后,营造东都洛阳,关陇贵族集团也不会反对。

隋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关中时,秦川大地足够养活一个大帝国的都城。而到了隋朝,由于特殊地质结构的原因,关中地区的各种环境开始恶化,特别是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得比较严重,如郑国渠、白渠等水利设施,因河床下切等原因,灌溉面积骤减十之八九,导致关中地区大旱饥荒时常发生。而且,关中地区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大本营,土地集中程度尤其高,贫富差距尤其大,能够上市交易流通和调集调运的物资很有限。

隋文帝开皇三年,都城长安粮食告急,把周边能调运的粮食都调运过来后,才勉强度过了一场危机。而在隋文帝开皇五年,情况就更严重了,把周边能调运的粮食都调运过来后,仍然无法消除饥荒,只好把周边的牛驴牲畜等调运到关中充饥。到了隋文帝开皇十四年,情况更糟了,从外地调运物资已应付不了危机,隋文帝只好带着官员们到洛阳“找食”。

对关陇贵族集团成员来说,关中地区时常饥荒,对他们本身也是不利的,所以也不反对建都洛阳,至少不强烈反对,多持半推半就的态度。

结语

总之,隋炀帝这一重大举措,是出于对洛阳在当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绝不是单纯出于荒淫逸乐的目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从一点来看,历史上的隋炀帝不是一个昏君。


白杨树下谈历史


至于伟大不伟大,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分情况看。很多人在某些方面是有贡献的,但又做过错事;而有些人他做的事可能对后世很有意义,但对当时的人来说,那是灾难。还有要明白的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为了把自己拔到高大上的位置,向已经入土的敌人泼脏水很正常,反正死人又不会说话。

那我们看看隋炀帝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1、首先,在隋朝还没有统一全中国的时候,是他带着军队消灭了南陈,重新统一了中国,这一点从民族角度以及后世来看,那是功德一件;

2、其次,他上位之后修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但对后世来说,大运河有利于维系南北统一,一直到清代,大运河还是南北运输的主要枢纽,鸦片战争中英军掐断镇江一段,南粮北运瘫痪,清朝只得妥协,可见漕运之重要,但此时太过急功近利;

3、开科举进士科,促进了了社会公平,意义重大,这个没有什么好黑的,算是功德一件,当然又有人说科举是很坏的制度,但坏是相对于现在说的,在那时,算是最公平的制度了吧。

4、还有就是攻打高句丽、吐谷浑,修建东都洛阳,造成了民众苦不堪言,矛盾的大爆发。

5、至于弑父兄、夺妻之类的事,到现在也是难以弄的明明白白,当然可能性很大,算是大污点。而李世民弑兄囚父,夺兄弟之妻,也都干过,而且没有太大争议。

6、从才华上看,杨广和李世民都是文武双全,特别是杨广,若不是皇帝,倒是一大诗人、文学家。

最后要说的是,从各方面看,杨广是个厉害人物,很聪明,也干了很多大事,如果单从厉害不厉害来看是否是伟人,那他是个很能折腾的伟人;但他并没有为当时的老百姓做多少好事,甚至让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就这一点,在我看来,那就不能说他是个伟人,而只能应该算是个厉害人物。


文史丛读


什么叫昏庸,“昏头昏脑,毫无才干”谓之昏庸。以此来定义,隋炀帝杨广不是昏庸之主。他在杨坚时期,是平定南朝的领军大元帅,对统一全国立下不世功勋;他为了继承皇位,屡使计谋,害死太子杨勇,骗取了杨坚的信任;他继位后征高丽、修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最先实行科举制,他在位期间修的大运河至今我们仍在使用,与万里长城齐名;他最先施行的科举制,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是一项在选拔人才制度设计上的重大发明,这样的一位皇帝,说他是昏头昏脑、毫无才干,显然是不对的。

但隋炀帝是英明之主吗?显然也不是。因为在他的手里,丢了隋朝的江山,自己也落得被叛臣逼死的结局。他是隋朝真正的亡国之君。为什么会这样呢?杨广在治国上,出了许多昏招。其一,他建造大运河,过度地使用了民力;其二,他远征高丽失败了,造成大量兵将伤亡;其三,在他治理下的隋朝,过度地使用了民力,本来杨坚开创了开元盛世,成为天下第一大国。而继承者杨广却把这天下第一大国,生生地变成遍地狼烟。而面对农民起义,他不懂招抚,无力镇压,最后造成亡国之恨。说杨广是英明之主,显然也是不对的。

说隋炀帝是昏庸亦或英明,都有失偏颇。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既有功又有过的争议皇帝,和后世争议秦始皇如出一辙。


陆弃



f红望


说起隋炀帝杨广,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看过影视剧《隋唐英雄传》以及了解历史朋友对隋炀帝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许记住的都是他荒淫无道,宠信奸臣,弑杀父皇,逼死大哥等等。不过,他不顾老百姓死活所开槽的大运河,倒是沿用至今,虽然与之前的古运河有些许改变,但很多地方还是相通的。

(影视剧照)

因此,要是说隋炀帝杨广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君王,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是挺纠结的,因为不管是影视剧,还是一些历史书中,都把杨广写成一个残忍的暴君,就算有点功绩,也被他的大过给掩饰了,还真的不好对他做一些有利的评价。


悦安车生活


什么叫我们认为?

隋炀帝,必须伟大。革旧出新的皇帝,出科举,修运河,大一统,那个都千秋万代的浩瀚工程。以至于超脱了精英层的认识,与社会精英层断代。

结果虽然很悲催,伟大,是什么意思?干了超凡脱俗的,不被当世人认可,而被后人巨赞的事儿。

隋炀帝,伟大的一塌糊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