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道德经》中的“士”有哪些层次和含义?

灵智学君


第三章   善始善成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

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质真如渝。

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襃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解析与心得]

 

大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形无象,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上等的士人领悟大道之后,依道而行。对道非常敬仰、无比虔诚,时刻勤勉力行,是以心安乐道、反朴归真。悟道行道,在生活之中付之实践方能领悟真知灼见。勤勉修身常自律,清廉俭朴以奉公。

中等的士人听人谈经论道,对道认识尚不深刻,有时存记于心,有时抛之脑后,将信将疑,且行且止。知道不行道则无法弘道传播正能量。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公正的玄同世界需要智慧、慈爱、包容、积极、坚强、诚信、友善、谦让、自律、感恩等核心价值观来作坚实的奠基石。

下等的士人,沉迷于名利之中,认为“道”玄妙虚无,荒诞不经可笑之极。道不为下士理解,心存迟疑,所以轻视而讥笑道的存在。如果能轻意为下士所理解接受,那道就说不上是要言妙义,下士嘲笑:道在谈空说玄,空洞无物,是无踪无影的事等,若不笑不足以显示道的玄妙和崇高。

因此古代谚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明了大道和光同尘暗昧不清,隐遁于万物之上,蕴含于情理之中。明道悟道之人隐藏于常人之中大智若愚、含藏内敛、韬光养晦是长生保命的生存策略,甚德若愚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明道如昧含光藏辉,光而不耀。《道藏》:“明道若昧,大光明里头等于黑暗,黑暗是真正的大光明的根本。”明道,真正的大明之道若昧。昧不是完全黑暗,是处在暗与明之前模糊的临界点上。明道必须经历如昧的过程,正如黎明前的黑亮,面对黑暗,希望在即;重重困境,突破在即。

精进大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勉励自己不断进道修德,总感觉自己好像在退步一样。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与人争权夺利,不如退而修行。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修行越好的人越懂得谦让不争。国之重器,匠心铸造。以静进道,以俭修德,以勤养志。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风雨过后方见彩虹,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历尽苦难方能成器,才可以磨炼匠人品格。走在平坦的康庄大道,亦如走在崎岖不平山间小路一样,小心谨慎,如履簿冰。迟疑大道,对大道的感知认识模糊不清,心存疑惑,正如庸人自扰,自寻烦恼。道如人生,人生无常,顺境不骄傲,逆境不气馁。常怀忧患意识,心存疑虑,独立思考是开启智慧大门的密码。

崇高的品德如空旷低下的山谷,真正崇高的德行,显得虚怀若谷,川谷甘处高山之下水自下流而长久丰盈充沛。

大白若辱,正如太阳无限光明而其中也常有黑子相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同在地球村大家都是大家庭中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就像白天和黑夜混为一体,白天到了最亮的时侯就开始向黑夜方向转变,不可分割,周行不殆。

广布恩德却深感不足,具有慈悲心肠积德行善而觉得自为人不够厚道,从不自彰显厚德。

建立丰功伟业却不居功自傲、自见自彰,而觉得自己德行不够,功德浅薄。

    本质纯真淳朴的人具有高洁的品格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官场上直接面对权势和金钱的诱惑,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难能可贵,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需不断的进道修德,厚德载物。以人为镜明耻辱,以案为鉴促廉洁。

若用形体形状来描述大道,大道无形广大无边,道盅而用之或不盈,充满天宇,没有区域化分,道临天下,要有大格局心系苍生,不可以偏安一禺。

若从器物应用方面去描述大道,道体是浑然天成非人力所能雕琢,只有顺其自然依道而行而不可背道而施,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器为具体器物,而大器指创生天地万物的创始者道。大器曼成即指道无始无终却善始且善成,促进成就万物自然而然的生死消息。

若用听觉去感知大道的特征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大音是指道能沟通天地之奥妙,犹如天簌之音无声无息,万物万象皆隐含事理,不光用耳朵听,用眼细观其反复运动变化的的现象,更要用心去感悟其运动发展的规律,观天文地理以得人生启示。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隐无形悄无声息地运化万物,生而弗有,成而弗居。

以天垂之象观复大道于无形无象。大道无物之象,巨大无比,玄妙莫测,变幻无常,没有具体固定的形象。斗转星移风云变幻有迹可寻,而大道无形无象变化莫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反朴归真。

道体广大,包罗万象,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无形无象,幽隐未现故称其无名。

大道善于创始造化万物,天之道利而不害;万物在道中得于自我展现和运化而使世界变得异彩纷呈。道无始无终超越时空,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如生命始终离不开阳光和水一样。




麦福先咬文嚼字聊人生


道德经中提到士的章节很少,老子在第四十一章中细分了士对道的态度,也就是各人对道的理解。即: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把士分为三类:上士,中士,下士。每类人对道的态度各不相同。

上士,上智之人。能通天彻地,无所不通,是老子说的那种微妙玄通之人,注意:这个上智,并非现在说的聪明绝顶之人,现在聪明绝顶的人未必能理解老子道德经的本义。

上士闻道之后,会笃守大道,勤而行之,不论作什么事,都遵循道,崇奉道。

中士,中智之人。在平庸寻常之人当中,算是有点智慧的人,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那种学霸类型的人。中士闻道之后,一会说:哦,原来这就是道啊。一会又会行事作法与道背道而驰。他不会象上士那样事事谨遵道而行,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得道。中智之人无恒道,有时遵道,有时背道。

下士,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蔽于物而不知有道。这类人占现在世俗之中的大部分人,象什么马云、王建林父子、马化腾之类的人,都属于下士,当今社会中的各种富豪、成功人士,开口闭口有多少资产,有多少人脉,有多少能利用的资源。不能不说这些人都是聪明人,但这些人与道都是背道而驰的,蔽于物而不知有道。下士闻道之后,会哄然大笑,会问得道能享受到奔驰宝马车的舒适吗?在他们看来,得道之途居然要放弃物质带来的舒适感,这岂不是太好笑了。下愚之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就是教他学道,他也不会去接受,遵循。

由此可见,老子讲的道,并非人们宣扬的那样,到处都是道,并非什么人所崇奉的都是道。能真正理解并循道而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但凡看到有人不加分辨地认为什么都是道,什么歪理邪说都能无分辨地接受,尊重并包容的,那一定是个愚蠢至极的下愚之人。



蒋昱文188348


“道德经中的(士)有哪些层次和含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善为士者,不武”。

“上士”是什么意思,我很想解释成“优秀的人”,但是我非常害怕有人问我“这个优秀的人是一出生就优秀、还是出生以后变的优秀了,是从几岁开始变得优秀了?” 如果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就不敢把“上士”解释成“优秀的人”。 道德经不可能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如果道德经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那道德经就不能称之为“经”

那么“上士、中士、下士”怎么解释呢? “是同一个人处于上的时候、处于中的时候、处于下的时候...........”。 道德经中的“下”不是一个带有贬义成分的词语,相反、道德经中的“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认识。 比方说“天下”这个词强调的是“天”还是“下”,强调的是“下”,那么“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实际上说的是什么? 实际上说的是“将欲取(下)而为之”。 “将欲取(下)而为之”实际上说的是“将欲取(之)”。 这是我个人的浅陋解释。 道德经就像是地球上写满了字,我们只能触摸到自己脚下的字,我们走的路各不相同,和主流的见解不一样、对不起


华民学读道德经


野狐试答

西周时社会上的人被分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士没有层次的划分,但有类别的划分,有儒士、策士、侠士,后来还有了道士,对于能行侠仗义的不管什么类别的人,大家会统称其为义士,他不属于那个内别,是一种赞美的称呼。

士高于庶人,大都有一定文化,多有特别的才能,所以后世也统称读书人为士,这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词。不知何时士用来泛指男人、泛指当兵的,至于用来称呼女性(女士)、称某些专业人员(医士、护士)应该是在近代才有的。


野狐习禅


《道德经》只有四十一章提到了士呀!《列子》力命第三章:“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因材施教是识人之用也是教人以德(所谓法布施,无畏布施),此谓圣人。轻财好施是谓贤人。《道德经》述修真圣治;《论语》教修真与识人之用是教成圣的路,后半部即为治,第二十篇尧曰为天子治要即圣治。我们用《论语》来解释《道德经》里的“士”吧!

13.20子贡问怎么样才能算“士”,孔子回答:第一等士“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第二等士“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第三等士“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明先秦时期对“士”的定义分层关键在此人所能完成的社会职能。

又12.20“士何如,可谓之达?”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言行无论在何处都是表里如一,这是入真道了!这章里还有句“闻也者,色仁而行违,居之不疑”神志病患者、装啥被雷劈的人,这种人也没入道。你问入的啥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啊!“巧言令色,鲜矣仁”,直真为入道之始,所以我说《道德经》《论语》说的一回事啊!

6.3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但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事于仁,必也乎圣!”推己及人是入仁道的方法,人道修大道就是入仁道。

《论语》还说了“士”的私行,13.28“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朋友之间是为了互相促进、共同提升进步的,兄弟重点在生活上的照顾。

“孝弟”两字,圣人的重点在人道承继上,并不是被后人曲解的父权威制式管理,用来强逼扭曲人的天性。

以上是与“士”相关的概念定义,那么我们回头看《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勤是忧虑的意思,“君子忧道不忧贫”,“形而上”通了能指导“形而下”,世界观指导方法论,君子不器、追求天性与思维的成长。在这个心性与思维层次或者是有这个完成职守提升需要的人,明道而行,是为上,所以是上士。知而不行,人与道不合,“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则无所谓弘道,所以对中士来说,明道不明道无所谓,“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论语》17.3“唯上智与下愚不移”,9.30“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告诉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你仁者与知者的距离在学而习用、可以仁求知成勇也能以知求仁成勇,然后你什么也不想动。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还能怎么办?那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咯!决策思维不与众谋,“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所以《道德经》四十一章接下来的就是论天下之治了。我解释明白了么?你单章理解和全文阅读理解《道德经》那是不一样的层次哦!再找上《论语》关联理解又能进一层。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进步。


节度使95


《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老子在这里借用周朝对社会等级的不同划分,作为对道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比喻。上士,借指有才德之士;中士,指一般之士;下士,才德皆下等之士。

颜之推《颜氏家训》也曾借用此说:“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为方便解读,将关于“士”的论述摘抄如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是老子对各种人——以三种士人为代表的人群——对“道”的不同态度的形象描绘。因为道士无形无声的,不可见,不可闻。当上士闻道以后,心性通透,恍然大悟,勤苦竭力而行之。稍差一点的士人,即所谓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不够坚定,但也能以此谨慎治身治国,但因心存疑虑,不够坚定,一旦遇到蛊惑,比如财色荣誉,惑于情欲,曾经的半信半疑会转而会荡然无存。

最可笑的是那些愚钝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下士,用情不专,贪心多欲,听闻大道,不以为然,纵然大笑。道因纯粹,质朴,远离世俗之情,贪欲之心,与下士们距离更远,所以他们会发笑,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

老子作为大智者,深知“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而大道“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问津者少,故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老子的大意是说: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人却不能理解,不能实行。正因为不理解,所以也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可贵了。


问道黄老


士在道德经中只出现了两次,分别是第三十八章“上士闻道”中的上士、中士和下士以及第六十八章中的“善为士者不武”。士者事也,凡能事其事者称士,从“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士本身是要做事的,而勤而行之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所闻之道是否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之道中可以知道士还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对事物的认知识别能力的,有知识有能力能对没有认识过没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识别和学习能力,这就是士与普通的民的区别,所以《道德经》中的士是指有知识有能力并且在做事一线需要直接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一个人从事一项工作也可能带领几个人一起从事一项工作,所以他们应该是从事一件事情时最基层的管理者和执行者。


且听枫吟


“士”在《道德经》经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只有五次。分别在第十五章、第四十一章、第六十八章。

士,会意字,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士,上古时期为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时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根据西周的五等爵制度,贵族的等级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后者依附于前者,即士依附于卿大夫、卿大夫依附于诸侯、诸侯依附于周天子。因此,士是先秦时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卿大夫,但高于庶民。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在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阶层最底一层,是享有俸禄的阶层,这个阶层中地位较高的是卿大夫。《礼记·王制》说:的“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

有一定门第的人和通过诸侯卿大夫的推荐经过各种技艺考核优秀的人可以获得“士”的资格。其实早期的士,多是世袭的,王族出身的人,嫡传以外的多可以获得士的身份,而且可以嫡传世袭。即使以各种技艺考核获得“士”的人,也多是王族的非嫡传后裔。周王朝的士要大于各诸侯国的士,相当于大诸侯国的大夫、小诸侯国的上卿。当时“士”是“准入证”,具有“士”的资格的人才可以担任大夫。到春秋时,“士”已经成了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个阶层,战国时士的阶层有所扩大,连有一点特殊本领的屠夫或鸡鸣狗盗之徒也列入了士,这时的士也不用通过严格的考取程序,多不再享有俸禄,只是靠寄居于权贵门下生存。

实际上,《道德经》就是写给士的,退一步说,虽然老子最希望统治者能看到它,但却拿士说话。老子希望士像圣人一样循道而行。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塑造了一个“古之善为士者”的形象。“善为士者”(第十五章、第六十八章)就是“善于循道而行的人”。老子还根据对道的理解,把士划分成上士、中士、下士。

“善为士者”当属“上士”之列,这样的士闻道“勤能行之”,不倚仗武力,“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那么,何为“善为士者”?便是深谙为士之道的人,其见识和行为比一般的士(中士)要高明许多,亦即“上士”。王弼通行本《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中上士,是高明的士;中士,是普通的士;下士,低劣的士。上士是得道之士,自然见识与凡夫不同,“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闻道”即“行道”,自然不至于“若存若无”甚至“大笑之”了。


麟开祥趾


第15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说:真人为道之士,抱一而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说:贤人闻道,勤而行之。君子闻道,若存若亡,似信非信。凡人闻道,有大笑之,有不笑之,都是完全不懂道之人。

第68章 “善为士者不武。”是说:圣人善用元炁,冲气以为和,使胆的决断中正而不武断。

作者王田君


自然药观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大概意思是:上士的人听见“道”,会马上亲身实践。中士的人听见“道”,会将信将疑不一定会去实践。下士的人听见“道”会大笑。正是因为下士的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的意思是有悟性,智慧高的人。这样的人听说“道”以后,会深信不已,没有一点疑惑,而且一定会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的意思是比较有悟性,智慧不太高的人。这样的人听说“道”之后,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相信和怀疑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故而行动力也会大打折扣;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的意思是没有悟性,蠢笨的人。这样的人听说“道”之后,就会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是因为“道”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连蠢笨的人都不嘲笑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