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被尊为百经之首,如何读懂《道德经》?

73神牛


【老子《道德经》为什么被尊为万经之首?】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姓李,名伯阳,亦称李耳,号老聃,曾担任周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博物馆馆长),他学问博大精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上承人文始祖黄帝、总结伏羲文王周公礼乐思想,开创了中华民族道统与哲学精神,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

两千多年前的周王室,存储了当时世界上最全的古籍,而老子作为周守藏史,在通读古籍之后作出五千字的《道德经》,包罗万象而却玄之又玄。《道德经》全文约5000字,分上下两篇,上篇第1章到第37章为道经,下篇第38章到第81章为德经,阐述了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把能看到的、看不到的、能听到的、听到不到,甚至是鬼神世界,解释的完美无缺。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道德经》,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国著名哲学大师黑格尔: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日本著名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我把《孙子兵法》是用在销售上,把《大学》用在管理上,把最难懂的《道德经》用在最重要的领导层上,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过分追求欲望的结果是:不仅不能感到舒适,反而会感到痛苦,丧失自我。

从古至今注释者3000余家,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道德经》作过注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全文只有五千多字,但国际影响力巨大,被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学习,外文翻译本多达500多种,各类国外研究著作700多卷,出版发行量世界第一。被西方国家公开承认为与“圣经”齐名的伟大作品。因此,老子《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首”!

通读老子《道德经》全文,不难发现“万经之首”的《道德经》的精髓所在:系统阐述了宇宙本源、精确讲述了为政之道、兵家之道、处世之道、养生之道、管理之道和成功之道。

一、宇宙本源

1、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永恒的道看不见、听不到、闻不出、摸不着,凡是能够用言词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而是道的显化。道可道,非常道。

2、道是先天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勉强称其为“道”。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德是后天的,唯道是从,遵循道才会有德。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的秉性,这个秉性就是“德”。是天地万物的具体体现,而这个德是道所派生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5、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产生天地人神鬼。德协调天地神人鬼之间的关系。德是后天的,遵循道才会有德,鬼神钦佩道德高尚,厚德之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6、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德唯道是从。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

二、为政之道

1、不为。老子的为政之道主要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道之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无争。在无为的同时还要“无争”,要谦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为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江海因甘于处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想处于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万民谦虚,也不要与万民争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德善。老子提倡第二个为政之道就是“德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其次是提倡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

三、兵家之道

1、兴正义之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2、“不武”,不怒。“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认为“天恶强,勇于敢则杀。”

3、不客战。“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

4、不轻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5、示弱。这样可以让对方轻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同时柔弱似水则无坚不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四、处世之道

1、柔能克刚。“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

2、人要学会知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不可为名利所惑。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3、慈爱。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

4、节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

5、不为天下先。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三,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强,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五、养生之道

1、要清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

2、要顺其自然。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3、建立朴德,要见素抱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说明修身养性的重要。

4、要稳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六、管理之道

1、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处理好了,坏事变好事处理不好,好事变坏事。

2、管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要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最后才能达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

3、管理好现在和将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将来,都是现在的积累。

七、成功之道

1、成功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他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成功的途径是付出,不是索取。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低成本零伤害没有副作用。“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伤害到他人,不给自己带来副作用,不要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任何东西。


游通天下


老子的《道德经》被称尊为百经之首,是必然的,因为它享誉世界,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们都为其崇拜,因此也被奉为旷世奇书。

当然,老子的《道德经》的“道”是从万经之王《易经》延伸而来的,所以如果你读懂了《易经》,《道德经》也很容易就能悟透。也可以说,《易经》是万经之“母”,《道德经》是其“子”并加以完善衍生出了“道”。“母子”一统了天下。


读懂《道德经》其实也不难,讲诉最多的就是治国,“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其二就是人性人欲,“道”属阴阳,人皆有阴阳双面,也就是善恶矛盾体。“上善若水“,水是五行之一,是最利万物而又不争的大自然产物,所以,只有像水一样克服自私于无私,才是真善;只有像水一样牺牲忘我的利益付出,才是最善。

当然,《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因为大多数读者文化掺差不齐,每一章要读懂也不容易,但可以按哲学逻辑思维去读,只要顺着客观规律去读,也能知其一二。


诗蓦诗书画


《道德经》是百经之首吗?这个问题值得再探讨。

一,从成书时间看,《道德经》并非百经之首。先来看看我们的文明历史,甲骨文在商朝才有规模,大多刻在甲壳,兽骨,青铜器上。因此,夏朝以前,没有文字。古人的智慧怎么办?伏羲一画开天,以类万物之情,就是用笔画,符号来表现万事万物的变化。周文王推演易,注卦爻之辞,以定人事之吉凶。孔子作易传,以拓思想之道。所以,人们称《易经》历经三古,经历了远古,中古,下古近万年时间,并且由四圣,伏羲,周文王,周公旦,孔子合力完成,的确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



二,《道德经》的核心是什么?如何读懂它?《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流传下来的比较早的个人著述的经典。它是老子一人的智慧吗?显然不是,据说,楚国的祖先熊鬻,通晓天道,著有鬻子一书。另外,人们常常把老子和黄帝连在一起,称为黄老学说。可见,老子思想也受了黄帝的影响。老子是图书馆馆长,当时天下的饱学之士,看到周朝衰弱,各诸侯国暴虐异常,互相攻伐,影响到了周朝的统治,才写下了洋洋洒洒的《道德经》。这是老子开出的治理乱世的药方,他讲了天道,天道的核心是以柔,弱,慈处之,无所作为,而利益天下。你看,太阳普照万物,不自私,故能长久。《道德经》的真正智慧是看到了辩证法的另一面,作为君王,不应该只有杀伐的一面,还要柔和,慈爱,不去打扰,过分役使百姓。这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易经则是用象,数,理,去判断一个人的位置,强调了阴阳两极,即有飞龙在天,又有潜龙勿用,看你位于何处。



看看写书的目的,你会更容易看懂《道德经》。你不要天真的认为,《道德经》是写给普通百姓的。他实际上是写给帝王的,他反复强调如何才能统治好人民。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等。不过他是针对强横,霸道的诸侯王来说的,要谦虚,慈柔,退让。这样对于弱者来说,能得到很大的安慰,我虽然弱小,但天道循环,终会从一颗弱小的种子生长成为参天大树的。

所以古人左手持《论语》,右手持《道德经》,达则兼济天下,退则遁世无闷。


江湖夜雨92


  道是天之道的最高哲学抽像,德是人之道的最高哲学抽象。道是万物之宗,德是百胜之源。要读懂道德经,首先要对道有一个明晰的理解。世人都讲道是不可以说的,故而大多对道无解。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无解,道德经便无从读懂。很多人以为懂了,但道是什么却说不清楚,他们的懂也只能是迁强附会。其实道不但可以说,而且很简单,很容易理解,老子的第一章便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把它讲得清清白白:

道,与常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的定义,与常道的定义不同。

无,是新事物产生的开始。有,是生成新事物的母亲。无与有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道。或称天之道。无在开始的时候不存在,未来将会存在,所以是趋势。有在开始前就存在,并支持趋势成真,所以是条件。

常观无,可以确定策略的方向。常观有,可以把握变化的边界,谋划策略的内容。观无观有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常道,也即是德,或称人之道。

 观无和观有,名称不同,同出于常道。其意义深刻,作用深远。无限深刻,无限深远。天下妙策皆出此门。


众妙大学


读《道德经》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

历史时代,春秋乱世,周王东迁之后,老子掌管史册。礼崩乐坏,诸候争霸。铁器的使用,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人心思变,整个社会涌现出变法革新的思潮。周王东迁,秦人入关中,天命转移。天人以天命自许,大一统,救百姓为己任,拉开了一统天下之局面。是故老子讲得一,知一,归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老子研究周易,总结历史。以道得出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上古,中古之时,大衍之占卜法,数之变化。可以说,《道德经》是对东周之前历史文化的提炼。五千言以概之。

只有学易经,推大衍,上中远古历史。才能读懂《道德经》


陇右行思见闻录


我们都知道,儒家学说,是富贵文化的学说。是充斥着等级性的文化。这其依附统治阶层,成为政携迫下的主流文化。而老子的天道文化,是浑然于天地之外的大宇宙观念主导下的,宏阔概念性文化。天地是我创,万物由我生,万物无所逃逸,时时不能有离,这是自然之道的作用。而她绝无私依,绝无偏绶。大到巨见之体,小到无见之物。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不管你知与不知,见与不见,她都始终支助他们生存和发展。而道德经给与的智慧,是广普性的。万物共用,百业通绶。是用无所指,故而无所不指,亦无所不用。而老子所设的道,与后来的道教文化,是有区别的。老子智慧,是劝人生,劝人好生,劝人善生的大智慧。他给与的,多是辩证的方法,办事的智慧。把握好这些,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好其他知识。


丙丁82152336


中国老子的《道德经》真的可以称为世界经中之王,想读懂它真的很少很少的修行者。

2500年前,在这个奴婢的社会,老子就能写出5000字的《道德经》。直到现在先进的科技也无法把它推翻。

想读懂《道德经》,要把众生的利益放在前面,心一定要包容整个世界宇宙。也可以从孔子的儒家这里开始,先修好家庭,在修国家,最后再修老子《道德经》的世界观。由少而多的方法。

很多事情交流起来很容易,但是想真的把家庭修好,把国家修好,把世界修好,那是没那么容易的事障碍重重的。

说真的,老子的《道德经》想领悟它都很难,更别说要把整个世界修好,还要达到实证修行成果。还是从儒家的家庭,国家这里修好为妙,一步一步来,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也会阴沟翻船。不是小看每位众生。

无量天尊





A历史道德经A


《道德经》并非难懂,是难用。

《道德经》通篇都在说“弱”这也是“道”所体现出的状态。

争抢好胜的人,心有猛虎的你会示弱?

道理都懂,几人依道而行?

都是背道而驰!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种精神发扬的耀眼夺目!

不知是福是祸?

个人的一点浅薄见识,望指正。


红月视听


《道德经》之所被尊为百经之首、历经两千多年流行不衰,是因为老子以放眼宏观的视野,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地阐述道生万物的宇宙观,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事及物的相处方式,提出相对应的“啬”、“柔”、“小”、“朴”的四个概念,提出了中正、无为、少私的治国理念,阐述个人修养应秉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道德经》包含哲学智慧,给予后来百家学说以启迪和滋养,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应弘扬其中道法自然、和谐自然的科学思想及人文智慧。


行云牧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