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老子》中“塞其兑,闭其门”之句中,兑、门指什么?

张健周1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新风堂堂主 2017-05-16 10:14:29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乡人浅学,孤陋寡闻,不敢罔言,惟有拜读!

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 母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既 知 其 子, 复 守 其 母 , 没 身 不 殆 。塞 其 兑 , 闭 其 门 , 终 身 不 勤 ;开 其 兑 , 济 其 事 , 终 身 不 救 。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用 其 光 , 复 归 其 明 , 无 遗 身 殃 , 是 谓 习 常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是第二十五章的开篇一句。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跟这章的“天下有始”是一个概念。道刚刚开始启动的那个时刻,只生了一的那个时候,就是万物生命起源的开始点。这个点,就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我贵食母”(第20章)、“可以为天下母”(第25章)。“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第16章)。

因为乡人才学有限,再去逐字分析,有点在自己的那点能力上炒冷饭的意思。所以有兴趣可以再回过去看看这几个章节的妄言。

但是老子在《德经》的章节里,一下子在一个篇章中,回顾到了前面的好几个章节所提到的内容。这才是真正的“习常”——时常的练习。

知道了根源,就会知道这个根源所生出的生命体该是什么状态;知道了这个结果,又反过去追寻那个根源,即为“复命”,只有这样,守住了根本,才能没身不殆。

把该塞的塞起来,把该闭的闭起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在修为的道路上,才能“终身不勤”,这里的勤不是勤快的意思,而是忙忙碌碌、着急忙慌的意思。终身不会慌乱,从容不迫,静虚。

开了不该开的,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那你就没救了。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从细微处着手,守住貌似柔弱的那个根本便会更强。

这一章节,感觉是对于修道者而言。好些句子也是在之前几个章节中见过。所以不敢多说,理解的不透彻。


新风堂堂主


在“塞兑闭门、开兑济事”句里,塞兑闭门指代修养,开兑济事指代践行。“开兑济事,终身不救”,不是一句坏话,这是讲“内修大学”毕业以后的情景。

“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句里,具体描述了内修的整个过程。

“兑”是个象形字,中间是个“口”,表示中空的另一个地方,四面的“丷”、“八”表示发光,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吸光(像黑洞似的),甚至可以理解为一收一发,脉动式的呼吸,反正就是类似这么样的一个形象。我们把人身心中的这个地方先叫做“关窍”。

“兑”指这个关窍的功能,“门”指这个关窍的阀门。

初学,我们把这个关窍之外的世界,暂且叫“外境”,关窍之内的世界,暂且叫“内境”,而这个关窍,暂定在眼耳鼻舌身这五官上。这时的“外境”实际上就是现实世界,“内境”就是意识世界。注意这只是方便理解的暂定一下。

进一步,我们去返观这所谓的“内境”,实际上每个人的“意识世界”也是纷乱杂呈的,甚至比“现实世界”还要乱。抽丝剥茧,其中有一部分,是“应事而生”的想法,也就是,仅就当下之事而触发的当下的想法;有一部分,是过去的记忆、未来的幻觉、现在的臆想,以及过去某时的这三种想法残存的记忆,还有这些记忆给我们留下的,对某一情景就会产生的,不可控制的刁惯性定式思维,等等等等,这些“非应事而生”的想法。这样一分,似乎又可以摸索到一个“关窍”,这个关窍之“内”的意识世界,比较单纯,而关窍之“外”的意识世界,比较纷杂。

这时,我们再重新定义,那个相对单纯的意识世界,称为“内境”,而那个相对纷杂的意识世界,称为“外境”,这时的内外境,包括那个“关窍”,全都在“意识世界”中,不在“现实世界”中。这时或许就能理解所谓的“万法由心造”这句话,前四个字,“万法由心”,是在讲什么了。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时所理解的“关窍”,也仍旧不是最终的“兑”和“门”,嘴上功夫,也不见得能做到“塞”和“闭”。

我猜,“天门开阖,能无雌乎”的要求是很高的。“开阖”也不是简单的一闭了之,我们都是推东墙垒西墙,不得要领难入门呢。


n是名n


老子的心思不要猜。

《老子》的书在他不知所踪几百年后,由于内容高深莫测,被魏晋南北朝时的学者称为"玄学",且玄之又玄。5000文的《道德经》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纷纷注疏,有些似乎一语点破玄机,还有的则更加云山雾罩,摸不清头脑。

其实,老子的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期的基本观点是消极的。他主张"绝学无忧,复归于婴儿"。这里的"兑"和"门"指的是人的"七窍",意思就是不要接受新的信息,新的思想,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最好回到婴儿状态,因为"物壮则老","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


汉墓出土的"玉塞"(玉兑)

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七窍"之说,即1、目2、鼻3、舌4、口5、耳6、肛门7、尿道。人的头部也有七窍,即双目,双耳,双鼻孔,口。古人认为人死了,灵魂尚在,所以下葬时要将人体或头上的这些孔(窍)塞住,免得灵魂出窍,四处游荡,没了归宿。



老子的"兑"和"门"就是人与外界沟通接触的器官,堵塞起来,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就好。


闲看秋风999


《道德经》的著述和翻译,自古以来就很多,即以近现代学者的译本为例,我手头有四个,仅中华书局出版的就有三个,分别是:1984年版 《老子校释》 朱***撰;2008年版 《老子道德经校释》 楼***(校释);2014年版 《老子》汤***(译注);另外一本是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老子他说》南怀瑾(著述)。严格来说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是著述,不属于译本,因为他对经文是以“释义”为主,没有严格的按照字词进行对等翻译。初习《道德经》者,估计大多会以近现代学者的译本为参考。


题目的问题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翻开上述几种译本,“兑”的解释如下:

1984年版 朱***(撰) 列举了注本上的各种解释 兑:(高诱注)耳目口鼻也; (易 . 说卦)兑,为口; (河上注)兑,目也;(广雅 释室):兑,通“隧”,道也。

2008年版 楼***(校释) 兑:古通“隧”,道也。

2014年版 汤***等(译注) 兑:口,出口。

2005年版 南怀瑾 (著述) “兑”是《易经》上的卦名,....在人体是嘴巴,是有漏洞有缺口的地方。老子说打坐修道的时候,嘴巴闭起来,不要讲话。人身上不止一个缺口,共有九个缺口、漏洞,所以全身都要把它严密关闭起来,就是不要漏气的意思。

上述几种解释,哪一个会让你觉得正确或合适呢?一般有三种类型:

第一:如果你是学者,没有接触或修炼过道家的气功,仅仅从字句方面考证,估计上述几种解释,各有根源,但会偏向世俗方面的解释,如2014年版 汤***等(译注)在题解里讲的:“兑、门乃是通向世俗功名的门径,不必如各家所解,附会为实指耳目口鼻等感官嗜欲的孔窍”。

第二:如果你初步修炼过道家的养生功或静坐,你会偏向于“口”或“目”,因为道家养生功一般要求“闭口”、“闭目”、“观息”。这也是《道德经》第十章中所讲的:“专气致柔”,修道之法。在初步阶段,虽然你在静坐,但耳朵还能听到外界的声音,鼻子还会闻道外界异样的气味。

第三:如果你静坐到了很深的程度,达到“念止”,乃至“忘我”的境界,耳鼻口舌等刺激的传输已经完全被“隔绝”或“阻止”了,你会偏向于“耳目口鼻”等身之七窍或九窍的解释。这时你就能理解《道德经》第十章中所讲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涵义了。

《道德经》除了讲述“何为道”之外,还告诉了我们修道的方法、境界,所以道教把老子奉为鼻祖、太上老君,而如果完全没有修行经历的学者,“以字解义”来解释经文,很容易造成如盲人一样“抓住大象的耳朵,大声告诉人们,大象与蒲扇是一样”的....。

(上述提及译本,为方便区别之需要,均非针对译者个人,请谅解。另《道德经》的完整译本,我已经放在公众号:国学漫读 之“道家经典”,有兴趣可以完整阅读)


天无私覆


“塞其兑,闭其门在”《道德经》中两次出现:

一是第五十二章: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一是第五十六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其兑,闭其门:堵住那出口,关闭那入口。“塞其兑,闭其门”是“互文”形式,又是比喻表达,即自我封闭,闭目塞听,达到无智无欲的状态。塞,音sè,堵住,堵塞。其,不确指代词,自己,它,它们。兑,《说文》:兑,说也。《易·说卦》:“兑为口。”口,言之所由出,故“兑”为“说”的本义。门,出入之口,这里应该是思想之门。

塞其兑”,正是为了不胡言乱语;“闭其门”,正是为了不胡思乱想。“塞其兑,闭其门”是闭目塞听,这些是避免祸端消除欲望的有效手段。


陈广逵


耳与耳,关系?一模一样,耳是大脑,头脑,电脑,大门与门户,凡是听进出去的,输进去的,想进去的,用进去的,溶进去的,教进去的,学进去的,灌进去的,叫进去的,打进去的,必须百份之三百,是真实性的话题与东西,而且,经得起验证,考证,法证与兑现自己,字已,治已身上的大脑身上的系统上来,,,否则!天地间,所听,所闻,所学,没有兑现,实现,体现出来,到是自以围事,自作自受,乱其耳乱其目,乱其身,乱其心,乱其性,乱其人,,,耳,听,多,了,假话,鬼话,笑话,闲话,废话,甜言密语的话,富有希望的神话,鬼话,人耳朵就失聪,失明,失灵,耳门关,耳朵关,自然性自我塞死,堵死了,整死了,人话所不进去大脑与良心,,鬼话,废话,完全接受,毫无防备,防范,意识,警觉性,警惕性,惨遭敌人的攻击,诈骗与伤害,,,耳门,耳语,耳通,耳心,耳言,听进去的东西,一定要,实现与兑现,,,才叫,耳,兑,,兑,耳,关系。由如!!!现实银行与保险关系,,,不是这样,你的耳朵,也会终生残废,被人利用与诜脑关系,,道,者,,清静无心,方能,灵听天外之物与声音,辩之真假,错觉与虚妄,贪婪之浊气与心态和关系。


手机用户56437421679


老子告诉我们——如何得道?

一、遵道守德

1、“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51章)

2、道是什么?在帛书版里老子讲:道是“万物之主”(62章)、“天下之母”(52章)、“众人之父”(21章)。道“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21章)道“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14章)道“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14章)

3、德是什么?“惟道是从。”(21章)

二、如何修道?

“坐进此道”(62章)。

三、如何“坐进此道”?

1、“塞其兑,闭其門,知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56章)

2、“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0章)

四、得道的好处

1、“求以得,有罪以免邪”(62章)

2、“无为而无不为”(37章)

3、精神生命永生——“死而不亡者寿”(33章)

五、老子对遵道守德的具体要求:

1、心灵清静

“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6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45章)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37章)

2、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章)

3、慈爱、节俭、不争先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13章)“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7章)

4、谦虚不骄

“致虚,极也。”(16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章)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4章)

5、柔弱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43章)“守柔曰强”(52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76章)“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78章)“强大居下,柔弱居上。”(40章)“柔之胜刚,弱之胜强。”(78章)

6、处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章)“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32章)

7、无为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

8、无私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7章)

9、无欲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34章)

10、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功成而不有”(34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77章)

11、平等

“天道无亲。”(79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5章)

12、公平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损有馀而補不足。”(77章)

从以上老子原文中,可以看出修道得道并不是一件很神秘很复杂的事。虽然简单易行,但是要真正做到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世间很少有人能做到。

备注:

一、老子讲的“坐进此道”实际是“跪进此道”。因为古人的裤子是开档的,外边再穿类似裙子或长袍的“裳”,为避免坐地露出下体,所以“席地而坐”时,其实就是“席地而跪”。古人的坐姿至今在朝鲜、日本现在还保留着,双膝并拢着席,臀部要落在脚跟上形同跪姿。

“跪进此道”带有敬的意思,这样理解更有意义。

二、因为56章和10章原文是了解老子关于如何得道的最重要段落,所以在此附加注释和译文。其他段落省略。

1、“塞其兑,闭其門,知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56章)

注释:

塞其兑——塞:堵塞。兑:易说卦兑为口。

闭其門——门:指人身接受外界信息的眼耳等渠道。

知其光——知:觉察。光:道的光辉。

同其尘——同:混同。尘:尘世。

挫其锐—— 挫:挫磨。锐:锋芒。

解其纷——解:解开。纷:纷扰。

(跪进天道时)堵塞住口不要说话,关闭眼耳等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觉察到道的光辉,道光与尘世混同,挫磨掉自身伤人的锋芒,解开超脱尘世的纷扰。

2、“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0章)

注释: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载:承载。营:身体。魄:精神。毋离:不分离。

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抟气:调整气息。至柔:达到柔和。

涤除玄览,能毋疵乎——涤除:清洁。玄:心灵。览:镜子。疵:瑕疵,指恶念。

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智:心智。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上天之门。开阖:开启闭合。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四达:四方。知:通智,心机、智巧。

(跪进天道时)承载身体与精神与一的道完全抱合,能不分离吗?调整气息达到柔和平顺状态,能像婴儿那样纯真无欲吗?清洁心灵如镜子那样清澈,能没有恶念瑕疵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不使用诡诈心智吗?上天之门开闭时,能像雌性那样安静柔顺的接受天道的阳性能量吗?明白四方事理,能不用心机智巧吗?


桐乡梧桐643


一、【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既 知 其 子, 复 守 其 母 , 没 身 不 殆 】;二、【塞 其 兑 , 闭 其 门 , 终 身 不 勤 】;三、【开 其 兑 , 济 其 事 , 终 身 不 救 】。

三句话讲的都是指人的精神!第一句讲的是精神的由来,即母子关系,不是现今社会的父权关系,也就是被后世儒家故意曲解的【仁】(母子二人)。第二第三句是讲精神的活动特征,【兑】简要说是指【激情】,【门】简要说是指【内在心理和外部世界的通道和边界】,人无激情不从事功无以彰显其精神,但精神亦会随激情和事功离你而去。

解老子最好的是李白,解兑为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即指激情事功,长醉是指从更高的一个层次去对待人生中【塞闭开济】这一无法回避和调和的固有矛盾。

红楼梦解兑为情为色,【空空道人因空見色 ,由色生情 ,傳情入色 ,自色悟空 ,遂改名情僧】也解的好。


浮木盲龟


这是老子介绍修炼的一个基本法门,兑指兑卦之象,先秦时人们对八卦的卦象都了解,兑为口、离为眼、坎为耳、艮为鼻,又如嘴上端、人中穴下面有一个穴位就叫兑端也取兑为口之象,塞其兑即塞其口,闭其门之门为肛门。那么,为什么要塞其口闭其门呢?这里就要说到任督二脉,道家修炼在筑基阶段时就要打通任督二脉,即气要贯通任督二脉,气要通就得先把任督二脉接起来,怎么接呢?一是闭口,舌抵上腭,将督脉的水沟、兑端和任脉的承浆连在一起;二是闭肛,闭肛即提肛,是将任脉的会阴和督脉的长强连起来,这样任督二脉就形成一个物理闭合回路,塞其兑闭其门要贯穿于道家整个修练过程。老子要人们修练就是要人法天、地、道和自然,不了解道家修炼之法就不能准确理解道德经。


四一翁


【塞其兑,闭其门】在《老子》帛书中写做:塞其闷,闭其门。

【闷】本意是懑(mèn),指因志气不通,而引起心情烦懑。

【闷】比【兑】字,显然更为明确,指的就是,因为欲望不能实现而心情烦懑。

【门】本意是闻,指内外可相闻,往来可相通。从字形上看,【门】比【闷】还少了一颗心,显然是指把欲望拿走还不够,还要关闭与外界往来的大门,从而实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这句话,还需要结合全文来理解。帛书本章全文如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

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央,是谓袭常。

这段话,最为关键之处,其实正在于开头的两个字——【天下】!

何谓【天下】?《老子》有云:

1、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2、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3、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可见,在《老子》中,【天下】是对人类社会所属世界的总称。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社会。

而把【天下】解读为天地万物,则未得《老子》之本意也。

明确了【天下】即人类社会,那么本章就有了基本的立足点。后文所有的【其】也均指代【天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人类社会的形成,自有起始;这个起始,可以作为人类社会诞生和发展的本源。

那么,人类社会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类社会的形成,起始于原始社会,它与动物社会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人类的个体能力,极为弱小,而人类的欲望,却无比强大!

极弱的能力,与极强的欲望,这个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石。

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则天怨人怒,谓之天下无道。

这个矛盾,处理的好,则螺旋上升,谓之天下有道。

这个矛盾,永恒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得以诞生和持续发展。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获得了人类社会之所以诞生的原因、过程与历史,那么就能够以此而获知人类社会的将来。

因为人类个体的弱小,所以必须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相互依偎,人类才能在天地间生活。

因为人类欲望的强大,所以必须建立组织,建立政权,建立领袖,人类才能在欲望中存活。

因为人类的体格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崇拜强者;

因为人类的意识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创造知识;

因为人类的精神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产生宗教;

因为人类的道德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追求仁义;

因为人类的能量弱小,而欲望强大,所以人类发明科技。

所以,人类社会的将来,依然是这个矛盾的结果。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没】全入于水也。所以,【没身】既有隐身之意,也有投身之意。

知道了人类社会的过去与将来,复守于人类社会的基石(个体的弱小与欲望的强大),那么:

天下有道之时,投身入世,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天下无道之时,隐身出世,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

【闷】志气不通而心生烦懑,可引申为暂时无法实现的欲望。

【堇】堇草,一种草药,可以迅速止血,古文多用做比喻少。

《老子》帛书中,还有【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上士闻之,堇而行之】的用法,都是【少】的意思。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天下无道之时,隔绝人类社会的奢欲,关闭人类社会的进阶之门,则终身不致短缺。

【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

【启】不但有开启的意思,还有教育与启蒙的深意。

【棘】荆棘,艰难困顿之意也。

当天下有道之时,启蒙人类社会的同欲,共济人类社会的事业,则终身不致困顿。(《左传》中有【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之语,可与之相互参照)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不过是能力弱小和欲望强大之间,产生矛盾的结果。

而人类的注意力始终被自身强大的欲望所左右,而却几乎无视自身的绝对弱小。所以,痛苦和毁灭,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所以,当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弱小,承认人类自身的弱小,不掩饰人类自身的弱小,这,叫做明。明,可以明哲保身,可以照临四方,可以超脱人类社会的痛苦和毁灭。

意识到人类的弱小,并且能够永远守住这个根本,用柔自胜,人类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断由弱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央,是谓袭常】

【毋道】原本存在而又失去,叫做毋(比如胫毋毛)。毋道,丧失大道。(通行本写做【遗道】)

【身央】央,为中,为半。身央,可与上文【终身】对应,终身之半也。(通行本写做【身殃】)

人类社会,能够正确处理人类能力弱小与欲望强大的矛盾,则能够用之以取得和平与进步,人类因此得以发展,得以发挥光彩。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始终要复归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认识——人类能力的弱小与欲望的强大,构建了人类社会的基石与永恒矛盾。否则,就会丧失大道,身死半途。

这些,就叫做承袭常道了。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以当今世界而言,全球化正在发生逆流。美国要回归于自身,要隔绝自身的奢欲,同时,关闭国门,并在世界各国之间树立藩篱,美国之所以这样做,正是要解决自身的短缺问题。

而这正是【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的道理。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却正在做【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的工作,想要启蒙天下之共欲,倡导路带建设,意图与各国同舟共济,要解决的是自身的困顿问题。

那么,这两种对于世界潮流,截然相反的作风,究竟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答案显然是:见小守柔,用光复明,失道者身殃。

谁能见小?谁能认识自身的弱点,承认自身的弱点,不掩盖自身的弱点?

谁能守柔?谁能守持自身的软实力,用好自身的软实力,不贸然乘刚用武?

谁能用其光?谁能使人类社会得以发展?

谁能复归于明?谁能使人类社会复归于人类的基本认识?

谁能坚守这承袭万载,永不改变的常道,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

全文完

=====================

欢迎点击作者(叶培盛)头像,进入作者头条号,点击关注按钮,订阅获取每日最新文章!

精彩好文不容错过!感谢您的关注、打赏、评论、及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