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老子》中“塞其兌,閉其門”之句中,兌、門指什麼?

張健周1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5-16 10:14:29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天 下 有 始 , 以 為 天 下 母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既 知 其 子, 復 守 其 母 , 沒 身 不 殆 。塞 其 兌 , 閉 其 門 , 終 身 不 勤 ;開 其 兌 , 濟 其 事 , 終 身 不 救 。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用 其 光 , 復 歸 其 明 , 無 遺 身 殃 , 是 謂 習 常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是第二十五章的開篇一句。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跟這章的“天下有始”是一個概念。道剛剛開始啟動的那個時刻,只生了一的那個時候,就是萬物生命起源的開始點。這個點,就是天下萬物的母親。

“我貴食母”(第20章)、“可以為天下母”(第25章)。“歸根曰靜,是謂覆命”(第16章)。

因為鄉人才學有限,再去逐字分析,有點在自己的那點能力上炒冷飯的意思。所以有興趣可以再回過去看看這幾個章節的妄言。

但是老子在《德經》的章節裡,一下子在一個篇章中,回顧到了前面的好幾個章節所提到的內容。這才是真正的“習常”——時常的練習。

知道了根源,就會知道這個根源所生出的生命體該是什麼狀態;知道了這個結果,又反過去追尋那個根源,即為“覆命”,只有這樣,守住了根本,才能沒身不殆。

把該塞的塞起來,把該閉的閉起來,“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在修為的道路上,才能“終身不勤”,這裡的勤不是勤快的意思,而是忙忙碌碌、著急忙慌的意思。終身不會慌亂,從容不迫,靜虛。

開了不該開的,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那你就沒救了。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從細微處著手,守住貌似柔弱的那個根本便會更強。

這一章節,感覺是對於修道者而言。好些句子也是在之前幾個章節中見過。所以不敢多說,理解的不透徹。


新風堂堂主


在“塞兌閉門、開兌濟事”句裡,塞兌閉門指代修養,開兌濟事指代踐行。“開兌濟事,終身不救”,不是一句壞話,這是講“內修大學”畢業以後的情景。

“塞兌閉門、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句裡,具體描述了內修的整個過程。

“兌”是個象形字,中間是個“口”,表示中空的另一個地方,四面的“丷”、“八”表示發光,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吸光(像黑洞似的),甚至可以理解為一收一發,脈動式的呼吸,反正就是類似這麼樣的一個形象。我們把人身心中的這個地方先叫做“關竅”。

“兌”指這個關竅的功能,“門”指這個關竅的閥門。

初學,我們把這個關竅之外的世界,暫且叫“外境”,關竅之內的世界,暫且叫“內境”,而這個關竅,暫定在眼耳鼻舌身這五官上。這時的“外境”實際上就是現實世界,“內境”就是意識世界。注意這只是方便理解的暫定一下。

進一步,我們去返觀這所謂的“內境”,實際上每個人的“意識世界”也是紛亂雜呈的,甚至比“現實世界”還要亂。抽絲剝繭,其中有一部分,是“應事而生”的想法,也就是,僅就當下之事而觸發的當下的想法;有一部分,是過去的記憶、未來的幻覺、現在的臆想,以及過去某時的這三種想法殘存的記憶,還有這些記憶給我們留下的,對某一情景就會產生的,不可控制的刁慣性定式思維,等等等等,這些“非應事而生”的想法。這樣一分,似乎又可以摸索到一個“關竅”,這個關竅之“內”的意識世界,比較單純,而關竅之“外”的意識世界,比較紛雜。

這時,我們再重新定義,那個相對單純的意識世界,稱為“內境”,而那個相對紛雜的意識世界,稱為“外境”,這時的內外境,包括那個“關竅”,全都在“意識世界”中,不在“現實世界”中。這時或許就能理解所謂的“萬法由心造”這句話,前四個字,“萬法由心”,是在講什麼了。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時所理解的“關竅”,也仍舊不是最終的“兌”和“門”,嘴上功夫,也不見得能做到“塞”和“閉”。

我猜,“天門開闔,能無雌乎”的要求是很高的。“開闔”也不是簡單的一閉了之,我們都是推東牆壘西牆,不得要領難入門呢。


n是名n


老子的心思不要猜。

《老子》的書在他不知所蹤幾百年後,由於內容高深莫測,被魏晉南北朝時的學者稱為"玄學",且玄之又玄。5000文的《道德經》引無數文人墨客競折腰,紛紛註疏,有些似乎一語點破玄機,還有的則更加雲山霧罩,摸不清頭腦。

其實,老子的在面對社會變革時期的基本觀點是消極的。他主張"絕學無憂,復歸於嬰兒"。這裡的"兌"和"門"指的是人的"七竅",意思就是不要接受新的信息,新的思想,迴歸自然無為的狀態,最好回到嬰兒狀態,因為"物壯則老","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


漢墓出土的"玉塞"(玉兌)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七竅"之說,即1、目2、鼻3、舌4、口5、耳6、肛門7、尿道。人的頭部也有七竅,即雙目,雙耳,雙鼻孔,口。古人認為人死了,靈魂尚在,所以下葬時要將人體或頭上的這些孔(竅)塞住,免得靈魂出竅,四處遊蕩,沒了歸宿。



老子的"兌"和"門"就是人與外界溝通接觸的器官,堵塞起來,無為而無不為,順其自然就好。


閒看秋風999


《道德經》的著述和翻譯,自古以來就很多,即以近現代學者的譯本為例,我手頭有四個,僅中華書局出版的就有三個,分別是:1984年版 《老子校釋》 朱***撰;2008年版 《老子道德經校釋》 樓***(校釋);2014年版 《老子》湯***(譯註);另外一本是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老子他說》南懷瑾(著述)。嚴格來說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是著述,不屬於譯本,因為他對經文是以“釋義”為主,沒有嚴格的按照字詞進行對等翻譯。初習《道德經》者,估計大多會以近現代學者的譯本為參考。


題目的問題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翻開上述幾種譯本,“兌”的解釋如下:

1984年版 朱***(撰) 列舉了注本上的各種解釋 兌:(高誘注)耳目口鼻也; (易 . 說卦)兌,為口; (河上注)兌,目也;(廣雅 釋室):兌,通“隧”,道也。

2008年版 樓***(校釋) 兌:古通“隧”,道也。

2014年版 湯***等(譯註) 兌:口,出口。

2005年版 南懷瑾 (著述) “兌”是《易經》上的卦名,....在人體是嘴巴,是有漏洞有缺口的地方。老子說打坐修道的時候,嘴巴閉起來,不要講話。人身上不止一個缺口,共有九個缺口、漏洞,所以全身都要把它嚴密關閉起來,就是不要漏氣的意思。

上述幾種解釋,哪一個會讓你覺得正確或合適呢?一般有三種類型:

第一:如果你是學者,沒有接觸或修煉過道家的氣功,僅僅從字句方面考證,估計上述幾種解釋,各有根源,但會偏向世俗方面的解釋,如2014年版 湯***等(譯註)在題解裡講的:“兌、門乃是通向世俗功名的門徑,不必如各家所解,附會為實指耳目口鼻等感官嗜慾的孔竅”。

第二:如果你初步修煉過道家的養生功或靜坐,你會偏向於“口”或“目”,因為道家養生功一般要求“閉口”、“閉目”、“觀息”。這也是《道德經》第十章中所講的:“專氣致柔”,修道之法。在初步階段,雖然你在靜坐,但耳朵還能聽到外界的聲音,鼻子還會聞道外界異樣的氣味。

第三:如果你靜坐到了很深的程度,達到“念止”,乃至“忘我”的境界,耳鼻口舌等刺激的傳輸已經完全被“隔絕”或“阻止”了,你會偏向於“耳目口鼻”等身之七竅或九竅的解釋。這時你就能理解《道德經》第十章中所講的:“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的涵義了。

《道德經》除了講述“何為道”之外,還告訴了我們修道的方法、境界,所以道教把老子奉為鼻祖、太上老君,而如果完全沒有修行經歷的學者,“以字解義”來解釋經文,很容易造成如盲人一樣“抓住大象的耳朵,大聲告訴人們,大象與蒲扇是一樣”的....。

(上述提及譯本,為方便區別之需要,均非針對譯者個人,請諒解。另《道德經》的完整譯本,我已經放在公眾號:國學漫讀 之“道家經典”,有興趣可以完整閱讀)


天無私覆


“塞其兌,閉其門在”《道德經》中兩次出現:

一是第五十二章: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一是第五十六章: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塞其兌,閉其門:堵住那出口,關閉那入口。“塞其兌,閉其門”是“互文”形式,又是比喻表達,即自我封閉,閉目塞聽,達到無智無慾的狀態。塞,音sè,堵住,堵塞。其,不確指代詞,自己,它,它們。兌,《說文》:兌,說也。《易·說卦》:“兌為口。”口,言之所由出,故“兌”為“說”的本義。門,出入之口,這裡應該是思想之門。

塞其兌”,正是為了不胡言亂語;“閉其門”,正是為了不胡思亂想。“塞其兌,閉其門”是閉目塞聽,這些是避免禍端消除慾望的有效手段。


陳廣逵


耳與耳,關係?一模一樣,耳是大腦,頭腦,電腦,大門與門戶,凡是聽進出去的,輸進去的,想進去的,用進去的,溶進去的,教進去的,學進去的,灌進去的,叫進去的,打進去的,必須百份之三百,是真實性的話題與東西,而且,經得起驗證,考證,法證與兌現自己,字已,治已身上的大腦身上的系統上來,,,否則!天地間,所聽,所聞,所學,沒有兌現,實現,體現出來,到是自以圍事,自作自受,亂其耳亂其目,亂其身,亂其心,亂其性,亂其人,,,耳,聽,多,了,假話,鬼話,笑話,閒話,廢話,甜言密語的話,富有希望的神話,鬼話,人耳朵就失聰,失明,失靈,耳門關,耳朵關,自然性自我塞死,堵死了,整死了,人話所不進去大腦與良心,,鬼話,廢話,完全接受,毫無防備,防範,意識,警覺性,警惕性,慘遭敵人的攻擊,詐騙與傷害,,,耳門,耳語,耳通,耳心,耳言,聽進去的東西,一定要,實現與兌現,,,才叫,耳,兌,,兌,耳,關係。由如!!!現實銀行與保險關係,,,不是這樣,你的耳朵,也會終生殘廢,被人利用與詵腦關係,,道,者,,清靜無心,方能,靈聽天外之物與聲音,辯之真假,錯覺與虛妄,貪婪之濁氣與心態和關係。


手機用戶56437421679


老子告訴我們——如何得道?

一、遵道守德

1、“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51章)

2、道是什麼?在帛書版里老子講:道是“萬物之主”(62章)、“天下之母”(52章)、“眾人之父”(21章)。道“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21章)道“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14章)道“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14章)

3、德是什麼?“惟道是從。”(21章)

二、如何修道?

“坐進此道”(62章)。

三、如何“坐進此道”?

1、“塞其兌,閉其門,知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56章)

2、“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毋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10章)

四、得道的好處

1、“求以得,有罪以免邪”(62章)

2、“無為而無不為”(37章)

3、精神生命永生——“死而不亡者壽”(33章)

五、老子對遵道守德的具體要求:

1、心靈清靜

“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覆命。”(16章)“清靜可以為天下正。”(45章)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37章)

2、惟道是從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21章)

3、慈愛、節儉、不爭先

“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67章)愛以身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13章)“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67章)

4、謙虛不驕

“致虛,極也。”(16章)“富貴而驕,自遺其咎。”(9章)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4章)

5、柔弱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43章)“守柔曰強”(52章)“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76章)“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78章)“強大居下,柔弱居上。”(40章)“柔之勝剛,弱之勝強。”(78章)

6、處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8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39章)“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32章)

7、無為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

8、無私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7章)

9、無慾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慾也。”(34章)

10、不爭

“夫唯不爭,故無尤。”(8章)“功成而不有”(34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77章)

11、平等

“天道無親。”(79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5章)

12、公平

“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77章)

從以上老子原文中,可以看出修道得道並不是一件很神秘很複雜的事。雖然簡單易行,但是要真正做到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世間很少有人能做到。

備註:

一、老子講的“坐進此道”實際是“跪進此道”。因為古人的褲子是開檔的,外邊再穿類似裙子或長袍的“裳”,為避免坐地露出下體,所以“席地而坐”時,其實就是“席地而跪”。古人的坐姿至今在朝鮮、日本現在還保留著,雙膝併攏著席,臀部要落在腳跟上形同跪姿。

“跪進此道”帶有敬的意思,這樣理解更有意義。

二、因為56章和10章原文是瞭解老子關於如何得道的最重要段落,所以在此附加註釋和譯文。其他段落省略。

1、“塞其兌,閉其門,知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56章)

註釋:

塞其兌——塞:堵塞。兌:易說卦兌為口。

閉其門——門:指人身接受外界信息的眼耳等渠道。

知其光——知:覺察。光:道的光輝。

同其塵——同:混同。塵:塵世。

挫其銳—— 挫:挫磨。銳:鋒芒。

解其紛——解:解開。紛:紛擾。

(跪進天道時)堵塞住口不要說話,關閉眼耳等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覺察到道的光輝,道光與塵世混同,挫磨掉自身傷人的鋒芒,解開超脫塵世的紛擾。

2、“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毋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10章)

註釋:

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載:承載。營:身體。魄:精神。毋離:不分離。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摶氣:調整氣息。至柔:達到柔和。

滌除玄覽,能毋疵乎——滌除:清潔。玄:心靈。覽:鏡子。疵:瑕疵,指惡念。

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智:心智。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上天之門。開闔:開啟閉合。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四達:四方。知:通智,心機、智巧。

(跪進天道時)承載身體與精神與一的道完全抱合,能不分離嗎?調整氣息達到柔和平順狀態,能像嬰兒那樣純真無慾嗎?清潔心靈如鏡子那樣清澈,能沒有惡念瑕疵嗎?愛護民眾治理國家,能不使用詭詐心智嗎?上天之門開閉時,能像雌性那樣安靜柔順的接受天道的陽性能量嗎?明白四方事理,能不用心機智巧嗎?


桐鄉梧桐643


一、【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既 知 其 子, 復 守 其 母 , 沒 身 不 殆 】;二、【塞 其 兌 , 閉 其 門 , 終 身 不 勤 】;三、【開 其 兌 , 濟 其 事 , 終 身 不 救 】。

三句話講的都是指人的精神!第一句講的是精神的由來,即母子關係,不是現今社會的父權關係,也就是被後世儒家故意曲解的【仁】(母子二人)。第二第三句是講精神的活動特徵,【兌】簡要說是指【激情】,【門】簡要說是指【內在心理和外部世界的通道和邊界】,人無激情不從事功無以彰顯其精神,但精神亦會隨激情和事功離你而去。

解老子最好的是李白,解兌為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鐘鼓饌玉即指激情事功,長醉是指從更高的一個層次去對待人生中【塞閉開濟】這一無法迴避和調和的固有矛盾。

紅樓夢解兌為情為色,【空空道人因空見色 ,由色生情 ,傳情入色 ,自色悟空 ,遂改名情僧】也解的好。


浮木盲龜


這是老子介紹修煉的一個基本法門,兌指兌卦之象,先秦時人們對八卦的卦象都瞭解,兌為口、離為眼、坎為耳、艮為鼻,又如嘴上端、人中穴下面有一個穴位就叫兌端也取兌為口之象,塞其兌即塞其口,閉其門之門為肛門。那麼,為什麼要塞其口閉其門呢?這裡就要說到任督二脈,道家修煉在築基階段時就要打通任督二脈,即氣要貫通任督二脈,氣要通就得先把任督二脈接起來,怎麼接呢?一是閉口,舌抵上顎,將督脈的水溝、兌端和任脈的承漿連在一起;二是閉肛,閉肛即提肛,是將任脈的會陰和督脈的長強連起來,這樣任督二脈就形成一個物理閉合迴路,塞其兌閉其門要貫穿於道家整個修練過程。老子要人們修練就是要人法天、地、道和自然,不瞭解道家修煉之法就不能準確理解道德經。


四一翁


【塞其兌,閉其門】在《老子》帛書中寫做:塞其悶,閉其門。

【悶】本意是懣(mèn),指因志氣不通,而引起心情煩懣。

【悶】比【兌】字,顯然更為明確,指的就是,因為慾望不能實現而心情煩懣。

【門】本意是聞,指內外可相聞,往來可相通。從字形上看,【門】比【悶】還少了一顆心,顯然是指把慾望拿走還不夠,還要關閉與外界往來的大門,從而實現: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的這句話,還需要結合全文來理解。帛書本章全文如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

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謂襲常。

這段話,最為關鍵之處,其實正在於開頭的兩個字——【天下】!

何謂【天下】?《老子》有云:

1、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

2、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3、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可見,在《老子》中,【天下】是對人類社會所屬世界的總稱。簡而言之,就是人類社會。

而把【天下】解讀為天地萬物,則未得《老子》之本意也。

明確了【天下】即人類社會,那麼本章就有了基本的立足點。後文所有的【其】也均指代【天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人類社會的形成,自有起始;這個起始,可以作為人類社會誕生和發展的本源。

那麼,人類社會是怎麼形成的呢?

人類社會的形成,起始於原始社會,它與動物社會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人類的個體能力,極為弱小,而人類的慾望,卻無比強大!

極弱的能力,與極強的慾望,這個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石。

這個矛盾,處理不好,則天怨人怒,謂之天下無道。

這個矛盾,處理的好,則螺旋上升,謂之天下有道。

這個矛盾,永恆存在,也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才得以誕生和持續發展。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獲得了人類社會之所以誕生的原因、過程與歷史,那麼就能夠以此而獲知人類社會的將來。

因為人類個體的弱小,所以必須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相互依偎,人類才能在天地間生活。

因為人類慾望的強大,所以必須建立組織,建立政權,建立領袖,人類才能在慾望中存活。

因為人類的體格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崇拜強者;

因為人類的意識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創造知識;

因為人類的精神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產生宗教;

因為人類的道德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追求仁義;

因為人類的能量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發明科技。

所以,人類社會的將來,依然是這個矛盾的結果。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沒】全入於水也。所以,【沒身】既有隱身之意,也有投身之意。

知道了人類社會的過去與將來,復守於人類社會的基石(個體的弱小與慾望的強大),那麼:

天下有道之時,投身入世,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天下無道之時,隱身出世,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

【悶】志氣不通而心生煩懣,可引申為暫時無法實現的慾望。

【堇】堇草,一種草藥,可以迅速止血,古文多用做比喻少。

《老子》帛書中,還有【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上士聞之,堇而行之】的用法,都是【少】的意思。

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當天下無道之時,隔絕人類社會的奢欲,關閉人類社會的進階之門,則終身不致短缺。

【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

【啟】不但有開啟的意思,還有教育與啟蒙的深意。

【棘】荊棘,艱難困頓之意也。

當天下有道之時,啟蒙人類社會的同欲,共濟人類社會的事業,則終身不致困頓。(《左傳》中有【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之語,可與之相互參照)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不過是能力弱小和慾望強大之間,產生矛盾的結果。

而人類的注意力始終被自身強大的慾望所左右,而卻幾乎無視自身的絕對弱小。所以,痛苦和毀滅,成為了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

所以,當認識到人類自身的弱小,承認人類自身的弱小,不掩飾人類自身的弱小,這,叫做明。明,可以明哲保身,可以照臨四方,可以超脫人類社會的痛苦和毀滅。

意識到人類的弱小,並且能夠永遠守住這個根本,用柔自勝,人類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不斷由弱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謂襲常】

【毋道】原本存在而又失去,叫做毋(比如脛毋毛)。毋道,喪失大道。(通行本寫做【遺道】)

【身央】央,為中,為半。身央,可與上文【終身】對應,終身之半也。(通行本寫做【身殃】)

人類社會,能夠正確處理人類能力弱小與慾望強大的矛盾,則能夠用之以取得和平與進步,人類因此得以發展,得以發揮光彩。

人類社會,在發展的同時,始終要復歸於人類社會的基本認識——人類能力的弱小與慾望的強大,構建了人類社會的基石與永恆矛盾。否則,就會喪失大道,身死半途。

這些,就叫做承襲常道了。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以當今世界而言,全球化正在發生逆流。美國要回歸於自身,要隔絕自身的奢欲,同時,關閉國門,並在世界各國之間樹立藩籬,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正是要解決自身的短缺問題。

而這正是【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的道理。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卻正在做【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的工作,想要啟蒙天下之共欲,倡導路帶建設,意圖與各國同舟共濟,要解決的是自身的困頓問題。

那麼,這兩種對於世界潮流,截然相反的作風,究竟誰會是最後的贏家呢?

答案顯然是:見小守柔,用光復明,失道者身殃。

誰能見小?誰能認識自身的弱點,承認自身的弱點,不掩蓋自身的弱點?

誰能守柔?誰能守持自身的軟實力,用好自身的軟實力,不貿然乘剛用武?

誰能用其光?誰能使人類社會得以發展?

誰能復歸於明?誰能使人類社會復歸於人類的基本認識?

誰能堅守這承襲萬載,永不改變的常道,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

全文完

=====================

歡迎點擊作者(葉培盛)頭像,進入作者頭條號,點擊關注按鈕,訂閱獲取每日最新文章!

精彩好文不容錯過!感謝您的關注、打賞、評論、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