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

杨章林555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以上四句,乃是老子重申道炁孕育万物的过程:

(一)道生之:元始道炁朴散后,分阴阳而生万物。

(二)德畜之:万物未生成形体之前,佛曰有“四大”即“地水火风”元气生成。道则曰秉“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而化造。万物在未造化完成形体前,悉由四大或五行之“气”培养而成,故万物就赖此“气德”之畜养才能稳定生机,故曰“德畜之”。

(三)物形之:以上“道生”“德畜”之后,便要由无形而进入有形的世界,因有形而需要定名,故曰“物形之”。

(四)势成之:最后在道生、德畜、聚成物成形以后,这林林总总的飞潜动植各物,胎卵湿化便“顺势”而出生成立了。

以上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和势成之,是生成万物的过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万物都是道生德畜的,道炁是万物的“生母”,身为“子女”们的万物,必须尊“道之元炁”,和贵“德之畜养”。不过这“道”之尊贵性合“德”之宝贵性,并非有若珍宝奇物等之实有尊贵,乃是尊而不觉尊,虽贵而不觉自贵。恰若宇宙主宰之尊,和天地大德之贵一样,是不落迹相,不受奉扬之真正尊贵,因为这并非有意之为,乃以自然之妙各合其性。是以“道”“德”之真真正尊贵处,就是表现于自然,而非由人刻意称颂命名的,故曰“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畜、长、育、成、熟、养、覆八个字,乃所有生命成长覆灭的造化过程。

道书云:顺生人,逆则仙。老子这八个字,可解作如下:

顺生人:世上之人,顺生而长,长而灭,此谓之消长循环之道。

逆则仙:明道修真之人,恰如孟子《尽心章》所言:“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这形色即本章之“物形之”,因其有道生之、德畜之在先,所以称作天性。至于能否“践形”,也就是看能否能否是实践此“形”所赋之本能。孟子因视世人都沉溺在欲海中,全不及格,故谁能践形,谁就是圣人。否则,不但辜负了“道生”“德畜”,即连这有用之“形体”亦白白的糟蹋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最后又把德之精粹,又重复的说一次。这以道来直说,其言万物虽有道而生,但大道并不自执其功,故曰“生而不有”。道对万物只知造化而不自恃其是,故曰“为而不恃”。道虽居万物之长为“母亲”,但并无主宰之心,在造化的表现上所见的都是自然现象,故曰“长而不宰”。道因有这样的大德大能,所以就名之曰“玄德”。即玄远莫测的圣德。

启示

老子教人如何保持道德之尊贵性。凡人能不自有其道者,方显“道”之尊;能不夸其德者,方符“德”之贵。故人若能行道而忘于道,立德而忘于德时,这才是“道德”之真正尊贵处。


一真讲堂




首先严格意义上来说,一个章节,单独提出来解释有待商榷。

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上下相通,前后呼应的。

《道德经》分上下两个部分。上篇37章论道,下篇44章讲德,并分81章。

所以这就很明白了,在老子看来道和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单独分裂的。道为体,德为用,道为理,德为事。所谓体用为一,理事不二。

而此篇51章就是老子从“德”的层面来解释世间的摄身处事之“道”。如何解读呢?请看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此句最为重要。这四阶段谓万物之根本规律。

“道生”:指生的力量,可以解释为能量之源。

“德畜”:指以德润之养之,此可释为培养,养护。

“物形”:长而有序,成而有形。释为成长过程。

“势成”:指力量具备。

道”生生不已,“德”厚育万物。故万物的生长发展都离不开道之体,德之用,故道与德至为重要、尊贵。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这么至尊至贵,本来如此,势必如此。非加雕琢,这才是自然之势。

“故道生之,德畜之”

所以才有道生德,德润道,相辅相成。道行自然,德育天地。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教导。修正。呵护。毒:古语修证、治理之意。覆:保护,呵护之意。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万有而不强夺。据伟之功而不自傲,无为携助而不主宰。是为真正至德。

以上为浅释。

那它对我们的摄身处世之道有什么启示呢?

若人具备了奉行正事的能力(可喻为道),就必须具备与之配位的品质。以德时常检验、修正自己的行为。谨言慎行,细微呵护,使之不为走偏。才可以不断的成长壮大,从而取道多助,最终得力成势,事成。否则,将是德不配位。事必败矣。

以上为拙见。若有异,望求同存异,欢迎指教,谢谢!


南途北寻


围绕“《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如何解读”问题,我按原文分四个部分解读、回答:

其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是本章的开头、基石。应解读为天下万物都有其起始,而“道”这种物质就是天下万物之本原。以,而,作为“道”的连词。为,是(见《辞海》),这里应理解为“道”。“母”,产生万物的“母体”,本原。

其二,本章接下来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其中“母”代表产生天下万物的本原——物质(唯物论);“子”是“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就是:既晓得其唯物论,又认识和遵循其辩证法规律;既认识和遵循其辩证法规律,又始终守持其唯物论的观点,终身就不会失败。知,晓得,认识能力(见《辞海》)。复,返回。没身,终身。

其三,本章再接下来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其意思是;堵塞其私欲的孔窍,关闭其私欲的门径,终身就不会经常出毛病;如果打开其私欲的孔窍,助其不轨行为,那么,其终身就不可救药。兑,洞穴(见《辞海》)。《周易·说卦传》:兑为口。引申为孔窍。

其四,本章最后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这是在上述第一、第二部分的前提条件下,对思维反映存在的哲学表述。其意思是:能观察到细小之微,叫做明;能守持“柔”叫做强。运用其思维的能动性,反过来能反映细小之微,就不会给自己终身带来灾祸。这叫做沿袭“道”的常规(辩证法)。小,细小之微。明,能观察到细小之微,叫做明。遗,招致,带来。袭常,照着继续“道”的常规——辩证法。常,常规,一定的规律。

《道德经》这一章给我们的启示是:⑴唯物辩证法并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⑵人的一生,必须懂得并坚持唯物辩证法。我一生的全部实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坚持了,什么时候就成功;什么时候忘记了,什么时候多少都会出点毛病。⑶人的一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改造思想,遵纪守法,这样就不会出轨。如果放松思想改造,为所欲为,绝对没有好下场。一切失足青年和贪渎者的下场,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道德经 第五十一 养德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道‘’使万物产生,‘’德‘’使万物繁殖,万物得气而有形体,形体生生不息,万物的生长发育因而能够完成。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贵重‘’德‘’的。‘’道‘’被尊崇,‘’德‘’被贵重,并非它们发号施令,而是遵循自然罢了。所以,‘’道‘’使万物产生, ‘’德‘’使万物繁殖,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结果、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德而不望报,长育而不宰制,这是最深远微妙的‘’德‘’。

本章论道生德养,为万物根本,故老子名之为‘’养德‘’。

联系现实,主要针对父母对于子女的认知,子女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不是父母私人‘’专属品‘’。成人后的事物,不该由父母包办。一,譬如婚姻。要子女自己作主,父母给出参考意见即可。二,子女结婚生子之后,小两口都上班,需要双方父母来照看孩子,这一点在中国已经很普遍。在生活饮食、辅导作业等方面,容易与子女发生观念和方法上的分歧。这时候,当父母的已是爷爷奶奶辈了,应当退后,不能以‘’我们那时候怎么怎么样‘’作为标准衡量子女的作法,年龄大了,时代进步,父母的老观念,很可能不与时俱进呦。


宇宙之光a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分析:

这一章老子可能要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是从弱小开始的,今天的强壮也不能忘记昨天的弱小。:“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如果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到死都是个糊涂虫:“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有了认知这个世界的念头,如果整天忙于生活琐事,到死还是搞不清楚。:”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不会招来灾祸,这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

物质世界刚“出世”的时候,(虽然弱小:一抔泥土,一块石子)但却是今天整个庞大物质世界的根。既然晓得物质世界出生时弱小,也应该知道今天的物质世界是由弱小发展壮大的,既然认识了今天的物质世界,就必然尊重TA们弱小的根,这是永恒的真理。如果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到死都是糊糊涂涂的;有了聪明才智,如果整天忙于生活琐事,到死还是搞不楚。(看见)今天微弱的光,(预测)明天也许会光芒万丈,(看见)现在柔弱的生命(就能预知TA)明天可能会强壮无比。当我们在享受TA们灿烂辉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TA们原来也是很微弱的。(弱小向强壮发展,强壮是由弱小发展来的,有了这种清醒的认识)就不会招来灾祸。这就是遵循认识规律。

试译思路

1、老子在这一章讲了认识上的三种人:主要的是第一种人,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清醒的认识。开篇提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结尾呼应(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第二种人(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糊涂而终。第三种人(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把聪明才智全用于日常生计,对这个世界的“前世今生”没时间思考。

答:

通过以上的解读,不难看出,老子用认识上三种人对比,给我们的启示:弱小向强壮发展,强壮是由弱小发展来的,遵循认识规律,有了这种清醒的认识就不会招来灾祸。


杨章林555


一、原文解读

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作为华夏最古老也是最系统的哲学观点,老子的思想把道生万物及之后的一切都说清楚了,一如大爆炸学说。道生万物于是有始,既生天地万物则为天下之母,没毛病!

2.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我们既然知晓道为母亲生了万物,那么自然知晓万物是什么,怎么运行。就像我们要了解一个人,我们常常是去了解其背景:这个人是哪里人,他的父母是谁,他的社会关系怎么样?这就是得其母,知其子。而我们懂得了天地万物皆为道之子,一切都是道在起作用在背后默默的主导一切,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背弃“道”及其规律去生活做事,如此我们就能知其所以然而后知其然,而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这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守其母,没身不殆的意思。


3.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说文解字:兑,说也。门,闻也,聞者,謂外可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勤,劳也。所谓塞其兑、闭其门就是让我们的精气神不外泄。那我们精气神为什么会外泄呢?因为在老子看来,人皆贵物趋利,看到美的、听到好的都停不下追逐的脚步,皆会为名所累为利若绊。而天下万物何其多,人之生命有限自然追逐不完而枉费自己的精气神,欲望之门任其敞开,必将遗祸自身。而尊道贵德,对待万物淡然处之,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此则不会为万物所累,自然不会劳累终生,终无所获。这就是终身不勤的意思!

4.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承接上一句:若反过来看到的、听到的都不停去追逐,喜欢美女多多益善,喜爱珍宝恨不得把家里堆满,欲望无度永不满足,则神仙都救不了你。是为终身不救!

5.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知其所以然,如何知其然。不知其小,难明其大。我们掌握万物,必要洞察万物之机万物之理,这就是见小曰明。老子常说众人喜闹吾独喜静,众人贵强吾独守弱;强不过是万物一时之机难以长久,我们不能逞一时之强、企图毕其功于一役,这都是违背大道的!

6.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所谓用其光意思是道生养万物的源动力,能懂得万物为道所生,万物遵循大道法则自然运行,则天地万物皆世事洞明,不会有什么灾祸是为无遗身殃。万物能遵循大道法则运行是为袭常!

二、给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一个人若忘本,会有好结果吗?比如前不久一个中国名校大学生不去赡养父母却要遁入空门,何其悲哀,于家于国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有甚者还杀害母亲?不知其母不守其母何以有未来!


圣哲同学


道德经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事?

请先看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个人理解为,道生万物万事,德畜藏万事万物。万物生长形成良好的态势,是万物遵守道而贵德,道的尊崇,德的才是贵,人们的命运应当顺其自然吧。故道能生,德才能长久,万物生长不要人为的干扰,让其随万物生长的规律自然生长,这样的做法就是玄妙的德。

老子道德经总计81篇,1-37篇是讲道法。37-81是说德行。

给我启事应该是,人生之道,以德服人。世间万物万事顺其自然。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就是良心放正了,人欺鬼欺天不欺,做人坦荡荡,问心无愧。做人做事做七分,且留三分给自己。

说的不对,还请指教。


禅悟净慧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游开始的时候,道是天下的母亲。既然得到了道,就能把握天下的事情是如何运转的。既然把握了世间如何运转,又要回到道德原则,这样终身不会碰到危险。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当空窍讲,代表欲望(眼耳鼻舌身意),这里的勤字在楚简本中写的是矛头的“矛”下面一个“山”字,后来写成“矛+堇”。在帛书本中写的是堇,通行本里写的 “勤” 当 “苦”、“危险”来讲。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把欲望的孔堵上,把欲望的门关上,就终身没有痛苦危险。把欲望的孔打开,把欲望的事完成,就终身没办法被拯救了。控制住欲望,人生才能顺畅。


现小曰明,守柔曰强。

把自己展现的很微小是明智的,守住柔弱的状态才是真的强大。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为袭常。

用了日月发出的光,要回归坚守发光的本体,才不会让身体陷入危机,这就是隐而不露的事物常理。获得了名利地位,也不能忘了做事本身,切不可本末倒置。


灵犀一针


我将通过两个方面,表达一下自己的认识。

第一,先贴出原文和译文。

这一部分资料很容易找到。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第二,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1,见微知著

万物是由“母”而生,“母”即为“道”。要感知“道”,要从“子”,也就是万事万物中体会,从每一个细节中体会。

现实的例子有些类似于刑侦,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破案。

2,清心寡欲

用比较流行的话就是“断舍离”,人生于世,受到眼耳鼻舌身意的限制,总会被形形色色的欲望迷惑,这些欲望都是表象,被表象禁锢,进而导致了与“道”的隔离。这是本末倒置。

现实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许多人追求虚荣和超前的享受,不计后果的消费、贷款,最后导致破产,个人征信和声誉遭到严重破坏。

3,认清自我

认清自我,守住真我,借万物以为用,趋吉避凶。

现实的例子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标签迷惑而迷失了自己,认为标签和外物才是真实的,就会导致很多祸害。

先贤圣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多多加以学习和领悟,来指导当下的生活,从而从容应对。


起了个用户名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圣人。尊道而贵。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恒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版本不一,此处以明代御注版为准。其余可参照严可均版和明代遂州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圣人。尊道而贵。

——《后汉书》冯衍传引【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早已证实,《道德经》原文无“是以”二字。严藏御注版无“莫不”“德”字。这都是后世笨蛋加上去的。

德,顺应自然律的法则。畜,培植,养育。成,实现,达到。

【释意】:大道衍生出适应它的法则,培育着万事万物,创造出圣贤。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顺应大道。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恒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原文恒。常字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篡改的。

莫,太阳下山, 阳光隐入丛林草野,引申义为隐藏、忽略、摒弃。之,代词。命,规定,限定。玄德,真谛。

【释意】:大道规律的可贵之处,在于摒弃认知上的局限。正如同“道可,道非,恒道”一样,事物从诞生到消亡,真理总是以客观旁观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直接去参与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是大道的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