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如何在書法創作中,注意筆墨的辯證關係

如何在書法創作中,注意筆墨的辯證關係

草書中堂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詞一首,張坤山書

在近些年的書法創作中,考慮“筆墨”“辨證關係”比較多,當然還有傳承經典、如何與當代審美理想相融合。

這件作品(如圖)寫的是辛棄疾的一首詞,通篇用淡墨,開始部分用了反常態的寫法,以較淡的幹墨寫下去,一直到第二行的第一個字,其後基本用的是溼墨,水分比較大,款識部分乾溼參差。

寫這件作品前,腦子裡略有想法:一是要調動筆墨的變化,將墨色寫活、寫生動、寫出對比;二是打破常規,不用常俗的寫法,力求有點新意;三是墨要略淡,墨淡則靈動自然,不凝不滯,有點暈墨效果則更佳。總體看,作品完成後,感覺接近創作前的想法,但仍有不如意處,如通篇稍平,開合對比欠佳,該壓緊的地方沒有壓緊,該開張的地方沒有做到。

當然,一件作品從構思到完成,總會有遺憾,不一定能按構思辦,尤其是寫草書,快速運行中還要臨機處理,應機權變。應機權變的能力往往比事先構思更重要,有時光理性還不夠,還要有點感性,在理性的基礎上用感性去發揮,往往能夠出現意外之喜。

草書創作,文字的識讀性是第二位的,實用性不是主要的考慮,草書純粹是一種藝術性情的表達,是一種水墨圖示的表現。如何在草書創作的圖示中,體現乾溼、濃淡對比,空間布白的自然經營,還有線條合理穿插等,這些都是關鍵。

(文/張坤山,中國書協理事、書法行業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海軍美術書法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