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長平之戰樂毅為什麼舉薦趙括取代廉頗?

斌格謙


很確切的說司馬遷的《史記》和《戰國策》等史書裡面都沒有記載樂毅推薦趙括而取代廉頗的問題,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從什麼地方得出的結論,有出處嗎?

樂毅晚年雖然在趙國,生卒年也不詳,就算那個時候還活著也不可能推薦趙括,樂毅和趙括的父親趙奢是朋友,趙奢不可能沒有跟樂毅談論自己的兒子。趙奢知道,讓兒子做將領就是讓他去送死,他絕對會給自己的朋友說這件事情。“知我者莫過於父母”趙括連自己的母親都反對他做將領,做將領前都和他斷絕關係,你可以想象趙括的真本事在哪裡?趙王就算中了秦國的離間計,任用趙括就是把他往火坑裡面推。

現在有人給趙括洗白,說他被低估了,在長平之戰還堅持了這麼久,只是對手太強了。趙括帶領幾十萬人直接攻擊秦軍,結果被秦軍幾千人狙衝擊,40多萬人被分割包圍,糧草斷絕最後實在餓得受不了了才衝出去。之前為什麼不衝,非要等到戰鬥力喪失的時候衝出去。

當時秦國的確強大,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與秦國正面作對,趙國明明知道面對面幹不過,沒有把握,為什麼不防守。當時秦國也不敢打消耗戰,想速戰速決,秦國畢竟是出函谷關作戰,國內空虛,加上路途遙遠,他也不敢在長平與趙國長期對峙。當時堅守防禦是最好的軍事策略,戰國格局,每天都在變化,諸侯國搖擺不定。這樣僵持下去,說不定某天就給了趙國反攻的機會,這也說不定。

只是當時趙國的人才有侷限,像廉頗和藺相這些如都老了,藺相如還臥病,樂毅、田單雖說都在趙國,這兩個人在長平之戰估計都死了。不然,趙王肯定會任用這些老將,為什麼非要用趙括。有人說還有李牧,李牧當時還是一個看守烽火臺的小兵,根本沒有嶄露頭角。趙國能用的將領除了廉頗,估計也就只有趙括了。趙王任用趙括,就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把樂毅拉進來,真的別有用心。


謀士說


這純屬瞎說嘛。

根本沒有樂毅舉薦趙括這件事。

這裡我來說說樂毅在伐齊之後,幹了些什麼。

燕昭王去世後,燕惠王上臺,關於樂毅的流言又死灰復燃。這些流言大體是說:樂毅伐齊,就剩兩座城池一直沒攻下來。樂毅實際上是想拖延戰爭,等齊國民心歸順後,自己就當齊王。現在齊國人不怕樂毅,只怕燕國調派其他將領過來,如果那樣的話,齊國最後兩城必破無疑。

這些謠言,並沒有新意,仍然是誹謗樂毅心懷不軌,謀求稱王。誣以謀反,可以擊破九成以上君王的心理底線。生於憂患的燕昭王不信諂言,但他的兒子燕惠王就被這種流言嚇倒了。一個平庸的君主,面對一個卓越的部下,心中總難免產生自卑感。不僅如此,在燕惠王還是太子時,與樂毅就有矛盾,這也促使他下定決心,要撤掉樂毅總司令之職。他派一位名叫騎劫的將領頂替樂毅,並召樂毅回燕。

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對自己非常提防。他擔心一旦回到燕國,會遭到燕惠王的毒手,思來想去,最後他決定前往投奔趙國,回到自己的故國。此時的樂毅已是名滿天下的將領,趙惠文王對他的迴歸非常歡迎,封他為“望諸君”,並把觀津作為其采邑。

樂毅一離開,燕師就不行了,被田單乘機反擊。田單成為齊國的”解放者“,他不可思議地開始偉大的進軍,一鼓作氣把燕師趕出齊國,解放整個齊國。

現在燕惠王終於知道自己犯下大錯了。可他非但沒有責備自己,反倒責怪樂毅了。他寫了一封信送到趙國,交到樂毅手中,大意是說樂毅對不住先王的知遇之恩。燕惠王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反咬一口,拿樂毅出氣,可見心胸是多麼狹窄。

針對燕惠王的責難,樂毅寫了一封回信。這是一封非常有名的信,只是信太長,我在這裡不做全文引用,只擇其要點。

在信中,樂毅先回顧自己投奔燕國並受到燕昭王重用的經過,以及伐齊之役的前前後後。他盛讚燕昭王“有高世主之心”,就是說,有超越當今君主的思想,並評價說“自五霸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這個評價是相當高的。燕國以弱國擊破強國,這確乎是其他君主所未能做到的。

緊接著,樂毅為自己去燕歸趙做辯護,說:“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如果他忍受別人的侮辱、誹謗,當初燕昭王殺進讒者不也是錯誤的嗎?自己不能接受這種讒言的攻擊。更進一步說,自己要是蒙受這種不明不白的罪,讓那些奸佞小人得逞,這就助長了歪風邪氣,從道義上說,也不允許犧牲自己來讓小人得志。

雖然是為自己辯護,樂毅仍表現出名士之風範,正如他所說的:“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他並沒有過多地指責燕惠王,只是指出“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把批評的矛頭指向燕惠王身邊的佞臣。事實上,他還盡力避免燕、趙之間爆發衝突。

在田單復國後,趙惠文王曾經想圖謀燕國,他對樂毅說:“燕軍在齊國遭到重創,燕王聽信讒言,以致於國人都不願歸附他,能不能趁此機會圖謀燕國呢?”樂毅一聽,跪倒在趙王面前,流淚說道:“臣以前盡心竭力輔佐燕王,就如同現在盡心輔佐大王一樣。假設臣現在身處他國,哪怕是對趙國最卑賤的刑徒奴隸,我也不忍心圖謀,更何況是燕昭王的後嗣呢?”趙惠文王感於樂毅的忠心,便放棄了攻打燕國。

樂毅什麼時候去世的,史書沒有詳說。但是在長平之戰以及後來的邯鄲之戰中,都沒有看到樂毅的影子,應該是已經去世了。否則,樂毅作為一代名將,趙國怎麼可能在國家危亡關頭,還置之不用呢?


君山話史


樂毅推薦趙括這事,多半是網友演義杜撰出來的,漢朝以前的歷史主要依據就是史記,史記中並沒有記載樂毅推薦趙括這事。

樂毅是戰國時期名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出山之前就經常自比管仲樂毅,可見樂毅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他本是魏國大將樂羊的後裔,生在中山國(今天的河北),後來工作在燕國,生卒年不詳,最出名的功績在於率領五國聯軍把當時的大霸王齊國打的落花流水,燕昭王死後,樂毅收到燕國的猜忌,跳槽到了趙國,被封為望諸君。後來死在趙國!

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紙上談兵的原型,長平之戰的主謀,趙國衰落罪魁禍首,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對長平之戰啟用趙括的原因做過論述,結果被不少人罵,但是在這裡還是要堅持自己的觀點。

趙括並非像成語中所表現的那樣無能,只不過是遇到了白起這種級別的神將,所以才會敗的一塌糊塗,藉此機會,再來說說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緣由在於秦國想搶奪韓國的上黨,而上黨的守將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於是以上黨十七城作為投名狀,引誘趙國出戰。

趙國十分矛盾的接受了馮亭的建議,於是長平之戰爆發,秦軍主將是王齕,趙國主將是廉頗,兩個老炮兒都是成精的人物,用兵十分謹慎,互相磨了三年,誰也奈何不了誰。

三年,對於兩個國家都是難熬的持久戰,雙方的國力都被消磨殆盡,為了拿下對手,各種盤外招開始出現。

秦國暗中放出謠言,秦國最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括!

歷史記載:趙國中計了,派出趙括,所以戰敗。

我個人十分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果歷史是如此的臉譜化,那簡直太侮辱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商!

趙王用趙括並非中計,而是基於自身實際能力的一種綜合考量,廉頗遲遲不願意決戰,採用拖字訣,也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但是趙國的國力耗不起了,他需要改變。

而此時,能用的人手有限,樂毅是個人物,但是此時還在不在都是個疑問,後起之秀李牧要防守匈奴,名臣藺相如是個文官,並沒有大兵打仗的經驗,還不如趙括。

雖說趙括沒有獨立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但是好歹是名將之子,理論達人,因為父親的關係,在軍中有一定的威望,年輕有朝氣。

當今世界足壇主帥的代表人物瓜迪奧拉就是從巴薩B隊直接提拔上來,最終創造了夢三六冠王的神話,菜鳥主帥齊達內衛冕歐冠,可見用新人當家並非沒有道理。

死馬當作活馬醫,用也是死,不用也是死,何不賭一把。

總不能一直把國家的命運拴在一個垂垂老矣尚能飯否的廉頗身上吧!

於是趙括取代了廉頗,最終被白起斬殺,趙國四十萬大軍被活埋,從此一蹶不振。

據說在此之前,藺相如和趙括老媽都極力反對由趙括帶兵,但是趙王沒有采信,至於樂毅是否有推薦,有待歷史考證。

縱使樂毅真的推薦趙括,也並非全無道理,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各種辦法都可以嘗試!

我自己也有一個疑問,如果樂毅還在,如果樂毅掛帥,趙國是否會輸?

大家也可以告訴我!


日慕鄉關


這個史論縱橫還真就沒聽說過!

樂毅的出生年史論縱橫從網上沒有找到,但是樂毅伐齊是發生在公元前284年,而長平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260年,兩件事之間相差二十多年,如果樂毅還還活著,以樂毅當年率領五國大軍伐齊氣勢,應該比較有說服力吧!

先來講講樂毅伐齊

齊國在戰國中期的時候,一直承擔著東方的霸主,因此,常常欺負弱小的燕國,曾經兩次滅燕,燕昭王懷恨在心,後來燕昭王築黃金臺廣招天下英雄豪傑,樂毅因此來到燕國。

後來齊國自恃強大,吞併了宋國,給了燕昭王機會,燕昭王聯合三晉和秦國,開始伐齊,樂毅除了擔任燕國的上將軍,還拜趙國相國大印,統一指揮五國大軍雄赳赳,氣昂昂,幹向齊國,可以說將齊國滅國了。

後來,燕惠王換掉樂毅,樂毅出走到趙國,關於樂毅的歷史基本就這些了,生卒年不詳,最後死在趙國。

我認為樂毅在趙國活的時間應該不長,或者已經很老了,大家來推算一下,什麼樣的人能夠拜為上將軍,並且有威望能夠率領五國士兵去作戰,肯定是特別有威望的人,這個人當時肯定要有四十歲以上,如果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其他幾國將領必然不服。

那到長平之戰時,樂毅肯定要六十多歲了,這期間,如果樂毅還活著,肯定會有所行動,當時趙國軍事活動很頻繁,這麼有威望的人,不可能就在家待著,何苦二十年一點動靜都沒有,到長平之戰的時候突然獻計,舉薦趙括。

所以,舉薦趙括的人應該不是樂毅。


趙國為什麼會選擇趙括擔任主將

很多人都說趙國換趙括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認為秦國急於決戰,所以才讓人放出風,說秦國最害怕趙括,說趙括如何厲害厲害,然後趙國就決定派趙括去了。

你感不感覺趙國人都是傻子,趙括如果沒有一點水準,趙國就信服了,作為名將之子,熟讀兵法,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將二代,選擇這樣的人當統帥很正常,除了趙奢的兒子趙括外,趙國後來還任用樂毅的兒子樂間為將,而樂毅是樂羊的後裔。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趙括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只會紙上談兵,其實這都是人長期以來的誤解,史記中對將軍的生卒年都沒有詳細的數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趙奢死的時候有60多歲,而長平之戰之前,趙奢已經死了,你說在古代一個六十歲的人,他的兒子會有多大歲數?

在趙括要上戰場的時候,趙括的母親還和趙孝成王說,如果趙括打了敗仗,老身能不受株連嗎?這裡面也用了一句老身,可見,趙括的母親當時歲數也很大,趙括就不可能是老來得子。

根據這些推算,趙括當時應該在四十歲已經,哪一個傻子也不會把幾十萬的軍隊交給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的。一個四十歲的名將之後,會一次戰役都沒打過?

所以,趙國選擇成年的趙括應該是沒問題的。

趙括如果不是意外陣亡,也許不會敗這麼慘

長平之戰對峙三年,一個人口三百萬到四百萬的國家,將四五十萬的青壯年勞動力放在戰場上,哪個國家都吃不消,急於求戰的趙王選擇主戰派的趙括前去替換廉頗。

可以說,趙括就像他自己說的,的確打不過白起,被白起大敗,但是趙國一共被坑殺45萬,其中二十萬是投降的,死二十五萬,殺掉秦國的人數也在二三十萬,應該說,傷亡人數差不多。

關鍵長平之戰決戰的時候有幾個拐點,第一個是趙括急於決戰被包圍,第二點是趙括在突圍的時候意外陣亡。按照這個傷亡率的情況來看,如果趙括不是中了埋伏,或者趙括不是意外陣亡,結局還真未必這麼慘!


史論縱橫


樂毅舉薦趙括取代廉頗?不知道是誰說出來的這話,說實話,長平之戰之時,樂毅是不是活著還是個問題,如果非要問誰舉薦了趙括,那應該是秦國。

先來說說樂毅

樂毅是中山人,後來成為趙國人,在趙武靈王死前就被舉薦做官,說明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死時,他至少二十歲。那麼到了公元前260年,他至少55歲了,是不是活著是個問題。

樂毅後來做了燕昭王的亞卿,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欲攻打齊國,樂毅建議合縱抗齊,燕昭王同意,樂毅遂說服趙韓魏楚共同出兵,五國一致同意,樂毅被封上將軍,執相印,帶領五國軍隊攻打齊國,在濟水大敗齊軍。

四國軍隊返回,樂毅率燕軍繼續追擊,攻下臨淄,接下來的五年時間裡,樂毅攻下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了莒和即墨兩城遲遲沒有拿下,這時候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君臣不睦,齊國趁機離間兩人,燕惠王遂將樂毅換了下來並召回。樂毅不肯回而跑去了趙國,趙國將觀津封給了樂毅,燕惠王和樂毅還通過信。

這之後,再也沒有了關於樂毅軍事上和政治上的記錄。他什麼時候死的也沒有記載。

更沒有他與長平之戰有關聯的任何記載。

趙括與長平之戰

關於長平之戰,我之前已經寫過一篇,前期,廉頗堅壁不出,試圖打持久戰,拖垮秦軍。而秦國顯然並不沒有如廉頗想的那樣好對付。

秦國對於廉頗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保證後備糧草充足,秦國自有了巴蜀之地後,糧草儲備甩趙國十條街。相反趙國的糧草儲備吃緊,趙孝成王已經暗暗著急,開始對廉頗的防守有了意見。

秦國又放出消息,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孝成王已經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趙國此時除了廉頗,已是無將可用,趙奢已死,藺相如又病重,李牧遠在邊關。於是趙孝成王召見趙括,詢問趙括可否打退秦軍,趙括頭頭是道分析了一通,趙孝成王覺得可以出戰,雖然藺相如和趙括的母親都不看好趙括,趙孝成王還是病急亂投醫的決定讓趙括取代了廉頗。

然而,趙括萬萬沒想到,他面對的並不是秦國的王齕,而是白起。

白起專門為趙括設計了軍事方案,而趙括熟讀兵書,卻經驗不足,無法適應戰場的瞬息萬變。再者糧草斷絕多日,趙括求勝心切,遂被白起耍的團團轉,在突圍中被射死。

飢餓難忍的趙軍投降,而白起為了震懾趙國甚是山東六國,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趙國慘敗。


尚宮女史


(⊙o⊙)…,暈,這個鍋估計樂毅是絕對不會背的。

那麼只能聊聊後面半句。

當時打仗無非就是兩個大方向。

第一是對攻,打到你覺得繼續下去沒意義。

第二是死守,守到你後勤跟不上。

後勤和機動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場戰爭能打成什麼樣子,單純從理念來看,廉頗和趙括的思路都沒有錯。廉頗想守出一個結果,而趙括想攻出一個結果,不能說趙括的想法不對。

而秦國之所以希望趙括領軍,是因為希望對攻,而不是認定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換句話說,秦國有白起,只要對攻自認沒有誰是白起的對手,而不是說認為趙括不行。說白了,秦國要對攻而廉頗只玩防守,如果廉頗肯對攻,秦國也能接受,那就沒有趙括什麼事情了。

因此,秦國才會散佈怕趙括不怕廉頗的說法,而事實上來一次狠的,打到傷亡讓秦國肉痛,也是趙國決策層比較統一的想法。趙國並不指望打敗秦國,而是指望讓秦國有所損失,讓秦國下次再想發動戰爭會有所顧忌,這才是讓趙括領軍的真實想法。

而實際上,趙括也確實做到了,在戰後白起給秦王的總結裡,對趙括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


那一曲花瓣雨



首先說本人不懂歷史,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說一說,說錯了請各位幫忙指證,幫我改證錯誤。

樂毅的名氣在於合縱多國部隊伐齊,樂毅的政治水平遠高於其軍事水平,聯合5國軍隊擊潰齊國,並無法說明其軍事水平有多好,只是口才類似諸葛亮,舌戰群雄,所以嚴謹的說樂毅不能算個兵家。齊魏燕聯軍也曾打的秦國毫無還手之力,打齊國是5國,誰也扛不住啊。

長平之戰時,樂毅已經死了吧,怎麼可能是樂毅推薦趙括啊?

趙括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差,趙哥接管部隊時,趙國糧草補給已經消耗殆盡。坑殺趙卒40萬?為什麼會被坑殺?是因為投降了,趙國兵馬胡服騎射,有名的彪悍為什麼會投降?那是因為糧草沒了,所以才會投降,廉頗守了三年,耗盡了國力,趙國地少,所以趙括不出戰,最後趙國也會被困死,只是趙國的大黑鍋讓趙括背了。

趙括如果早三年接管部隊,不守直接開幹,就算是白起也不可能坑殺40萬趙卒,楚雲飛說過,就算是豬,也得抓半天吧,更何況是40萬趙軍,所以,這就是一場彈盡糧絕的困獸之戰,沒糧食,部隊必然生變,所以趙必輸,無論誰為主將趙國都會輸,戰爭面上士兵之戰,實為國力之戰。



非專業車評


當年秦國和趙國是勢均力敵的兩個大國。長平之戰在廉頗當政時,已經相持幾年。古代打仗,雙方投入兵力部署都在四十萬人馬,這是何等大的開支,雙方都在耗盡自己的國力。包括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在戰略層面上看,秦國明顯比趙國棋高一招。秦國的白起,號稱戰國時期的戰神,用離間的方式,擠走廉頗,引來青年才俊趙括領軍,又刻意隱瞞自己身在秦營統領,放風自己病入膏肓。你一切都満過趙括。年輕的趙將軍畢竟稚嫩,不幸入得谷中。以一比一的人馬,被秦國白起擊敗。屠殺俘虜四十萬。白起確實想一豉作氣滅了趙國。因為秦國內部的原因,白起的戰略目標未能成功。戰爭的勝負的機會瞬間變化,白起後來再沒有攻擊趙國的念頭。戰機的流失一去不復返了。因為長平之戰,秦國也是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只有等待時機,東山再起。白起就是死,也不再同意攻打趙國了。本人不玫讀歷史,只是看了學者作家孫浩輝的巜大秦帝國》長篇小說的一點點記憶而已。


劉聲90883005


長平之戰,用趙括換廉頗是秦國用的計謀,怎麼可能是樂毅,這麼沒腦子的事樂毅就是還活著也不可能幹,只有腦殘的趙王會信,祖傳的。


建疆13


大哥,你在逗我嗎?

樂毅那時候應該死了吧,我記得當時有個叫樂乘的將領。

翻了翻史記,發現這事根本沒有,沒人舉薦趙括代替廉頗,相反藺相如和趙括母親都反對趙括代替廉頗,而趙王跟趙括談了談就覺得這小子可以,趙王肯定以為趙括有他爹趙奢的能力,沒想到是虎父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