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對於1911年的大清帝國而言

似乎傳來的每一件事都是壞消息

但唯獨有一艘他們派出去的軍艦

卻在一個帝國遠去的背影中

留下了一抹亮色


【今日由頭】

1911年6月20日

“海圻”號訪問英國

1

1911年的6月20號這一天,英國的樸次茅斯號軍港響起了21響禮炮聲。

樸次茅斯軍港是英國皇家海軍最古老的軍港。而在軍港響起禮炮,一般是表示歡迎——因為有別國的軍艦要入港了。

事實上,在那些天裡,樸次茅斯港需要頻繁鳴響禮炮。因為受英國皇室的邀請,全世界有18個國家的200多艘軍艦將在這段時間紛紛前來,參加6月22日的英王喬治五世(也就是之前寫過的“溫莎公爵”的父親)的加冕典禮。

在諸多來訪的軍艦中,有一艘軍艦非常特別。

這艘軍艦,是英國製造的,但卻是另一個國家下的訂單。而這個國家,在71年前被英國人用軍艦和大炮強迫打開了國門。

沒錯,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這是英國第一次迎接來自遙遠中國的軍艦來訪。

這艘軍艦,就是“海圻”號。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海圻”號巡洋艦

2

先來說說“海圻”號這艘軍艦。

“圻”這個字有點複雜,讀“qí”,也可讀“ yín”,意思是“地的邊長”,也通“京畿”的“畿”字。“海圻”連著“海”字,透露出當時的清廷依舊希望通過海軍捍衛大清帝國海上疆土的期望。

在清廷遭遇了“甲午戰爭”慘敗後依然還有這點認識,是頗為不易的。

甲午一戰,打垮了名動一時的“北洋艦隊”,但也打出了清政府對海軍重要性的幡然醒悟——原來有一支艦隊來守衛海疆,真的是很重要!

所以,雖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但清政府重建海軍的決心倒是上來了。從1895年起,清政府籌措銀兩,重新開始向英國和德國訂購軍艦,前前後後,大大小小一共又訂購了43艘,而其中噸位最大,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就是“海圻”號和它的姐妹艦“海天”號。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海圻”號是當時清朝向英國訂購的,由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在1896年開工建造,總造價超過32萬英鎊。從船的數據來看,艦長132米,寬14.3米,吃水深度6.1米,最大航速24海里/小時,馬力1.7萬匹。艦上裝備各種口徑的艦炮34門,魚雷發射架7座

“海圻”號的排水量是4300噸,雖然小於當時“北洋艦隊”的旗艦“定遠”號和主力艦“鎮遠”號,但晚造15年的“海圻”號受益於當時全世界快速發展的軍艦技術,所以在不少方面已經實現了對先輩的超越。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海圻”號和之前“北洋水師”幾艘軍艦的對比,它的左邊是當年要“撞沉吉野”的“致遠”號,管帶為鄧世昌

“海圻”號1898年竣工下水,1899年自英國返回中國。一回國,“海圻”號就立了一功。

1899年2月,意大利趁清政府甲午新敗,準備趁火打劫,向清政府遞交照會,稱自己是“歐洲六強”之一,要求和其他五強一樣享受在華待遇。他們強行要求租借浙江三門灣作為自己的海軍基地,並要求浙江全省不能租借給其他國家。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面對如此牛皮哄哄的要求,清政府倒也冷靜,迅速摸清了意大利在歐洲屬於二流國家的底細。在和歐洲列強暗中交換了意見後,清政府對意大利公使莊嚴地說出了一個字:“滾!”

意大利政府為此大怒,立刻派出三艘軍艦在三門灣海面巡遊,試圖重現“炮艦政策”對清政府的威逼恐嚇。沒想到清政府這次一硬到底,要求重新組建的“北洋水師”全部出動,岸上炮臺的守軍也做好準備。

這件事一拖再拖,最後拖到了1899年的夏天——新造好的“海圻”號和姐妹艦“海天號”(和“海圻”號是同型艦)從英國船廠開回來了。

清政府隨即命“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率包括“海圻”、“海天”在內的艦隊全體南下,擺出一副和意大利海軍決戰的架勢。

意大利評估了下大清艦隊的實力,自知沒有把握取勝,最後只能放棄對中國沿海的全部要求,一時淪為笑柄。

在這場著名的“三門灣事件”中,“海圻”號和其餘四艘“海”字開頭的軍艦一戰成名(除“海天”號外,其餘還有三艘排水量在2950噸的軍艦“海容”、“海籌”、“海琛”)。

而與這次“海上博弈”相比,“海圻”號之後承擔的使命,其實更艱鉅,但也更光榮。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1904年4月,“海圻”號的姐妹艦“海天”號在運送軍火途中,因為濃霧再加上航速過快,在舟山附近的鼎星島不幸觸礁沉沒,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

3

1910年,清廷接到了英國皇室的一封邀請函:希望派一艘軍艦,參加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

決定接受邀請的清政府毫不猶疑地派出了“海圻”號——在“海天號”觸礁沉沒之後,“海圻”號作為當時大清帝國最拿得出手的一艘軍艦,不僅承擔著保衛海疆的任務,同時也成為了一張“臉面”。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上圖為“甲午戰爭”時期“致遠”艦的全體官兵合影,而下圖為“海琛”號上全體官兵合影——此時的大清水師已經全部英式服裝和操練

1911年4月21日,“海圻”號從上海楊樹浦碼頭拔錨起航。

這艘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巡洋艦,在統制(相當於司令)程璧光和管帶(相當於艦長)湯廷光的帶領下,載著400多名當時中國海軍的精英,經臺灣海峽、南中國海駛出國門,穿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向英國駛去。

但就在“海圻”號剛剛駛離新加坡港的時候,程璧光就在甲板上集中全艦官兵,下達了一個當時出乎所有人預料的命令:

“我國人留髮始於明代,但無辮;自清朝發展為辮,已有200餘年之歷史矣。然長髮汙衣藏垢,既不衛生,又有礙動作,尤以誤害海軍軍人為甚,故實無保留之價值。為此,本統領下令,自即日起,凡本艦之兵士,一律仿照官生,應予剪短髮至頸際為度,以符合世界潮流。”

其實在“海圻”號剛剛要駛初國門,進入公海的時候,程璧光就已經下令讓艦上的軍官和海校實習生剪去辮子了。不過這也讓普通水手感到很不滿意——官兵不平等,他們也想剪!

所以,程璧光當時下令之後,不到兩個小時,全艦400多名水兵就都剪去了辮子。

“海圻”號剛剛踏上征途就發生了這樣的事,預示著它之後的故事,肯定不會平凡。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程璧光。廣東香山人,1861年出生。甲午海戰中,程璧光任“廣丙”號管帶,在激戰中“廣丙”號曾發炮擊傷日艦“西京丸”號。北洋水師困守劉公島後,提督丁汝昌服毒自殺,代表“北洋水師”遞交降書的正是程璧光。所以在他的回憶和履歷中,這個情節往往被淡化處理。

程璧光在“海圻”號上下令剪辮之前,據記載已上報清廷獲批,可見當時清廷的威懾力已大大削弱。不過早在之前,程璧光已秘密加入孫中山的“興中會”,可以說是一個秘密的革命黨人。

4

經過2個多月的漫長航行,“海圻”號終於在1911年的6月20日抵達了英國朴茨茅斯軍港。

如果說之前“海圻”號的主要任務是“保家衛國”的話,那麼接下來,它的使命就是“揚我國威”了。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當時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慶典的海軍閱兵艦隊

6月22日下午,為了增加典禮的氣氛,英國皇室專門為來訪的各國軍艦的水手們舉辦了一場“萬國海軍田徑運動會”。之前完全不知道什麼叫“田徑”的中國海軍,也派出了幾十名體格健壯的水兵參加。在數萬名倫敦市民的圍觀下,中國的水手們雖然不熟悉規則,不懂技巧,沒有得到一枚獎牌,但卻沒有一人中途退賽,全都堅持到底。

有一個叫孟廣吉的信號兵,參加了跨欄的比賽。由於從來沒接觸過跨欄,他很快就被欄架絆倒,摔得滿腿是血,但卻堅持完成了比賽,全場觀眾掌聲如雷,他還受到大賽組委會的專門表揚——當時大家肯定不會想到,93年後,同樣是中國人,同樣是在歐洲,一個21歲的中國小夥子終於在跨欄這個項目上笑傲世界群雄。

6月24日上午,“海圻”號的統領程璧光與專使載振,陪同英王喬治五世、瑪麗王后以及海軍大臣丘吉爾,專門檢閱了“海圻”號——所有中國水軍官兵昂首挺胸列陣甲板,讓英王印象深刻。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海圻”號水手列隊

檢閱儀式結束後,“海圻”號專門又開到了位於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廠,在“孃家””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維修。

等到維修完畢,已經是1911年的7月份了。在“海圻”號完成了賀禮使命之後,卻沒有選擇回國,而是拔錨起航,向遙遠的美洲大陸駛去。

還有一系列的任務在等待著他們。

5

1911年8月10日,經過兩週航行,“海圻”號的水手們看到了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海圻”號經過自由女神像(油畫)

按照預定計劃,“海圻”號在離開英國後,就出發前往美洲大陸,拜訪包括美國在內的一系列國家——如此遠距離的航行和規格,在大清260多年的歷史上絕無僅有。

毫無疑問,美國對“海圻”號的來訪是非常重視的——他們特地派出了萬噸級的巡洋艦”北達科他”號作為陪訪艦,與海圻”號一起並舷停泊在港口內。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程璧光陪同紐約市長檢閱海圻艦水兵

在抵達美國的次日,美國國務卿和海軍部長就分別會見了程璧光等人,紐約區陸軍最高司令官小格蘭特將軍還派夫人陪同“海圻”號官兵拜謁了他的父親、已故總統格蘭特的陵墓。抵達美國的第四天,程璧光等人就受到了時任美國總統塔夫脫的接見。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海圻”號水兵列隊前往格蘭特將軍陵墓敬獻花圈途中。格蘭特和李鴻章私交不錯,所以成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海圻”號在美國的風光還不限於此。因為這艘軍艦的統治程璧光被認為是中國未來海軍總司令的不二人選,所以準備討好他的美國人還有很多。

美國鐵路公司總幹事熱情邀請程璧光等人去參觀壯觀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但實際目的是將中國客人拉到伯利恆鋼廠參觀。而紐約造船廠老闆羅伊澤更是對程璧光噓寒問暖,還送給他一隻名貴的波斯貓,稱這隻貓有神奇的力量,在關鍵時刻能幫程璧光“做出正確的抉擇”。

這些商人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和程璧光建立良好的關係,在他今後執掌中國海軍之後,能從他手裡拿到更多的造船訂單。

過了8月中旬,程璧光等人終於向熱情的美國人辭行了。

“海圻”號再度拔錨啟航,但這一次目的地依舊不是中國,而是古巴。

6

“海圻”號下兩站的目的地,一個是古巴,一個是墨西哥。

但就在“海圻”號準備出訪這兩個國家的時候,卻正好碰上了敏感時期。

1911年5月,在拉美地區掀起了一股“排華”風暴。墨西哥在5月13日爆發了叛亂,反政府武裝戰勝政府軍攻入了墨西哥北部城市託雷翁,隨後開始大肆洗劫城內的華人商區,在10個小時內殘暴殺死了300多名華人,震驚一時。

“排華”風暴隨即波及拉美,古巴也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

也正是因此,“海圻”號在抵達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時候,受到了古巴華僑的熱烈歡迎——在危難時刻,有什麼力量能比看到祖國的軍艦更鼓舞人心的呢?據當時在“海圻”號上的水手後來回憶,在哈瓦那,只要“海圻”號的官兵一上岸,就會被華僑請入家中款待,並贈送各種紀念品。如果是老鄉碰老鄉,那接待就更加隆重了。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海圻”號

一艘不遠萬里而來的裝甲巡洋艦停泊在自己首都的港口,也讓古巴政府的態度產生了變化。古巴總統在會見程璧光時明確表示:

“古巴軍民絕不會歧視華僑,因為古巴對西班牙戰爭期間,華僑曾與古巴軍民共同戰鬥,為古巴的獨立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一歷史事實,將為古巴人民所永誌不忘。”

在拜訪完古巴之後,“海圻”號還剩下了最後一站墨西哥。

當時清政府已經向墨西哥政府提出了嚴正抗議,而且已有數家墨西哥中文報紙報道“海圻”號即將來到墨西哥,配發了“海圻”號乘風破浪的照片,頗有“王師自遠方來”的意味。

但就在“海圻”號準備前往墨西哥訪問的時候,墨西哥政府與清政府駐美、古、西特命全權大使張薩棠簽訂了協議,承諾嚴懲“排華”事件中的暴民(後斬首數十人),並賠付華人商戶的損失。(當時清政府索賠高達3000萬墨西哥比索,這個數字相當於墨西哥政府全年收入的1/3,後來降到600萬比索,到民國政府談判時最終為310萬比索。但因為墨西哥政局後來發生動盪,這筆賠款最終沒有交付。(引自2012年6月12日《時代週報》,張子宇)

之後,因為各種原因,“海圻”號沒有向墨西哥進發,最終調轉船頭原路返回,結束了在美洲的訪問。

不過,與他們這次不遠萬里的不凡航程相比,還有一段更奇特的經歷在等待著他們。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海圻”號官兵在紐約。

也有學者從當時隨船人員的回憶和當時的外交文件分析後認為,當時“海圻”號並沒有護僑的目的,只是外交禮儀上的訪問——但客觀事實上確實造成了古巴和墨西哥的震懾。(《敦睦與交際:1911 年中國海圻艦遠洋訪問之研究》(《海洋文化學刊》 第十四期(2013.06)作者:黃文德)

7

“海圻”號再次跨過重洋,抵達英國巴羅港的時候,已經是1911年的9月末了。

之後的10月初,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發生了怎樣的一件大事。

“武昌起義”爆發了。

一直在茫茫大海上決定全艦官兵前進方向的程璧光,這回要決定大家的人生方向了:

“海圻”號這艘帝國最拿得出手的軍艦,究竟是站在清朝政府這邊,還是站在革命陣營這一邊?

之前,雖然全艦官兵在程璧光的要求下都已經剪去了辮子。但剪辮子,畢竟可以說是為了海軍軍容以及海上生活方便,而現在大家要做出的抉擇,就絕不是剪一條辮子那麼簡單了。

在經過與當時清廷駐英大使劉玉麟緊急磋商之後,在“海圻”號三副黃仲煊(中華民國首任海軍總長兼海軍總司令黃鐘瑛的胞侄)率領的骨幹分子的情願之下,程璧光又一次召集全艦官兵站上了甲板。

這一次,他的話也不多:

“我的命令很簡單:你們中的任何人如欲回國參加革命工作,請站到右舷,不贊成的站到左舷。待我數完‘一、二、三’,就請各位按自己的意願,決定行動。”

說完,程璧光給大家一些思考的事時間,略微停頓幾分鐘,接著高聲喊出“一、二、三”。

話音一落,所有的官兵都奔向了右舷。

等眾人在右舷站穩,傳來了一聲貓叫。

紐約造船廠老闆羅伊澤所贈的那隻波斯貓,也悠閒地從左舷踱步到了右舷。

8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定國號為“中華民國”。

而就在這個一年之始的日子,在萬里之外的英國巴羅港,一場易幟儀式在“海圻”號上莊嚴舉行。

由40名水兵組成的儀仗隊持槍站在全體官兵的最前列,在雄壯的軍樂聲中,程璧光一聲大喊:“換旗!”“海圻”號管帶湯廷光將一面新制的中華民國“五色旗”交給了升旗官,升旗官在兩名持槍護旗兵的護衛下,昂首走到艦尾旗杆下。

黃色的“大清龍旗”緩緩降下,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旗”冉冉升起。

在又停留了三個月進行維修和調整之後,1912年3月底,“海圻”號正式踏上歸途——沿著出訪時的軌跡,在5月底又開回了上海楊樹浦碼頭。

“海圻”號出航歷時400多天,到達過8個國家,14個港口,以燃煤蒸汽機提供動力,總航程達到30850海里。

啟航時,是大清帝國的榮光,迴歸時,已是中華民國的希望。

「6.20」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後榮光

【饅頭說】

說兩個後續吧。都不是太美妙。

一個是人,就是程璧光。

當時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時候,確實有意招程璧光回國擔任中華民國的海軍總長。但等到程璧光回國後,天已變色,擔任大總統的袁世凱任命劉冠雄為海軍總長(觸礁沉沒的“海天”號艦長),程璧光遂辭去了一切職務賦閒。

等到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黎元洪在“廣丙”號服役時曾是程璧光的部下,所以理所當然,任命程璧光為海軍總長。但很快黎元洪與段祺瑞又捲入了“府院之爭”,程璧光站在黎元洪這一邊,率艦隊出走。

此後,程璧光率“海圻”號等艦隊宣佈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成立“護法艦隊”,但還沒等有所施展,就於1918年2月在廣州被人暗殺,時年57歲——暗殺究竟是誰指示,至今仍沒有定論(主流觀點認為是當時桂系軍閥為爭權而主使)。

當年出訪揚威海外的一代名將,最終竟被暗殺而死。

另一個是艦,就是“海圻”號。

相比之下,“海圻”號的命運比程璧光個人的命運似乎更要坎坷。“海圻”號回國後歸袁世凱的北洋系控制,在袁世凱稱帝后被宣佈獨立的北洋海軍總司令李鼎新歸入“護國軍”,後在“張勳復辟”後重歸程璧光管轄,成為“護法艦隊”的主力艦。

但在程璧光遇刺之後,“海圻”號群龍無首,由此開始顛沛流離,不斷易主:一會歸屬陳炯明的粵軍,一會歸屬孫中山的革命軍,在1922年“直奉戰爭”中被張作霖收歸進了東北海軍的“渤海艦隊”,最終經過不斷輾轉,劃入了蔣介石的中央軍。

18年之內,“海圻”號已經換了6個東家,直到迎來自己的最終命運——

1937年9月25日,在悲壯的“江陰保衛戰”中,已經被日軍基本擊潰的中國海軍為了阻礙日艦前進,“海圻”號和當初清末最強的三艘“海”字頭兄弟艦“海琛”號,“海容”號和“海籌”號,拉響了淒厲的汽笛,在江陰攔江自沉。

一代名艦,最後以這樣的一種方式終結服役,雖也可稱死得其所,但終歸讓人感嘆。

回望這段歷史,無論是程璧光還是“海圻”號,在充滿曲折的晚清和民國史上都曾是萬眾矚目的明星,不過最終還是漸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中。

但是換個角度看,程璧光當時的抉擇,“海圻”號的漫長旅程,以及那400多箇中國水手向世界展現的當時中國海軍的形象,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一筆。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但是,也會銘記每一個閃光點。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史海鉤沉:剪掉長辮“海圻”號巡洋艦水兵》(《中國海洋報》,2013年3月6日)

2、《百年前清廷“海圻”號軍艦越洋保護華僑》(《時代週報》,2012年6月12日,作者:張子宇)

3、《敦睦與交際:1911 年中國海圻艦遠洋訪問之研究》(《海洋文化學刊》 第十四期(2013.06)作者:黃文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