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徐悲鴻的形象全部來自蔣碧薇的回憶錄:這是真實的徐悲鴻嗎?

民國時期,名人間的婚戀事件一向為輿論所津津樂道,如徐悲鴻與蔣碧薇、孫多慈、廖靜文等人的感情糾葛,就一向糾扯不清。

當然,夫妻間的事往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正塑造受眾眼裡的“蔣碧微”和“徐悲鴻”形象的,其實多數是蔣碧薇在回憶錄的敘述。

據說,《我與悲鴻》這本回憶錄是在臺灣主筆章君、楊兆青幫助下整理出來的,而此書對蔣碧微作了很好的包裝,由此贏得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的同情與共鳴也就不在話下了。

按:從蔣碧薇與張道藩的情書來往看(即《我與道藩》),前後兩本書的風格不太相同。按蔣碧微親人的說法,《我與悲鴻》一書是別人代筆的。

徐悲鴻的形象全部來自蔣碧薇的回憶錄:這是真實的徐悲鴻嗎?

當然,蔣碧薇的這本書確實記載了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包括徐悲鴻的個人歷史及交往乃至行程等,其他如宜興風土人情、赴法國留學生的情況、與各界的交遊情況。

包括民國知名人物謝壽康、陳散原、張道藩、邵洵美、張繼、吳稚暉、張靜江等等,都有歷史參考價值。

而且,蔣碧薇對其婚姻中的各種誤會與紛爭,記載也很詳細,算是直言不諱。

徐悲鴻的形象全部來自蔣碧薇的回憶錄:這是真實的徐悲鴻嗎?

至於廖靜文,其於1945年與徐悲鴻結合時,後者名高位重(美院領導),疲憊已極,只想找個女人結婚,而前者大約是想找個依靠。

是年,廖20歲、徐48歲。徐悲鴻與廖靜文相處了八年,兩人育有一子一女,但很難說彼此有多大吸引和了解。

畢竟,廖是後來者,各方面差距都很大。

至於廖靜文寫的《徐悲鴻的一生:我的回憶》這本書,前半部基本是對蔣碧薇回憶錄的文學性改寫,後半部雖然寫自己和徐悲鴻,也僅僅是淺嘗輒止,大約也沒什麼東西可寫。

其中,廖文中有兩個地方不太好,一是對蔣碧薇(想想書的材料來源)、張道藩潑髒水(說張是特務頭子),二是政治化。當然,這也是當時的通病。

不過,廖靜文有個觀察倒是值得注意:

在兩人認識初期也就是1942在重慶時,廖靜文看見徐悲鴻獨自在樓下散步,“他那微微有些彎曲的背影,很久地在那裡徘徊,呈現出一種十分淒涼和未老先衰的生態”,這個觀察和描寫是很到位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徐悲鴻後期雖然長期被腎病困擾,但也是被蔣碧薇傷、為孫多慈憂,由此先衰早死,其中恐怕也是有關聯的。

徐悲鴻的形象全部來自蔣碧薇的回憶錄:這是真實的徐悲鴻嗎?

嚴格說來,蔣碧薇和廖靜文都不是真正懂得徐悲鴻藝術追求的人(真正懂的人是孫多慈)。

對蔣碧薇而言,徐悲鴻是其少女時代的心動、年輕時的清貧共苦,當然,其間也不乏開心的日子。

此後,徐悲鴻名聲鵲起,兩人的分歧也就越來越大,最終歸於仳離;

當然,蔣碧微在回憶錄中也不是一味貶低徐悲鴻,尤其是後者在歐洲求學的刻苦和對藝術痴迷,大體還是保留了青年徐悲鴻的形象。

或許,讀者將徐悲鴻前後兩任妻子的回憶錄結合起來看,才能更接近一個真實、多面而立體的徐悲鴻,這個偶然昏頭、軟弱而又不算太壞的男人吧。

至於廖靜文,其學養層面決定了她只能把徐悲鴻當偶像仰望,而其後半生也基本是靠徐大師的牌子而過活的。

徐悲鴻的形象全部來自蔣碧薇的回憶錄:這是真實的徐悲鴻嗎?

徐悲鴻病故時,廖靜文才30歲。3年後一次去北戴河療養時,廖靜文認識了某部隊防化連指導員黃興華。

是年黃24歲,高大英俊,兩人很快熱戀結婚,但這段婚姻僅維持10年。黃和廖生一子名“廖鴻華”(廖靜文、徐悲鴻、黃興華中各取一字)。

廖靜文後來曾說,和黃結婚“是我一生最遺憾的一件事”;“我不僅愛徐悲鴻,也是他的崇拜者。”

想必和後夫離異後,廖靜文覺得還是大師的招牌好用,於是再次以徐悲鴻的遺孀自居,並將自己刻意打造成“一個為徐悲鴻而生,為徐悲鴻而活的女人”,並由此重回大眾視線。

有意思的是,廖對其後一段婚姻一直諱莫如深,直到最近一些年,這事才漸漸為人所知。這也是一件頗耐人尋味的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