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孟子》一书,孟子在哪里评价过他的祖师爷大教育家孔子?有何依据?

野骆驼9005184025938


孟子这个人很傲娇,一般的人绝对不放在眼里,哪怕你是大国君主还是小国诸侯,无论你是高官厚禄还是雄霸一方,孟子都是瞧不起。孟子经常告诉自己的弟子们,游说诸侯要藐视他,因为孟子心中有一个信念,权势并不是永久的,权势只是人爵,而人爵随时都有可能被夺走,而真正能长久拥有的,还是天爵。什么是天爵呢?孟子认为天爵是人生而具有的善,是崇高的道德。在孟子看来,真正拥有天爵的人,都是圣人的。而历史上的尧舜禹、孔子等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所以,孟子崇拜的人是圣人,而在圣人之中,孟子最崇拜的人就是孔子,他虽然不是孔子的嫡传弟子,但是他觉得他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孔子的学说,做孔子思想的旗手和传承者。

孟子认为自己出生的地方距离孔子不远,出生的时间也就距离孔子百年左右,孔子成了圣人,自己也要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所以孟子一直为这个目标在努力。

事实上,孟子真的做到了。他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并在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将仁爱思想转化为一种王道的政治理想,同时在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性善论、大丈夫、性命之别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事实上,孟子认为,在圣人中,孔子的地位最高,虽然在孔子之前的圣人,要么是帝王,要么是高官,但孟子认为,孔子才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这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

孔子一生凄凄惶惶,在生前很不如意,在去世之后,也没能有什么大的影响,所以圣人和他无缘。而孔子也很谦虚,认为自己根本就达不到圣人的资格。但孟子对圣人的标准进行了修改,一下子就把孔子拉入到圣人的行列,这样,孔子不仅是圣人,还是圣人中的圣人,是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孟子看来,孔子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因时而变,是个与时俱进的圣人。

“孔子离开齐国,不等把米淘完,漉干就走;离开鲁国,却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应该马上走就走,可以迟缓就迟缓,应该不做官就不做官,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负责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是圣人中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演奏音乐,先敲击金钟,最后用玉磐收尾一样。先敲击金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玉振收尾是节奏条理的结束。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智就好比技巧;圣就好比力量。就象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却不是你的力量。”

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人中进退有度识时务的人,其他三种圣人太固执太类型化,只有孔子识时务懂变通,所以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孟子盛赞孔子,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没有像孔子伟大的人,他一生的愿望就是成为孔子那样的人,孔子所代表的圣人风范,是孟子的理想人格。


好玩的国学


《孟子》,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舆,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孙氏的后代,是孔丘的孙子子思(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继承并发挥了子思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形成“思孟学派”;又因他以孔丘的继承人自居,所以后人把他和孔丘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轲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一度被齐宣王任命为客卿,因其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述。现存《孟子》一书,是研究孟轲思想的主要资料。

政治上,孟轲代表地主阶级的右翼,热烈鼓吹“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政”。所谓仁政,就是“制民之产”,省刑罚,薄賦敛,关心百姓的生活问题,做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梁惠王上》)所谓“制民之产”就是实行井田制。一“井”田为九百亩,八家各自耕种一百亩,共同耕中间一百亩公田,实行“分田制祿”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男女老幼各有所适,从而缓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尖锐矛盾。这种王道、仁政和土地制度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

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孟轲提出“民贵君轻”的看法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滕文公上》)的剥削阶级的分工主张。一方面,要求统治阶级要以民为本,另一方面,又要求被统治阶级要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孟轲主张王道统一天下,反对兼并战争,重义而轻利。所有这些,虽然对限制统治阶级的行为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样是不合时宜的。

孟轲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相信“天命”,认为天是决定一切的主宰为量。王者的兴废递嬗,士大夫的穷通知遇,都是“天”决定的。但是,孟轲以为,“天”和“人”可以合而为一。他把子思《中庸》中“诚”这一范畴作为二者结合的桥梁,认为“诚”是一种至善的道德本体,做到了至诚,就可以感天动地,把天道引入人的心中,完成天人合一,使“万物皆备于我”。至诚的功夫,在于主观上的修身养气。这样,天命论就转变成了唯我论。在认识论上,孟轲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典型。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知良能”。所谓学问,并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一个闭门修养,向内用力的过程,就是追寻己经放弃或散失掉了的天赋本性,做到尽心(诚)就能知性,知性就能知天。在人性论上,孟轲鼓吹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各种善“端”(“仁、“义、“礼”、“智”),但是,只有“圣人”才保留着,老百姓早就失去了。孟轲坚持天才史观,认为有“天降之才”,鼓吹先知先觉。儒学至此,经过孟轲加工,在理论上得到了初步系统他,尤其是剥削阶级的分工论,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天才史观,成为尔后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思想工具。


文藻巧翁


  • 《孟子》一书中,孔子81见。而孟子评论孔子只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的第二章里有四条评论。序号:3.2。
  • 第一条评论:孔子谦逊。
  • 孟子引用子贡与孔子对话来表达自己对圣人孔子谦虚、虚怀若谷精神的赞颂。孟子曰: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仁爱並且有智慧,夫子已经是圣人了。孟子说:“夫圣,孔子不居。”圣人啊,孔子不敢自居。孔子是圣人不敢自居,孔子谦虚、虚怀若谷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 第二条评价:孔子为政知进退。

孟子评论孔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继续干多久就继续干多久,应该速走人就速走人,孔子就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可惜我不能做到;至于我希望的`,是学习孔子。此段文字表明孔子在政治上知进退,能代理宰相之职就代理,能当司寇就当司寇,不能当官,我就退下来。为推广自己的政见,就周游列国,时间长达十三载。之后,无官可做,就设坛司教,当老师,教学生。尔后著巜春秋》,整理古藉,整理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文告和告诫讲话而成《尚书》,删诗,给巜易》写爻辞,整理巜礼》和巜乐》。孟子表示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学习孔子,

向孔子学习。

第三条评价孔子:“自生民以来,从末有比得上孔子的。原文:“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第四条评价:孔子具有強烈的政治敏锐性,洞察一切,远超同类人。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 这一评价,孟子是通过孔子的学生子贡和有若的评论而作出评价。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此段话是子贡对孔子的正确而深度评价,强调见礼知政,闻乐知德,表现孔子的政治敏锐性敏感性。而且是“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引证有若的话:“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风凰之於飞鸟,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末有盛於孔子也。”此语群是孟子借助或者说是引证有若的话评价孔子。主要是说孔子远远超过同类,远远超过同类人。高度而精准地评价。
  • (公元20200129)謝悟空之邀。謝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

三十三画1936


孟子和孔子两人同为中国儒学大家,一个被称为亚圣,一个被称为圣人。

不仅如此,孟子与孔子还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而由此说来,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扬者,被后世人称为“亚圣”。他的著作《孟子》是由孟子其本人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汇编而成。

《孟子》一书,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古今集大成者。在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孟子评价孔子的最佳依据。

孟子这个名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其仁义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伟大的圣人,一生在他的身上发生过很多不平凡的故事,当然最先令我们想到《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孟子》原著有十一篇,现仅存七篇十四卷。孟子主要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学成后,他像孔子一样,游说当时的列国,他主要到过梁、齐、宋、鲁等国。在游说中,他试图推行儒家的政治思想,实现他的“仁政”的政治理论。他在齐国当了一段时间的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政治意图,却没有被齐宣王采用。孟子回到家乡,聚众讲学,成书立说。一开始,《孟子》一书并没有被列入“经书”的行列。直到五代时期,后蜀的孟昶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孟子》也在其中,这是《孟子》最早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宋朝时期,宋太宗又翻刻了十一经。到了南宋孝宗皇帝时,当时的大儒朱熹把《孟子》正式编入“四书”的行列,从此,《孟子》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第三,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

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不过孟子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好学不倦,勤于思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扩展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学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将儒家学说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受到后人的尊敬。

后世常以“孔孟”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而且被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在儒家学派里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建设者筑迹


《孟子》一书,孟子在《孟子·万章下》、《孟子·公孙丑上》等处评价过他的祖师爷大教育家孔子。其依据,例如:

《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其意思是,孟子说:……孔子,是圣贤中相机行事的人。孔子这个人可以说是集大成者。集大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朱熹《四书集注》)),好比奏乐者先敲金声(乐的八音之首)开始而后击馨收尾。敲金声是乐序之开始,击馨是乐序之收尾。乐序之开始,是人知之所及;乐序之收尾,是人的圣功之所就。智者,好比技巧;圣者,好比是能力。如同射箭到百步之外,射得到,是靠你能力;射中靶子,不是仅靠你的能力,还要靠你的功夫(本领)。这些评价集中到一句话,就是“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朱熹《四书集注》)。

《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其意思是:可以当官就当官,可以隐退就隐退,可以长久干就长久干,可以快干就快干。这只有孔子能做到的,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未能有这样的举动,我你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乃,你,指公孙丑(孟子弟子)。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孟子(约前372一约前289),字子與。在"孟子,公孙丑"中,孟子说"……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大聖,孔子不居……"。(从前子贡问孔子说,"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吗"?孔子说"圣人我做不到,我不过学习不知厌倦,教人不知疲劳罢了。子贡便说"学习不知厌倦,这是智。教人不嫌疲劳,这是仁。既仁目智,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连孔子都不敢自居)。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则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有若曰"豈唯民哉?麒麟之于走兽,风凰之干飞鸟,大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聖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三人。他们的聪明,知识足以了解圣人。(即使)他们不好,也不至偏袒他们爱好的人,(我们且看他们怎样称赞孔子吧)。宰我说"以我来看老师,比尧舜都强多了。"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了解他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他的德教。即使从百代以后来评价百代以来的君王,任何一个君王都不能离开孔子之道。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能及他老人家的。"有若说"难道说仅仅人类有高下的不同吗?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大山对于土堆。河海对于小溪。何尝不是同类?圣人对于百姓亦是同类。但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970002f8e13feea646\

木山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父亲是社会的灵魂。

家庭的不稳,由于女德的缺失。

社会的不稳,由于家庭的不稳。

廉耻是立国之本。男人不懂廉耻为盗。女人不讲廉耻是娼!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是相处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复礼。若不克己,子弑其父者,有之,母杀其子者,有之;夫妇互杀者,有之……

义是行为底线。忽见孺子坠井,见之者必发乎怵惕恻隐之心。发乎心,践乎行,义也。若不信乎义,社会冷漠,世态炎凉,重庆公交之事,可怖也!国家未尝不似一辆行驶中的列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是义之义!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养廉!若不知廉,妇叛其夫,夫叛其妇,官叛其位,国叛其家,家庭之道绝矣!

耻是羞耻之心!书曰“一夫不获,是余之辜;百姓有过,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羞耻是人性最后一道防线。不自知,不知耻,何为人!

育民不以廉耻,是为育畜!畜类只有被食用的价值!死不足惜!

帮忙复制粘贴,转发。中华复兴有你一份力量


用户52245638526


说心里话孔孟之书看过读过没往心里去一翻而过,没什么多大的研究,就像以前读的俄语都忘得一干二净,佛道中医文化都是后来学的还有些实用价值,别人的思想不学,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