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三天兩頭宕機不說,你還好意思談論人工智能?

連續報道幾期數字化轉型之後,我們終於該談談AI。就如前兩年大家談論雲轉型一樣,如今AI也成為了業內的口頭禪,好像如“靈丹妙藥”一般,成為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別笑,還真是這樣。但是,我們還是這個觀點,不從業務出發,不基於實踐和數據的AI都是浮誇。

三天兩頭宕機不說,你還好意思談論人工智能?

轉型,從數據開始

我們看到,近20年來,最風光的企業莫過於國外的谷歌、亞馬遜、Facebook,以及國內的BAT(百度、阿里、騰訊)這些互聯網公司,它們懷揣著自己定義的“互聯網+”這把錘子四處出擊,叫囂著要“顛覆”舊世界,一度令中外傳統企業高管們感到危機重重。比如,兩年前IBM針對全球上萬名高管展開的一次調研中有這樣一組數字,其中54%的傳統企業高管認為“來自其他行業的競爭將會增加”。

但新一輪的調查顯示,傳統企業高管的心態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現在只有26%的傳統企業高管還在擔心“來自其他行業的競爭將會增加”,而72%的大中型企業高管認為,下一波顛覆性創新將由傳統企業引領。

這些令人有些意外的數字來自《2017全球最高管理層調研報告》。該報告是由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與牛津經濟研究院合作,同時邀請了4所世界頂級的管理學院:沃頓商學院、哈佛管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共同採訪了來自112個國家的12,854位高管(其中有來自中國20多個行業的1709位高管參與調研),最後從總數據樣本中採用了12,315個有效回覆進行分析形成。

令傳統企業高管們重拾信心的根源在於數據和長期形成的行業積累(know-how)。這並不是說,在數字化轉型中,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公司站在對立面,而是說,基於數據的數字化轉型,認知已經從過去“數據是工具是科技力量”演變為“數據成為資產成為生產力”,並得到業內一致認可。

可以說,如今企業擁有其生產過程每個環節所產生的,以及與其利益相關方方面面的數據。這些數據精準豐富、與企業業務強相關,是傳統企業寶貴又獨特的“數據金山”。調查數據顯示,如今只有20%的數據可被搜索,其餘80%依然安靜地躺在企業內部,而這80%的數據毫無疑問將成為企業下一輪指數級增長的源動力。

換句話說,一旦這些傳統企業開始數字化轉型後,瞬間釋放出的數據能量,將比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嘴裡的“互聯網+”的“錘子”更有用。他們很可能利用這部分數據,從被顛覆者變為顛覆者,成為更加智能的企業。

三天兩頭宕機不說,你還好意思談論人工智能?

轉型,不能不談平臺

既然數據如此重要,為什麼還有80%的數據“安靜躺在企業內部”,正在等待“激活”?

原因在於,這80%數據大多分散在企業各類平臺中,太分散了。從建設維度來看,數據存在企業各類平臺中如傳統IT系統、私有云、公有云或者是混合雲中;從平臺維度看,數據可能存在IaaS、PaaS層以及各類SaaS層;從應用角度看,數據存在各類垂直系統之中,如生產、物流、供應鏈、銷售等外部和內部系統中。

由此可見,如果想要激發數據的活力,關鍵之一是平臺——一個穩定、敏捷、智能的基礎設施平臺,它應該是混合雲架構,兼容私有云架構和公有云架構,能夠將分散在所有平臺的數據統一整合到平臺中,如此才能發揮數據的魅力。

穩定,意味著承載關鍵業務永不宕機,可靠性和安全性符合行業和國家地區的標準;敏捷,意味著開發、部署和實施的彈性、隨時響應,快速應用新技術,架構靈活可變;而智能則意味著善用AI的技術手段和思維方式。

比如,混合雲中所存儲的數據可以由AI引擎快速、程序化地訪問,並通過機器學習逐漸加以豐富。同時,混合雲可通過為AI關聯各個數據源,迅速處理信息,迅速豐富數據:並且,混合雲應用程序提供定製的安全性,就不會出現之前AWS洩漏數據那樣的事件了。換句話說,AI演變成混合混能力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和促進,幫助企業的IT基礎架構更智能。

如果還不瞭解這種趨勢,我們可以反問一下當前熱衷於追求新技術的企業,是否真正思考過IT基礎平臺的能力,平臺在保證新需求的同時,確保關鍵業務不宕機?是否遵從當地的法律法規的要求,做到安全可控,是否有效利用AI能力做到“智能”的平臺?

如果連這些基本前提都滿足不了,談轉型、上AI還為時尚早,企業需要做更多功課。

同時也要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以雲平臺為核心,轉向數字化實踐。法國電信巨頭Orange去年底推出了自有銀行,目的是藉助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使用,從那些缺乏技術的傳統銀行手中奪取法國網上銀行25%的市場份額;在中國,三一重工已經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根雲”,為機械製造行業的合作伙伴們提供物聯接入、雲計算、工業大數據和SaaS應用等服務,由此實現從重型機械製造商向工業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轉型。

《2017全球最高管理層調研報告》也驗證了我們的觀點,46%的企業正在投入巨資建設新數字化平臺,57%的傳統領先企業都是平臺的構建者或擁有者。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只有構建了一個智能的數字化平臺,才能夠激活和應用數據,在這個前提下,企業才會加速轉型,成為數字化企業。

三天兩頭宕機不說,你還好意思談論人工智能?

選擇戰略合作伙伴

儘管當前,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已經令企業CEO、CIO耳朵生繭的詞。但實際上,中國企業的整體數字化水平並不高,《經濟學人》一則數據顯示,中國非高科技企業與傳統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大概是美國企業的26%,同時,真正能成為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合作伙伴的科技公司其實寥寥無幾。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很大程度因為沒有數字化轉型的戰略合作伙伴。現在,大多企業CEO/CIO的共識是,應該選那些具有行業背景知識、能夠深刻理解企業業務、又擁有綜合IT能力的科技公司。我們認為以下要素對於選擇合作伙伴至關重要。

專家型合作伙伴。因為數字化轉型首先是找到戰略轉型的方向。這意味著企業需要的絕不是那些什麼都不懂就為推銷幾臺機器幾套軟件的IT公司,而是需要有行業洞察和前瞻視角的專家,幫助其梳理現有業務,找出制約發展的問題癥結所在,分析新機會點在哪裡,制定改革藍圖和長短期執行計劃,這樣才可能實現真正的數字化轉型。

具備綜合IT能力。當一家公司僅擅長一項或幾項IT能力時,為推銷自家的產品,會有意無意誇大其解決方案對企業用戶的重要性,但從企業角度來說,無論流行的是人工智能還是雲計算抑或是物聯網,都是IT技術,都是工具,都有適合的地方和不適合的地方,因此,一家擁有綜合IT能力的科技公司通常視野比較全面,其提供的整體解決方案比較均衡,比較能為企業量體裁衣。

跟隨最佳實踐。還有一招最簡單粗暴的經驗,即“看別人選什麼就跟著選什麼”。中外傳統龍頭企業在選擇數字化戰略伙伴時都極為慎重,其合作伙伴的行業洞察能力、綜合IT水平、長期售後服務能力、企業信譽和操作合規性等方方面面都是經過多重考驗的。

自身的文化和人才。需要指出的是,對於數字化轉型,企業自身要注意的事項也很多,例如要配合數字化轉型進行人才結構的調整和企業文化的轉型。畢竟,建好一個新數字化平臺還只是第一步,用好才是關鍵。當一家公司開始利用數據而不是人的直覺和經驗去指導生產、銷售和決策時,它需要的人才是非常不一樣的,企業要主動去搭建能夠嫻熟使用新數字化平臺的員工隊伍。這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究竟是哪類合作伙伴?在最後,我們結合如今數字化轉型的問題,具體點談選擇什麼樣的合作伙伴。那就是擁有以AI能力為代表的IT公司,熟知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的公司;瞭解企業業務,可以幫助企業構建穩定、敏捷和智能的混合雲平臺,具有多雲管理平臺的能力以及管理服務的能力。

其實算下來,符合以上標準,可選擇的IT企業並不多。估計你心裡已經有數。可以考察一下這些IT企業的實際案例,你就會更清楚下一步怎麼做。

綜上所述,我們在這一期數字化轉型中認為,要善於採用像AI之類的新技術,但一定要做好規劃,不盲目追新,有步驟、有前提、有策略的實施數字化轉型。在這個過程中,選擇具有遠見、擁有專業能力的合作伙伴,將事倍功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