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眾家說語文|於漪: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對語文有感情

如何學語文?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對語文有感情

瞭解到這一點,在教孩子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就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從語言形式進入到情意的層面,這樣孩子就可以獲得“雙提高”。

比如講“人”這個字,如果純粹當語言工具來講很簡單:它是獨體字,一撇一捺。但是如果從情意的層面來講,老師邊做手勢邊講:一撇一捺很重要,一捺支撐著一撇,如果一捺不支持,那麼撇就塌下來,不成為人了,因此作為人是要互相支撐互相幫助的。這樣小孩就很容易記住了。

你講的是字形,但是你把人文內涵講給他聽,字的背後,詞的背後,句子的背後有什麼意義,對孩子來說,認識也提高了,情意也豐富了,字也記住了,詞也記住了,一輩子都有用。

再比如,感動中國的“感”下面有一個心。為什麼會感動,怎麼樣的情況人會心靈受到震動。聯繫實際講字形,學生易理解把握。語言文字本身是知冷暖的。你在教的時候,從語言形式進入到情意,小孩子就雙提高了。

中國的語言文字的特點是非常形象,一個象形字就是一幅畫。比如:“山”就是高高的,“川”就是水流下來,“鳴”就是一隻鳥嘴巴張開來叫,“笑”就是兩道眉毛彎彎的,“哭”就是兩個眼睛在流淚……有的字就是一幅畫,有的一個字就是一個故事,有的字聲像俱全。

孩子學習這些字,對雙腦發展有好處。漢字是世界上少有的雙腦文字,不僅鍛鍊邏輯思維,同時還鍛鍊形象思維。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激發孩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讓孩子知道文字從古至今的發展對中華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的感情。

大量閱讀 + 體驗生活

一個孩子語文能力的提高,除了上課之外,要在兩個方面努力,一個是要多讀書,因為每讀一本書,就打開了認識生活、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第二就是接觸自然,接觸社會,讓生活豐富多彩。

先說讀書。

教科書學習的內容有限得很,你把幾本語文教科書燒成灰吃到肚子裡,語文能力也不可能顯著提高——不是說教科書不重要,它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依據,但是由於課時有限,內容受到很大的限制。

你必須讀很多課外書。讀書一要看量,二要看質。一定要選優秀讀物,不僅讀文學的,還要讀科學的、體育的、音樂的……各種各樣的。

如果一個高中生讀了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他對貝多芬的認識就不一樣了。貝多芬24歲聽力就下降,後來完全失聰,創作十分艱難。他留給後世許多音樂財富,單是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就給世人無比的歡樂。因此羅曼羅蘭評價他用自己一輩子的痛苦給人類創造了永恆的歡樂。孩子如果記住這一點,他的人生他的追求他的價值就不一樣。

一定要讀好的書,這非常重要。我們說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這些素養怎麼來?課堂裡面有限,大量在課外。一個人只有一個生活世界,讀好的書就有了第二個第三個等等的生活世界,知古,知今,知中,知外,視野大大開闊文化積澱增加,思想情感也豐富起來了。

現在大家都喜歡手機閱讀。當然,從信息迅速來說是好的,但往往淺表化,碎片化,瞬息消逝,對素養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豐富遠遠不夠,讀紙質書,咀嚼,思考,回味,應仍是生活需要。

不要讓孩子老是在書桌前做練習題,要出去走一走。梅花開了,去看看紅梅、綠梅和臘梅有什麼不一樣;菜花黃了,到菜花田裡看看,楊萬里的“飛入菜花無處尋”就理解得更加生動了……

人一定要走到生活實踐中去。

我們現在吃雞蛋都知道要吃放養的草雞下的蛋,吃魚也知道野生的比家養的好,但是對孩子怎麼就圈養起來了呢?

放養的動物生存能力比較強,能夠應付各種各樣的情況。同樣的,對孩子來說,生活豐富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