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老師,有時候恰恰是隻追求“可操作性的方法”害了你!

引自鎮西茶館


在外面做講座經常遇到到這種情況:當我講故事時,老師們一雙雙眼睛看著我,目光明亮,神情專注,後面的老師因為被擋住了,還偏著頭看著我;可是我稍微談一點理論——有時候還談不上是“理論”,而僅僅是加幾句評論,給老師們闡述“是什麼”“為什麼”的時候,下面有的老師便顯出茫然的神情,目光暗淡而迷離不定。

本期給新網師學員授課,講《民主與教育》。第一講著重談關於民主以及民主教育的概念內涵、歷史源流等等,接下來幾講我將談民主教育在學校管理、班級建設和課堂教學等方面的具體實踐。可是有學員等不及了,給我建議說:“希望李老師在談民主與教育的理論時,能談談具體怎麼操作。”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一個現象,不重視甚至排斥理論學習,已經是中小學老師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無論看書(其實能夠主動看書的老師已經不錯了)還是聽講座,他們都希望直接進入“操作”階段,最好有“拿來就用”的具體做法。以為這才是“接地氣”,否則便是“脫離實際”的“空談”。更有甚者,一些老師喜歡以“一線教師”自居,鄙薄理論,嘲笑專家——有點像“文革”中沒有文化的工人農民佔領學校擁有領導權後以“大老粗”為榮的味道。

當然有脫離實踐的理論和專家,賣弄學問,炫耀理論,喜歡弄一些別人不懂的新概念顯示自己的深不可測,讓一線老師在雲裡霧裡中茫然不知所措。但這不能成為一線教師輕視理論的理由。理論不是拿來炫耀的,而是拿來揭示規律的,拿來舉一反三的,拿來由點及面的……因此,凡是卓越的一線教師沒有一個不重視理論學習的。或者可以這樣說,許多普通的一線教師正是因為有紮實的理論修養而成為了教育專家,比如石中英、劉鐵芳、項賢明、檀傳寶等目前活躍於教育理論界的中年學者,最初都是中小學一線老師。

我還想到了於漪老師和錢夢龍老師。這兩位大師級的中學教師一直都沒有脫離一線,他們之所以後來卓然屹立於中國基礎教育界,成為無數普通教師敬仰的傑出偶像,難道僅僅是他們的課堂實錄嗎?當然不是。我們現在一提起於漪老師,就會想到她關於人文教育的一系列精闢觀點,我們一想起錢夢龍老師,就想到他“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發展為主線”的先進理念。

我曾經說過:“動輒就直奔主題要‘操作性’,是一些老師之所以越來越沒有智慧的重要原因!”其實,我還想更直接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講,迷戀甚至迷信所“操作性”害了一大批老師!因為所有的“操作性”都是有針對性的,都是根據具體的班級、具體的課堂、具體的學生而採取的具體方法,甚至是“一次性”的,你怎麼可能“拿來就用”呢?

我想再次引用我多次引用過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某一教育真理,用在這種情況下是正確的,而用在另一種情況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種情況下甚至會是荒謬的。”

因為只追求“操作性”,而排斥理論學習,久而久之,你會深陷各種所謂的“技巧”“妙計”“兵法”之中而不能自拔,更多的時候是不知所措——因為別人的所有方法其實不一定靈,於是你只會越來越沒有智慧,越來越無能。所以當我給老師們講了班級民主管理後,許多老師向我索要我和我學生制定的《班規》時,我一直不給,因為我不能助長這些老師思想上的懶惰,我不願意害了這些老師們!

一個是一次性就可以吃完的“魚”,一個是一輩子都可以賴以生存的“漁”,你要哪個?

2018年9月2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