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三部曲|開學季

語文清話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三部曲|开学季

語文的邊界

就是世界的邊界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三部曲|开学季

圖片選自:陳伯吹等編校《復興國語課本》(初小用) 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

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三部曲

文 | 王愛華

我曾經這樣形容上語文課:在課堂上,語文教師猶如出色的“導遊",和孩子們一邊走路,一邊賞景,進行美妙的精神之旅。

之所以將上語文課比作一場精神的旅行,是因為語文學科對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至關重要。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承載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語文教育的實質是精神教育,是滋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小學語文教育是為終身精神發展打底。我非常認同語文教育家於漪先生對語文教育功能的定位,她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把語文教育僅僅看作維持物質生活的一種技能,丟失了人的發展,丟失了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拓展,這種實用主義立場,就不可避免地凸顯出侷限性來”。她還說“語文學習不僅是外在的形式學習,更重要的還有其內在的心靈成長,包括思維、情感、性格、能力等的成長”。

我從八十年代末初次踏上講臺至今三十年的從教經歷,始終堅信並踐行語文教育要培養真正意義的人。教學的道路十分漫長,如果處處做個有心人,一步一步踏實走下去,自當悟出語文教學的味道來。這裡就將我從教感受最深的方面談談如何認識語文課,如何認識語文教師這個職業,以及如何在教學中一步步成長。

藝術地激發並保護學生的興趣:

上課要讓學生有事做

一個旅行者從沿途自然風景、地域風俗、人文風味所享受的一切的歡愉與艱辛,是誰也不能替代的,必須是旅行者自己去品悟。學語文,也是一樣。課堂上的語文學習是任何人也無法代替的,必須是學生自己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閱讀、自我體驗、自主領悟、自我建構與自主表達。課堂上,教師的首要職責是依據語文核心素養的理念,為學生精選學習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語文學習內容,選擇最佳的語文學習的路徑,幫助學生尋找適合個人化的學習方法,從而達成預定的教育教學的目標。

當我們對語文課的性質與特點有了清晰的認識,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大多都會迎刃而解。

上課最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對教師講的不感興趣,學生沒有耐心傾聽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教師認為學生漠視了師道尊嚴,往往會停止講課進程,甚至花費大量時間維持紀律,或是大講學習的空洞道理,或嚴厲點名批評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課後狀告家長,有的甚至變相地體罰學生(罰站、罰抄課文)。這樣消極處理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只能惡化師生關係,加劇學生對學習興趣的消解。

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自控力較弱,不能長時間保持聽講的狀態是正常的。其實,他們在內心深處,對教師、對知識有著天然的興趣與憧憬。藝術地激發並保護學生的興趣,是我們教師最重要的功課。 上課到底是怎麼回事?上課就是旅行,教師帶著學生“玩”,帶著學生“看”,帶著學生“體驗”。簡而言之,上課就是要讓學生有事做,而不是隻做旁觀者和聽眾,聽教師講大道理。教師要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想,自己寫,自己說,一刻不停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或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或全班交流,從自主學習中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從而必定強化對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有興趣,課堂上有事情做,是當好小學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做到這一點,算是進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大門了。

把力氣用在提升語文學科專業素養上:

寫好字、多朗讀、多作文

語文教師的素養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在當今自媒體時代,這“一桶水”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教師應是學生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有人說,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皆有所識;文化常識,古今名篇,無一不曉;古典詩詞,名篇名句,要信手拈來。這只是就教師的知識素養而言。社會與時代對語文教師的素養要求全面而豐富,同時要具有學識魅力與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就是教師勝任工作必備的專業能力,人格魅力是指職業精神,包括事業心和責任感、創新意識與生命活力。

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是語言與文字、文學、文化的素養,就是書寫、朗讀、閱讀、寫作等的素養,這是語文教師學科特質的素養。提高這些素養的途徑就是書寫、朗讀、閱讀與寫作。以我個人的教研觀察,語文教師提升基本素養的需求,正被各色教學主張和教學模式湮滅。語文教師越來越不重視提升自己的素養,彷彿這些對學生的學習不起任何作用。更為嚴重的是,許多語文教師非中文專業畢業,而是英語專業再學兩年小學教育或是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的,這些教師的專業素養堪憂。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重要的引領,這已成為各國教育的共識。語文教師加強書寫、朗讀、閱讀與寫作等語言文字、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素養,是重中之重。教師似乎更重視讀教學技巧方面的書,其實語文教師更要的是與語文學科相關的專業閱讀。應該改變過於關注教學組織形式忽略學科學習的本質的現象。

如果說學習也是強調“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進是尋求正確的方法,而學科本質則是正確的事。如果學科本質特徵被淡化和稀釋,那麼課堂教學改革再精益求精,也只是勞而無功。所以,特別建議學校語文教研組,每天組織教師練習寫一版粉筆字,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朗讀”活動,開展教師下水文比賽(編創童詩、兒童小說等)。在此基礎上,組織教師交流文本教學內容解讀,研究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等等,從而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真正提升。

不過分看重技巧、形式,是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應該跨越的一道溝。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努力實踐,也需要教研員、教研室的正確引導。

語文教師的關鍵素養:

把讀好書、讀整本書的收穫用在課堂上

毫無疑問,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只讀教材是不行的。教材即教科書,是滿足於學生實現國家課程標準的核心學習材料,也是最為基礎的學習素材。

在具體的教學層面,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既要讀教材,也要讀相關的原著,還要讀前人的教學經驗。讀教材是教學的起始環節。如何依據課程標準,從教材中發現文本特徵,挖掘教學價值,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將教材轉化為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師的關鍵素養。

譬如,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對於向來不喜《水滸》的我是一種挑戰。

首先,讀教材。這個環節我主要完成三項任務,一是讀課文,讀懂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形象;二是讀課後練習要求,理解教者編寫意圖;三是自我質疑,比如在情節上,為什麼林沖被陷害?為什麼發配到滄州?林沖與洪教頭素不相識,怎麼就比起了武?作者為什麼不讓林沖和洪教頭一下子比武結束?又比如在人物上,其他人都有名有姓,洪教頭叫什麼名字?林沖為什麼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接著帶著這些問題,我找來了原著。

第二步,讀原著。我仔細研讀了金聖嘆批註的《水滸傳》相關章節,終於瞭解了曲折的情節,欣賞了金聖嘆精彩的文學評論,從中感受到了小說的真實與虛構的藝術融合,以及作家在情節安排上一波三折的獨特匠心。閱讀原著不僅豐富了教材編寫過程中大量刪改損耗小說信息,還完善了小說前因後果的結構聯繫,解決了學生乃至成人產生的許多疑惑。

第三步,讀林沖。小說的主任公是林沖,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能夠忍耐洪教頭一次次的羞辱,智打洪教頭後又放對方一碼?林沖的人格特徵究竟又怎樣的魅力與淵源?帶著這些問題,我通過網絡閱讀,瞭解了小說《水滸》中林沖的有關故事,以及歷史中真實的林沖故事,以此獲得了對林沖這個人物比較全面與深刻的認識。

第四步,讀實錄。學生從《林沖棒打洪教頭》學什麼?該怎麼學?我深入研讀了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和孫雙金老師的教學實錄,於永正老師緊緊抓住一個“讓”字,從林沖的謙讓、禮讓、忍讓、仁讓,看到中國古代君子“溫良恭儉讓”的美好品質。孫老師則從個性化的閱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感受人物的品質。

第五步,讀閒話。無意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林沖棒打洪教頭是誰的陰謀?》,寫得有趣之極,令人捧腹大笑。文章認為柴進在林沖與洪教頭比武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讀來的確如此,這也是施耐庵在情節安排的巧妙之處。

通過以上五個步驟的閱讀,結合學生的閱讀實際,我確定了精簡的教學目標:感受故事情節的一波三折,品讀主要人物的武藝高強為手段,能夠複述故事。聽課教師普遍認為教出了小說的特點,看到了學生在課堂上語文素養的提升。

由此可見,語文教師是不能只讀教材的。語文教師要讀與教材相關的原著,具備文學的閱讀經驗。要讀相關的文學理論,比如童慶炳的《文學概論》,瞭解文學現象及其理論。要讀學科專業理論書籍,從中找到具體教學實踐的理論支撐,比如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還要讀百年母語教學史,從我國語文教學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審視當代的語文教育,從而尋找到恰切的教學目標與方式與方法。更要從著名語文教育專家的大量的實踐經驗中獲得啟發,閱讀他們的教學實錄,比如從斯霞老師的《我們愛祖國》一課中,學習如何在真實具體的語境中識字,從霍懋徵老師的《月光曲》一課中,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將“文路、教路與學路”融為一體,學習李吉林老師的《燕子》一課,創設美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想象與表達。

當然,語文教師在閱讀有字書的同時,還要閱讀無字書。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自然與社會的行走中,讀自然之語,聽歷史沉吟,用心靈拍攝,向先哲致敬…… 靜靜地將自己的整個身和心交給眼前的一棵樹,一面湖,一塊奇石,一縷微風,一朵野花,一片瀑布……觀賞它們的形狀、色彩和姿態,傾聽它們的心聲,體會它們的心情,感受它們的靈性。這也是閱讀!

愛上讀書,和你的學生一起在讀好書中學習語文,真是其樂無窮的。

ljyuwenqinghua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策劃:李節

/美編:哈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