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教學反思豈能閉門造車

很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表面上也明白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卻不清楚反思的正確路徑在哪裡;還有一部分教師,將教學反思狹隘地理解為“閉門思過”。在我看來,有必要重新思考抵達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如果能有效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還可以突破傳統的反思路徑。

好教育|教學反思豈能閉門造車

徵求同行評價,聆聽專家教誨

在教學中,我們不免會遇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而同行提出的看法往往能激發我們去探索更為科學的教學方法。如我在進行《絕句》教學(兩個黃鸝鳴翠柳)時,發現有的教師提出可以讓學生畫圖畫,這讓我受到啟發:不妨利用中國文字“門”“窗”的象形特點突破“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教學難點,使語文既有圖畫般美的意境,又有語文的味道。

積極參與公開課,積極參加觀摩活動,聆聽各類講座,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反思。如果能現場聆聽專家的教誨,則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教師該如何行走,教學該如何優化。

同課異構的對比性反思

教學了一課後,反思自己和名師或者其他教師的課的不同之處,在同課異構的比較中吸收其他教師的授課的優點,從而體驗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妙在造法的真正意蘊。特級教師於漪就是善於學習他人優點的典範,她的課堂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教無定法、變化多姿,教學方法在她的手中就如同點鐵成金的魔杖。在於老師的語文課堂上有知識的傳授,有能力的訓練,有想象的放飛,有情感之弦的撥動,有智力的開發。看了名師課堂,再回想自己的課堂,同課異構的對比性反思,有助於我們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教法,從中發現語文教學共有的特質,為自己的教學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利用網絡手段曬課評課

利用網絡,將自己感覺不錯的課掛在網上請網友進行評點,並展開辯論,讓我感到受益匪淺。我曾將自己有關《臥薪嚐膽》一課的課堂實錄掛在網上,讓網友辯論,在與網友的交流中我受到許多的啟發,發現了自己認識上的盲點。這種辯論需要的是一種開放的姿態和虛懷若谷的胸襟。在交流中辯論雙方可進一步解釋課堂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觀念、思維方式,還可以進一步反思教學細節、教學設計與課堂生成。對於不同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兼收幷蓄,可以避免一葉障目,實現共享共贏。這種曬課與爭辯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深入反思

教師不只要關注自己的授課內容,還必須高度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年齡與心理特徵,課下爭取多一些與學生交流的機會。

好教育|教學反思豈能閉門造車

在我看來,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聽取學生對教學的評議非常必要。近年來我一直堅持一種做法——每節課下課後都請學生為我自由打分。有時選取幾名學生,有時召集全班學生,有時只是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指出上課的具體感受:哪兒需要改進。對言之有理的學生我會進行適當的獎勵,如贈送書法作品,在孩子書上簽名,寫上勉勵的話等。教師的獎勵不在大小,旨在讓學生感受教師的真誠。教師越真誠,收集到學生的真實反饋越多,對自己的教學改進越有幫助。這種持續的反饋與互動,增進了師生的互相瞭解,也促進了我個人教學的反思與及時改進。

好教育|教學反思豈能閉門造車

原文作者:餘金元(江蘇省溧陽市永平小學)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18年08月29日第8版

好教育|教學反思豈能閉門造車

² 派派論述

把握教學反思的內涵、重點及反思策略,增強教學反思的預見性、針對性、實效性。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反思才不是“任務”,才不至於流於形式;只有這樣,教師的課堂效益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提升;只有這樣,教師在反思中不斷成長,教師的專業素養才能不斷得到充實與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