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戰“疫”背後的流調“偵察兵”:為了調查,“全副武裝”出入隔離病房

戰“疫”背後的流調“偵察兵”:為了調查,“全副武裝”出入隔離病房

疫情報道中經常聽到一個詞——“流行病學調查”,你知道“流行病學調查”調查些什麼,怎麼調查嗎?

記者日前走進蘆淞區疾控中心流調隊,發現他們猶如一個個“偵察兵”,對病例追根溯源,為判定病例的感染來源和密切接觸者提供了依據。記者也通過一名流調隊員的講述,揭秘這些“偵察兵”背後的故事。

臘月二十九晚

迎來“第一戰”

依稀記得最後一天放假是在2020年1月18日,小年。當天一家人吃了一個團圓飯後,至今沒有坐在一起,只能通過電話和網絡報平安。

我們的流調工作,還得從臘月二十九晚上接到的那通電話說起。因蘆淞轄區某醫院收到一名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簡稱新冠)病人,需要我們前往採樣並送檢。

病人是一名男性青年,1月19日開始發熱,於1月21日在其他醫院就診並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在1月23日上午就診於該醫院。胸片提示,右中肺葉磨玻璃樣結節。後收治於隔離病房,體溫由入院的38.8℃上升至39.5℃。流行病學史提示,1月19日,其曾與一位從湖北武漢返株的朋友(朋友于1月15日返株)見面。

誰都沒有想到,病毒就是這麼快與我們不期而遇。雖然首次核酸檢測為陰性,但再次對病人進行採樣後,等來的結果居然是陽性。通過後來反饋的調查結果看,該病例只是他們單位聚集性疫情的冰山一角。由於單位年會聚餐,其中就有湖北武漢的工作人員一起,最終造成聚集性病例的結果。

“全副武裝”的流調隊員上門走訪 通訊員供圖

反覆問詢、查看監控,過程猶如破案

在流調的過程中,有一個病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老人,於1月18日開始咳嗽,2月8日病情加重,出現腹瀉、食慾減退,2月11日前往醫院就診。其入院前一直沒有發熱,但入院後體溫一度達到38.5℃。肺部CT影像異常。

通過反覆詢問,老人及家人表示,女兒於1月22日自駕從湖北武漢返回,目前女兒一直無發熱,無咳嗽,無腹瀉。與老人的發病日期有衝突。調查一下陷入僵局……

為掌握第一手資料,我不得不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與病人面對面的溝通。老人由於患病,並且獲知病情後一時難以接受,一直語焉不詳。我們只能通過他的隻言片語慢慢搜索有效信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病人的些許信息,我們知道老人買過羅漢果,通過反覆走訪藥店,藥店員工反映,老人經常到店裡購買羅漢果,像是有慢性咳嗽的病症。為了證實這一點,我們實地查看了藥店監控,在所有購買羅漢果的人中,找到了老人。

於是我們大膽的假設,1月18日開始咳嗽的症狀,很有可能與新冠病毒無關,他真正的發病時間或在病情加重的2月8日,那麼女兒極有可能就是傳染源。同時,老人也無意間透露,他曾因女兒身體不適在1月底買過一根體溫計。女兒隨後承認,曾在年後的某日中午出現過短暫的頭暈,休息後好轉,第二天就好了。

我們再次前往藥店查詢監控,準確找到老人購買體溫計的時間:1月31日下午6點50分。當我們再三與女兒確認防護情況時,她承認,在家中並沒有做到嚴格戴口罩,只是出門的時候做了防護,而父母在家是不戴口罩的。

至此,這樁病例的時間線基本清晰,女兒1月22日到家,1月31日出現頭暈,老人2月8日左右發病,符合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特徵。我們有理由懷疑,女兒就是一名無症狀感染者,於是申請在2月15日對她進行第三次採樣檢測,當天的核酸檢測結果顯示“陽性”。我們如釋重負,經歷多番波折,總算鎖定了感染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