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战“疫”背后的流调“侦察兵”:为了调查,“全副武装”出入隔离病房

战“疫”背后的流调“侦察兵”:为了调查,“全副武装”出入隔离病房

疫情报道中经常听到一个词——“流行病学调查”,你知道“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些什么,怎么调查吗?

记者日前走进芦淞区疾控中心流调队,发现他们犹如一个个“侦察兵”,对病例追根溯源,为判定病例的感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提供了依据。记者也通过一名流调队员的讲述,揭秘这些“侦察兵”背后的故事。

腊月二十九晚

迎来“第一战”

依稀记得最后一天放假是在2020年1月18日,小年。当天一家人吃了一个团圆饭后,至今没有坐在一起,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报平安。

我们的流调工作,还得从腊月二十九晚上接到的那通电话说起。因芦淞辖区某医院收到一名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病人,需要我们前往采样并送检。

病人是一名男性青年,1月19日开始发热,于1月21日在其他医院就诊并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在1月23日上午就诊于该医院。胸片提示,右中肺叶磨玻璃样结节。后收治于隔离病房,体温由入院的38.8℃上升至39.5℃。流行病学史提示,1月19日,其曾与一位从湖北武汉返株的朋友(朋友于1月15日返株)见面。

谁都没有想到,病毒就是这么快与我们不期而遇。虽然首次核酸检测为阴性,但再次对病人进行采样后,等来的结果居然是阳性。通过后来反馈的调查结果看,该病例只是他们单位聚集性疫情的冰山一角。由于单位年会聚餐,其中就有湖北武汉的工作人员一起,最终造成聚集性病例的结果。

“全副武装”的流调队员上门走访 通讯员供图

反复问询、查看监控,过程犹如破案

在流调的过程中,有一个病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老人,于1月18日开始咳嗽,2月8日病情加重,出现腹泻、食欲减退,2月11日前往医院就诊。其入院前一直没有发热,但入院后体温一度达到38.5℃。肺部CT影像异常。

通过反复询问,老人及家人表示,女儿于1月22日自驾从湖北武汉返回,目前女儿一直无发热,无咳嗽,无腹泻。与老人的发病日期有冲突。调查一下陷入僵局……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不得不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与病人面对面的沟通。老人由于患病,并且获知病情后一时难以接受,一直语焉不详。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只言片语慢慢搜索有效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病人的些许信息,我们知道老人买过罗汉果,通过反复走访药店,药店员工反映,老人经常到店里购买罗汉果,像是有慢性咳嗽的病症。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实地查看了药店监控,在所有购买罗汉果的人中,找到了老人。

于是我们大胆的假设,1月18日开始咳嗽的症状,很有可能与新冠病毒无关,他真正的发病时间或在病情加重的2月8日,那么女儿极有可能就是传染源。同时,老人也无意间透露,他曾因女儿身体不适在1月底买过一根体温计。女儿随后承认,曾在年后的某日中午出现过短暂的头晕,休息后好转,第二天就好了。

我们再次前往药店查询监控,准确找到老人购买体温计的时间:1月31日下午6点50分。当我们再三与女儿确认防护情况时,她承认,在家中并没有做到严格戴口罩,只是出门的时候做了防护,而父母在家是不戴口罩的。

至此,这桩病例的时间线基本清晰,女儿1月22日到家,1月31日出现头晕,老人2月8日左右发病,符合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我们有理由怀疑,女儿就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于是申请在2月15日对她进行第三次采样检测,当天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我们如释重负,经历多番波折,总算锁定了感染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