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人工智能未來如何發展?看“海科會”院士專家如何說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劉秋鳳 羅田怡 殷航 攝影柴楓桔

四川正在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家的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人工智能未来如何发展?看“海科会”院士专家如何说

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趨勢是什麼?

9月10日,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海外高科技人才洽談會人工智能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來自海內外人工智能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資機構、企業家代表共200餘人參加論壇,探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現狀。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作主題報告,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周志華教授、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助理霍偉棟教授作主題演講。

這些學界大咖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未来如何发展?看“海科会”院士专家如何说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

人工智能有六大熱點

人工智能經歷了兩次高潮,最近的一次高潮,是大數據技術挽救了人工智能,因為傳統的人工智能技術強調因果關係,大數據則強調關聯關係,這讓人工智能嚮應用更邁進了一步。

在譚建榮看來,人工智能有六大熱點,一是波士頓大狗,二是智能化手機,三是包括無人機和網聯汽車在內的智能無人系統,四是阿爾法狗,五是智能機器人,六是中國人工智能2.0。

“中國人工智能2.0”是2016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牽頭啟動的重大諮詢項目,相較於舊人工智能技術,2.0版本包括大數據智能技術、互聯網群體智能技術、跨媒體智能、人機協同的混合智能、智能自主無人系統這5大關鍵技術。

“在人工智能領域,沒有一種算法可以包打天下,需要不斷研發創造新的算法。”譚建榮說。

人工智能未来如何发展?看“海科会”院士专家如何说

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

“萬物互聯”邁入“萬物智聯”

許多行業都開始了數字化轉型過程,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日益走向整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指出“萬物控制”是業界面臨的下一個挑戰。

人工智能正在驅動物聯網,從“萬物互聯”邁入“萬物智聯”。

要實現“萬物智聯”,有一些前提條件,包括建立三大支撐體系和實現四個融合。三大支撐體系包括標準規範體系、安全保障體系、運維保障體系,四個融合則包括網絡融合、數據融合、流程融合、服務融合。

南京大學教授周志華:

增強人工系統魯棒性是未來方向

專攻人工智能研究的南京大學周志華教授指出,現在的人工智能概念約等於深度神經網絡,但在圖像、視頻、語音之外的很多任務上,深度神經網絡並非最佳選擇,其存在很多缺陷等。

針對這些缺陷,周志華的團隊探索出一種新的人工智能模型,稱之為深度森林(Deep Forest)。周志華表示,現在大部分人工智能系統都建立在谷歌的TensorFlow生態上,這可能會造成新一輪的技術壟斷,深度森林模型擁有打破壟斷的潛力。

周志華還提到,隨著人工智能的高風險應用越來越多,比如自動駕駛等對安全性要求較高的應用,增強人工智能系統的魯棒性、提高系統的環境適應力,既是目前挑戰,也是未來方向。

香港大學教授霍偉棟:

人工智能認識從小培養

技術更迭讓一些工作逐漸消失,將來會有70%的工作會由人工智能或機器人取代,而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電腦和科技知識。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教育需要革新,以應對世界的快速變化。

霍偉棟指出,眼下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教學形態,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還在提高教育的管理水平,並改善教育的評價方式,對教育體制產生了巨大沖擊。在人工智能時代,需要從小培養學生對人工智能的正確認識,幫助孩子理解技術並消除畏懼,豎立正確的人工智能倫理觀,做人工智能的主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