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中國歷史的三個關鍵時刻,全部被打斷,使中國錯失大好機會

今天跟大家介紹中國三大因外力而被中止的歷史轉折。

中國歷史的三個關鍵時刻,全部被打斷,使中國錯失大好機會

1.宋末的轉型

我們知道,宋朝的商業是很發達的,從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來,宋朝的社會也充盈著濃厚的商業氣氛。所有,有人認為在宋朝時,中國就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而且宋朝是唯一商人地位比較高的朝代,中國其它朝代或多或少都有重農抑商的政策。

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下,那麼宋朝延續下去,有可能會產生資本主義。王安石的變法,其實就有資本運作的影子,可以說是一種資本主義的嘗試,雖然失敗了,但很多變法的內容卻被延續了下來。

中國歷史的三個關鍵時刻,全部被打斷,使中國錯失大好機會

而且宋朝也是科技很發達的一個時代,我們知道,一個社會轉型,沒有科技的進步作為助推,是無法長久的,沒有工業革命,西方社會也不可能完成社會的轉型,這兩者就是社會DNA的雙螺旋結構。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等等,可以說,宋朝的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無限創造力的社會。從科技到商業以及農業,都呈現一個飛速發展的狀態。

當然,這個進程被政局的變動打亂了。金兵南下,北宋亡了,蒙古大軍南下,南宋也亡了。

中國歷史的三個關鍵時刻,全部被打斷,使中國錯失大好機會

宋朝的商業模式被中斷了。而更為可惜的是,宋朝剛開始的海洋貿易也中斷了。明朝雖然有鄭和下西洋,但那是政績工程,沒有商業利潤作為支撐的東西,是無法長久的,所以鄭和的船隊後面再沒下過南洋。與大航海的絕緣,其實是隨著南宋的滅亡而開始了。

中國歷史的三個關鍵時刻,全部被打斷,使中國錯失大好機會

2.明末的轉型

明朝有什麼新的模式呢?

有的,分權!

明朝創建了內閣制,原本朱元璋是為了廢除宰相制,然後實在忙不過來,建立了內閣制。內閣原本是皇帝的秘書,起個參謀作用,是為了皇帝集中權力的。

但是權力就是在角逐中達到平衡的,如果只是一方佔優勢,那勢力要完蛋。所以內閣到了後面,成為了明帝國真正的權力制定跟執行部門。在平衡皇權方向還是有一定的作用。

中國歷史的三個關鍵時刻,全部被打斷,使中國錯失大好機會

比如嘉靖皇帝想把自己的親生父親也封為皇帝,但內閣不批,其間爭鬥十餘年。還有萬曆皇帝,據說十多年不上朝,但國家運行的其實不走樣,說明內閣在這其中還是起了作用的。

當然,說明朝內閣跟西方的內閣作用一樣大,那是不現實的。但至少對皇權進行了牽制。皇權的分散,恰恰是君主立憲的基礎。英國為什麼立憲成功了,法國皇帝只能上刑架?

就是因為英國的權利早在數百年前就削弱了,被議會架空了。法皇權利大,但要轉型就很難,只能是流血的革命。

中國歷史的三個關鍵時刻,全部被打斷,使中國錯失大好機會

所以,我們不能說明朝在崇禎跟萬曆就轉型成功,試想一下,如果鴉片戰爭發生在明朝,那明朝會不會就此開始轉型,並能夠迅速的進行君主立憲呢?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清兵入關,明朝的內閣隨著明大廈的倒下而結束了。清朝建立了跪受筆錄的軍機處,皇權集中到了頂點,這也是清朝變法不可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中國歷史的三個關鍵時刻,全部被打斷,使中國錯失大好機會

3.清末的轉型

我們說清末有沒有可能轉型?其實也是有的,畢竟鴉片戰爭一打,太平天國一鬧,對清政府也是有提醒的,光緒皇帝就想搞變法。

有一個印象,認為是慈禧太后阻止了變法,然後關押了光緒,甚至光緒皇帝還被毒死了。這其實不是關鍵。慈禧並不是要阻止變法,而是要阻止光緒借變法奪她的權。

不讓光緒搞變法,但慈禧自己是搞了變法的,甚至力度不弱於光緒,但慈禧或者說清末的變法還是行不通。

中國歷史的三個關鍵時刻,全部被打斷,使中國錯失大好機會

原因何在?除了皇權集中,不願意放權,不願意真正君主立憲之外,還有一個外因,就是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失敗對清朝的打擊是兩方面的,一是心理方面,清朝的天國威嚴從此掃地,國人再也很難相信清朝。孫中山這些人就絕不會相信清朝會變好。

另一個也是經濟的重壓。日本敲了中國近三億白銀。八國聯軍又搞走數億兩,如此的經濟重壓,清政府就是想改革,他也得有錢才能辦事啊。

如果早一點搞,比如鴉片戰爭之後就開始,說不定就能保住皇上。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三次轉型,當然,歷史是不容假設的,只能作為一個借鑑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