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南京跑出創新加速度

“最江蘇”導讀

全球科研城市50強榜單中,南京位居第12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從體制機制上為科技創新鬆綁,成為南京解鎖創新潛力的關鍵一環。

南京跑出創新加速度

全球科研城市50強榜單中,南京位居第12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從體制機制上為科技創新鬆綁,成為南京解鎖創新潛力的關鍵一環。

72歲的吳健康教過書、留過洋、辦過企業,如今又投身於一項新的工作——辦新型研發機構。去年,吳健康成為中科南京數字健康產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致力於推動數字健康技術的成果轉化。

“我之前有過3次創業,深知科技成果轉化要‘只爭朝夕’。”吳健康說,他正在推動一項利用數字模型監測術後感染風險的技術落地,一旦成功,可將術後感染造成的死亡率下降60%。

不只是吳健康,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全興領銜建立南京大學生物基材料研究院;73歲的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將首次創業定在南京,設立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激起這些老專家創業熱情的,是南京持續優化的創新創業環境。

2017年以來,南京瞄準“建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構建一流的創新生態體系”目標,實施“兩落地一融合”、戰略科技引領、創新企業倍增等“十項工程”,全面提升南京的創新功能和創新首位度,用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年多來,南京創新創業環境明顯提升,在《自然》雜誌不久前發佈的全球科研城市50強榜單中,南京位居第12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國社力作 | 南京跑出創新加速度

南京長江大橋 李博攝/《瞭望》新聞週刊

以想不到的大力改革

破除創新障礙

讓南京大學教授趙良想不到的是,現在像他這樣的年輕學者能夠在保留教職的情況下,出來搞科技轉化,而且他和他的團隊還能在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中持大股,享受對應的經濟收益。“我們已經建成了全球領先的鎂基二氧化碳礦物資源化利用示範線,並在進行試運行,2019年計劃將取得的成果對外公佈,加快市場化步伐。”

趙良的境遇讓身處常州、同樣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陳強有點羨慕,“沒想到南京的步子邁得那麼大。”

2018年南京聚力實施“兩落地一融合”工程,力推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被作為突破口。與傳統孵化器不同的是,這些機構依託高校院所的高水平學術平臺和領先技術,結合具備一定產業化條件和市場化前景的科技成果,採取混合所有制形式組建,培育可持續孵化創新企業的“老母雞”。

“有高校支撐,我們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更有保障。科研人員持股超50%,讓我們能掌握科技轉化的話語權。”吳健康說。

從體制機制上為科技創新鬆綁,成為南京解鎖創新潛力的關鍵一環。為了進一步釋放科研人員積極性,南京還發起成立了高層次人才舉薦委員會,“不拘一格降人才”。

“原來人才的評定多是看職稱、論文這些,現在南京正在打破常規。”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製造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敏舟說,該所舉薦的一位海歸博士不擅長寫論文但擅長產業化,已取得近1個億的產值。通過舉薦,他成功獲得了南京對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支持,現在正推動項目落地。

2018年,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圖靈獎獲得者,國內外院士在內的1170名高層次人才積極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累計簽約新型研發機構208家,完成市級備案108家,孵化引進企業951家。經舉薦制產生的首批高層次人才共29名。

國社力作 | 南京跑出創新加速度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

以想不到的落地政策

撐起創新起跳點

讓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生侯郅玥想不到的是,南京針對人才安居的政策真能落到自己頭上。“我申請到一個月800塊的租房補貼,這對於剛工作不久的我來說真是雪中送炭。”

“摸著石頭過河”要勇氣也要保障。為了減輕創新創業負擔,南京先後推出人才、金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將創新創業者“扶上馬再送一程”。

“金融是科技轉化的關鍵要素。為強化金融扶持,我們的政策對標國內最優,不僅補企業,還補VC、PE(風投、私募)!”南京市金融辦一位負責人說。據南京出臺的《關於扶持股權投資機構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實施細則》,南京對開辦股權投資企業最高獎勵1500萬元,房補最高3000萬元。南京還組建註冊資本50億元的科創投資集團,為不同成長階段的科創企業提供針對性金融扶持。

“多虧南京提供的150萬元啟動資金和3年免費使用的場地,讓我們專注研發,積蓄動能。”南京安控易創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鵬說。該公司正在研發設備故障預警系統,可幫助傳統設備運維從“事後處置”向“事前預警”轉變,大幅減少運維成本。

落到實處的好政策,極大抬升了南京全市的創新起跳點。

2018年,江寧開發區未來網絡谷完成我國領先5G實驗樣機系統開發,同時孵化集聚了200多家高科技企業,其中易米雲通估值超過5億美元;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先後在多自由度肌電假手、抗腫瘤藥、放療導航機器人等領域取得科創成果,已集聚生物醫藥企業410餘家……

2018年,南京新增科創型企業2.4萬家,同比增長17%,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4萬人,同比增長60%,專利授權量和PCT專利分別增長43%和170%。全市經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超1850億元。

國社力作 | 南京跑出創新加速度

江寧開發區未來網絡谷

以想不到的發展速度

形成創新好氛圍

讓江蘇三維智能製造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林想不到的是,2018年才成立的研究院已取得4700萬元的營收,遠超預期。“南京的創新創業氛圍不比一線城市差,一些人才看中這邊的好環境,帶著團隊過來發展。”該院已將3D打印技術應用到口腔醫療領域,有望給更多患者帶來高性價比服務。

為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2018年南京各級政府做好創新“店小二”,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優質服務。南京先後召開全球服務貿易大會、中國人工智能峰會等一批高水平盛會,吸引國內外頂尖創新資源匯聚。

2018年,南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淨增1282家,增長70%,新申報高企數增幅、高企培育庫入庫企業數等均位列江蘇第一,實現了南京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大幅跨越和歷年來最好成績;全年GDP預計增長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沿海地區GDP萬億城市第二位。

發展的加速度成為吸引優質外腦的引力點,南京雙創氛圍日益濃厚。

2018年8月成立的霍普生命科學院諾貝爾獎·院士工作站由諾獎獲得者哈特穆特·米歇爾教授擔綱主持,致力於老年痴呆症干預產品的研發和相關核心技術的突破。劍橋大學建校800年來唯一以大學冠名的海外科創中心、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耶達公司在中國設立的首個技術轉移中心、倫敦國王學院牽頭的聯合醫學研究院、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牽頭的中瑞健康大數據研究院等“最強大腦”相繼落戶南京。在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中,南京著力打造集聚創新資源“強磁場”作為典型經驗得到通報表揚。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表示,南京最鮮明的氣質是創新,一以貫之的追求也是創新,南京自上而下都是“一把手”抓創新工作,致力於建設開放氛圍最佳、創新效率最高、樞紐功能最強、知識產權保護最嚴格、營商環境最優的“五最”城市。(《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朱程 蔡玉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