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抗战时期,洪洞和赵城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70余年前,在汾河两畔1600平方公里的槐乡大地上,燃起了救亡图存、抵御外敌的抗日烽火。

抗战时期,洪洞和赵城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洪洞县是南同蒲线军事要地,晋南重镇临汾的北门户。从军事上讲,洪、赵是抗日政权太岳区的前沿阵地,也是日军“扫荡”岳南、岳北河晋西北集结兵力的主要地区,所以洪、赵地区对日寇斗争异常激烈。


近日,记者来到洪洞县辛村乡马牧村的八路军总部驻马牧村旧址――许家大院。


“这里是赵城首富马牧村许荣学家的书院,整个院子是一个四合院的格局。抗战期间,损坏比较严重,全都成了破旧的砖瓦房。2012年,村里对整个书院进行了翻修,所以现在看着比较新。”在负责看管书院的村民许鹏飞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许家大院。


八路军总部会议室、司令部电台科、通讯室、作战室……宅院格局工整,屋舍整齐干净,褐色的门窗,搭配灰色砖瓦,让人感觉古朴又大方。走进房间,墙壁上悬挂着一个个展板,记录着洪洞县八年的抗战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总部进驻洪洞,领导抗日。


“八路军在洪、赵入驻共92天,其中在马牧就呆了52天。在抗战期间,这里就是八路军总部驻扎的地方,他们就是在这里开展作战行动的安排、部署。”一旁的洪洞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小平说道。


1938年2月24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了洪洞城。


3月3日,日寇的一部分精兵从临汾到达曲亭驻扎下,开始到处搜查,任意抢夺。当晚把全街市家户的桌、椅、床、柜等家具随处堆积起来,点火焚烧,从东门到西门的房舍火焰冲天,一直烧到第二天清晨,燃烧300多间房舍,昔日的繁华街市被烧成一片废墟。


惨不忍睹日军暴行

抗战时期,洪洞和赵城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日寇对洪洞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悲剧。


1938年4月23日清晨,占据赵城的日军和田所部出动一个营的兵力,分三路过河突袭李村,刺杀村民25人,在赵城地区制造了第一起暴行――李村路路沟惨案。


日本侵略军占据赵城县城后,群众自卫武装不断过河夜袭日军。该村青年曾配合自卫队深夜爬上城墙,将日军一门迫击炮抛在城下,抬回村中。驻守日军早有报复之心。当日军包围李村,会师曹家庄搜山时,在路路沟沟畔一窑洞中,发现数十名群众躲藏在内,日军发现,直接将他们杀害。全村25人惨遭杀害,致伤两人,其暴行惨不忍睹。


霍山南麓九箕山之东,油耳山村对面山上的一个亭子,里面刻着“油耳山惨案”的纪念碑,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一段泣血历史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1943年9月17日拂晓,日、伪军二三百人突然包围了村子,封锁所有出村路口,端着枪挨门挨户地搜查,将全村百姓赶到村外塔儿山坟地,架着机关枪,用皮鞭、枪托劈头盖脸地抽打群众,要让供出八路军藏粮地点和交出隐藏的伤兵员。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被围困的群众始终无一人吭声,日军便恶狠狠地用刺刀一连捅死8人。在明晃晃刺刀的威逼下,村民李小胜将敌人带到曹生村外,敌人发觉上了当,用刺刀刺死他,并将带去的李殿臣、李方子、李长胜等19人全部杀死。一个仅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就有28人惨遭杀害。由于日军的野蛮暴行,使油耳子山一时变成了“寡妇庄”。

军民一心战无不胜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洪洞县辛村乡白石村温家大院的一间房间的墙壁上,悬挂着抗战时期“流行曲”――《游击队之歌》。


抗战时期,这首曲子穿越了封锁线,嘹亮于敌占区。


洪洞、赵城一向以文化县著称,曾有“南赵北崞文化人多”之说。因此,当地人民更为看重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洪洞、赵城文化教育伴随着战争形势,逐渐发展起来。一些志士仁人不甘忍受外族的侵入,为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抗战歌曲、抗战戏剧……抗战宣传内容丰富多彩,主题旗帜鲜明,形式多种多样,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对唤醒和激发青少年抗战觉悟,鼓励人民同仇敌忾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巨大作用。


日寇为了奴役中华民族,极力实施奴化教育,成立新民小学,迫令教育日文,企图以此来腐蚀洪洞、赵城青年儿童的民族意识,达到其思想征服的目的。针对敌人这一阴谋,洪洞、赵城抗日政府建立了抗日的高校和小学,树立起抗日教育的旗帜,掌握乡村的文化阵地,团结广大的知识分子,教育了无数的革命后代。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学校战斗化、群众化,砖头、石板顶替桌椅,山沟、野外露天授课,白天集中,夜间分散,教员学生轮流放哨,一有敌情立即转移。尽量口头讲述,少作笔墨记录,在敌占区,设备地窖、暗室存放抗日书籍,时刻准备一套哄敌办法。由于抗日政府文化教育工作者积极斗争,敌人的奴化教育始终未能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