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386旅16团韩略伏击战

韩略伏击战,是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我八路军386旅16团在洪洞县韩略村(现属曲亭镇)打的一场极为漂亮的歼灭战,这次战斗共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180多名,其中有少将旅团长一名,大佐联队长六名,烧毁敌人汽车13辆,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这次战斗震惊中外,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充分肯定和表扬。这一场战斗使日本朝野震惊。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因为这场战斗在战争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韩略伏击战成为三十六计中“顺手牵羊”的典型战例。

八路军386旅16团韩略伏击战

战斗简介

1943年10月24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太岳第二军分区386旅第16团开赴延安,在洪洞县韩略村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一场战斗如同霹雳烈火,疾风骤雨,仅用了半个多小时,日军“战地观战团”180余人除3人外全部被歼,观战团成员包括“支那派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内有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有联队长6名,其中还有日本天皇的侄儿。

这一场战斗使日本朝野震惊。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因为这场战斗在战争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韩略伏击战成为三十六计中“顺手牵羊”的典型战例。

回忆战斗经过

洪洞韩略村村里还有一位老人王命秀,也亲历了那场战斗,老人88岁了,但头脑很清楚。回到屋里坐定,老人眯着眼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讲述在他眼里的那场战斗:

“那年我二十七八岁,是韩略的村长,那时候的村长都是两面的,一方面给日本人支差,一方面也为八路军服务,周围几个村,我是对敌斗争的中心村长,这在当时是秘密,政府知道。日本人在韩略村东面的高垣上修了一个碉堡,战斗前一天我得到一个消息,有日本人大部队要到山里去打中国兵,马上跑到卦底村,当时这里有一个情报站,经常有洪洞县武卫会的人,他们接到情报,当即联系了部队。当天部队及武卫会的人就来侦察地形,了解敌人的活动情况,看地形的时候我也跟着去了。

23日深夜,部队开过来了,在村西驻扎,我在村公所里让老百姓们烧好了开水,准备好担架。随后部队就布置到了预备伏击的那条沟两边,大部分安排在南边,只留了一小部分在沟北,当时八路军指挥部设在沟北的丰口垣上,太阳出来刚冒红,他们也看到了二十里外秦壁滚滚而起的尘土,通知部队做好准备。

八路军386旅16团韩略伏击战

八路军386旅16团韩略伏击战

八路军386旅16团韩略伏击战

日本人很快就来了,有十几辆汽车,在韩略村西的那条沟,从洪洞过来先下一个大坡,然后再上坡,两边都是几丈高的土崖,八路军就埋伏在土崖上面。我当时在村公所里,就听见一声巨响,八路军开始扔手榴弹了,在村里也能看到一股黑烟冲天而起,紧接着就听见八路军吹响了冲锋号,我从没有见过这阵势,不少老百姓也都听着看着,大气也不敢出。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我估计最多也就是半个多钟头,八路军迅速清理了战场,分几路往苏堡方向转移,然后上了霍山。不到一个钟头的时间,日本人的飞机就来了,但是没看见八路军,在邻村胡乱扔了几颗炸弹。紧跟着从洪洞、曲亭、临汾来的日本军队就到了,八路军仗打得利索,撤得也及时,要不就会被日本人反包围,那就危险了。

我当时怕八路军走了以后日本人找麻烦,安排一个副村长叫王福林在村外藏着,战斗一打响,就去向敌人报告,这也是指挥部的意思。王福林到了碉堡,说有中国兵,里面的日本人根本不敢出来(老人讲到这,很得意地笑了),还让王福林用望远镜看,里面看得一清二楚。

战斗打完,我到战场上去看,日本人已经把尸体运走了,当时不知道打死的都是什么人,日本人也不说,我看见那条沟里到处都是血迹,有些血糊糊的肉块还挂在墙上,有两个日本兵躲在路边的一个土窑里,八路军打不着他们,他们却能打着我们的战士,清理战场时,这两个人装死才捡了条命(与其它资料上有3人侥幸漏网有出入)。八路军在这里牺牲了有五六个人,埋的时候有一个人的脖子上挂着哨子,应该是个干部,听说是个连长。(从资料上来看,这位牺牲的干部可能是5连的指导员郑光南,他是抱着一捆手榴弹扑向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站在沟的南面,就是当年八路军战士们埋伏的地方,沟里被老百姓种满了杨树,杨树也长得郁郁葱葱,从这里看,这真是一条很不起眼的沟,起码不像一些资料中说得那么险峻,但是如果出其不意,这里实在是一个理想的伏击阵地。只要敌人进入沟底,那就只有挨打的份,王命秀老人说,八路军主要用的是手榴弹,当然在这里再没有比手榴弹更实用的了。

就在沟北,有一座烈士陵园,里面有一块碑,正面写着“韩略战斗遗址”,背后是战斗简况。在碑的北面是烈士的坟墓,郑光南等烈士就长眠在这块土地上。

八路军386旅16团韩略伏击战

八路军386旅16团韩略伏击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