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有邯郸、长子等十余城,为何选择晋阳为根基,抵抗举国征讨

赵氏有邯郸、长子等十余城,为何选择晋阳为根基,抵抗举国征讨

春秋晚期,晋国王室逐渐衰落,被智、韩、赵、魏四大显赫家族架空、成为傀儡。公元前475年,执掌国政的赵氏族长赵鞅因病逝世,按照各大家族轮流执政的原则,智氏族长智瑶登上了执政宝座,并且一坐就是22年,成为晋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


赵氏有邯郸、长子等十余城,为何选择晋阳为根基,抵抗举国征讨

赵氏拒绝献地,积极择城备战

在这一期间,智氏成为晋国四卿(智、韩、赵、魏)之首,是晋国乃至整个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卿大夫家族。为了削弱其他三大家族,从而实现独占晋国的目的,智伯打着重振晋国霸业的旗号,要求韩、赵、魏三家分别向晋国王室献出万户封邑来增强晋国国力。韩氏、魏氏畏惧智伯权势,先后献出了万户封邑。

但赵氏却拒绝了智伯索取土地城邑的要求,“智伯索取蔡、皋狼之地,赵襄子(赵无恤,时任赵氏族长,)弗与”。但赵襄子也敏锐地感到战争即将到来,准备择城备战。当时的赵氏家族有十余座城邑,“至襄子时期赵氏领有的城邑有皋狼、赵城、耿、原、屏、楼、温、长子、蔺、晋阳、邯郸、柏人、中牟和平阳”。


赵氏有邯郸、长子等十余城,为何选择晋阳为根基,抵抗举国征讨

拆宫殿制造箭矢,加强晋阳防务

究竟该选择哪里作为抵抗的最后根据地呢?有人建议选择“近,且城厚”的长子(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或者选择“仓库实”的邯郸,但赵襄子都一一否决,因为在他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不是坚固的城墙,也不是富裕的物质储备,而是百姓的团结和支持。按照这一思路,赵襄子最后选择了“民必和”的晋阳(今山西省会太原市附近)。

为了加强晋阳的防务,赵襄子派大臣“延陵将车骑”先行,然后亲自“行城郭,案府库,视仓廪”,了解城池的战备和粮食储备等情况,及时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缺乏守城必须的箭矢。为此,赵襄子积极调动部下的积极性,让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谋士张孟谈建议,当初修筑晋阳宫殿的时候,围墙是用一丈多高、异常坚韧的楛木做成,殿柱则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赵襄子依计而行,果然制成了大量箭矢,有效抵御了前来进攻的智、韩、魏三家联军,使其“三月不能拔”。


赵氏有邯郸、长子等十余城,为何选择晋阳为根基,抵抗举国征讨

张孟谈充当说客,说服韩魏倒戈

智伯眼见晋阳城高难破,干脆以水代兵,掘开临近的河道水淹晋阳。在这一危急时刻,赵襄子有效地抓住智伯与韩、魏两家的矛盾,派出谋士张孟谈,深夜潜入敌营,“游说韩、魏两家,晓之以唇亡齿寒之理,诱之三分智地之利,争取了韩、魏,拆散了对方的联盟”。韩、魏两家秘密派出部队,先“杀守堤之吏”,后“决水灌智伯军”,趁其“救水而乱”,安排“韩魏翼而击之”,赵襄子则“将卒犯其前”,一举歼灭了正在水中折腾的智伯军队。

智伯兵败后,迅速向南面的榆次撤退,赵襄子对其穷追不舍,带兵将其擒杀,“漆其头以为饮器”,使得实力庞大的智氏家族从此一蹶不振,其土地城邑也尽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此消彼长之下,晋国公室也随之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三家族长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晋国彻底灭亡,被韩、赵、魏所取代。

赵氏有邯郸、长子等十余城,为何选择晋阳为根基,抵抗举国征讨

赵氏有邯郸、长子等十余城,为何选择晋阳为根基,抵抗举国征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