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與孔子的教育言論有矛盾嗎?

苗山風物視角


先不論二者是否有矛盾,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從理想狀態思考,教育或許能做到,但是從現實來看,沒有其現實依據。這句話犯了一個最大錯誤就是割裂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內在聯繫,沒有從整體的角度看待師生在教育中的關係。

1.片面誇大教師引導作用,忽略學生主觀能動性。

教學、教學,有教必要有學。不可否認教師在教育中需要發揮主要引導作用,創造情景與條件激發學生的思考。但是,我們忽略了學生群體的複雜性,以及學生成長的根本條件。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談到,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人,或者說根本不會按照老師的引導去做,無法實習知識內化的人,如何能教好?有人會說是教師沒有方法,但是現實中就存在油鹽不進的學生,他們調皮搗蛋,毫無學習興趣。你能怎麼辦?所以,教師教很重要,但是並不起決定作用,學生自主的學更重要,把教和學割裂思考,對教師與學生都無益處。


2.片面誇大教師的作用,忽略學生的差異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表明不同的人在智力方面有其傾向性,不可能均衡發展。每個學生都有其擅長之處或者說天賦。過去我們不重視基因,認為教育能夠彌補很多東西。但是現在認知神經科學和腦科學、進化心理學都證明基因對於個體有重要影響。這個在藝術學習領域表現最明顯。例如,有些孩子在繪畫上天賦異稟,完全不需要老師怎麼教,就能夠順利完成;而一些孩子無論怎麼教就是畫不好。這不是說這個孩子笨,而是他並不擅長這個領域,缺乏空間感、審美感等。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同的學生在某些方面是有差異的,甚至於教師無法彌補這個差異。可能無論教師怎麼教,他依然學不會。這不能怪教師,也不能怪學生,怪就怪他的"基因"。


3.片面誇大教師的影響,忽略其他因素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髮展除了教師的引導之外,家庭、社會都有重要責任。孩子發展是一個三維立體化的,我們不能說教師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尤其教師本身時間精力有限,一些問題必然需要家庭或社會解決,教師可控力是有限的。除非他一輩子教一個學生。例如性格問題、道德問題,很大程度與家庭教育有關。順便說一句,如今多數家庭將學校教育視為理所應當,乃至於將所有教育責任推卸給教師,而缺乏對自己家庭的反思。毋庸置疑,人生髮展中教師對人很重要,但是其他角色尤其是父母也很重要。


綜上所述,教師不是萬能的,不存在"教不好"的學生。因為學生個體有差異,學生自主性的關鍵、學生髮展受各類因素影響。

現在我們再來看孔子的話。孔子說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我個人理解這並不代表他的教育觀,這只不過是孔子在"聽其言觀其行"之後,比較憤怒罵了宰予。而且我倒認為孔子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怎麼能因為睡覺就認為他不可雕呢?

孔子教育的核心觀點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如果非要扯到教育,那應該是他看到了人的差異性與個性。朽木不能雕,也就是有些人並不適合統一的方法去規定他。


至於二者的比較,我認為沒有價值,因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本身就是片面的。孔子所說也與教育本身相去甚遠。

最後對於專家或名人的觀點我們也需謹慎接受,不能奉為金科玉律,而要批判性思考與選擇。因為很多時候他說這句話的未必就是他的思想核心,沒有誰能保證他的每一句話都是深思熟慮,切不可望文生義、以偏概全。


教育學人李政林


這要辯證地來分析這個問題。

我們來看現實中一個班的老師教出的學生了有的考得很好,有的考得非常的不好,那麼單純在個學校裡對學習來說你怎樣評判這老師教的不好,學生學得不好呢?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學生換了不同的老師,她的成績立即就會提升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說這個老師不會教,你怎樣確定是這個學生之前沒好好學習,之後又好好學習了呢。現實中也確實有的學生換了好了的講課風格就會學習很好,這個一方面是老師講課的水平在裡面,一方面還有就是學生的興趣。

單從學習上來講,這個是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的?我們的應試教育,導致我們是依靠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判老師教的好壞。我們評判老師也是唯有學生學習,沒有其他,2000年的孔子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的。

我們現在一說到學習就想到學校裡面,走入工作崗位師傅帶徒弟是不是也是一種學習呢?這個才是我們生活使用的技能。那麼在工作上帶我們的師傅呢。好多工作的人曾經也做過別人的徒弟,曾經也當過別人的師傅。但是我們回想一下是不是也會有上學時候的場景一樣,只是工作上我們評判的標準不是學習,而是學會。


陪著孩子一起學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因為雖然是作為問題提出的,但包含了題主明確的觀點,那就是不贊成此話有理,特別是引用了孔子的原話,顯得更有說服力。“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如果和孔子的教育言論比起來,顯得太絕對化了。

現在網絡上許多人吐槽這句話,估計大部分都是教師,說明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這句話都是受到質疑的。也有一些人替這句話辯解,試圖說明這句話的合理性,但這些辯解包括原話在說服力上都顯得那麼蒼白。單純從孔子說這句話的背景來看,就可以證明這句話的不合情理。



《論語》上說,子我(名字叫宰予,字子我)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意思就是說,子我大白天睡覺(現在學生很普遍了),孔子對他失望已極,感嘆說,子我提不起來,不可救藥了。那麼這句話是孔子單純從學習成績方面來說的嗎?絕對不是,子我能言善辯,是非常聰明的人,但孔子一定是既不滿意他的不好好學習,又不滿意他的品質,也就是說,孔子認為他就是一個“教不好的學生”。

結果怎麼樣呢?子我後來在齊國做了執政,但是既專橫跋扈,又挑撥離間,最後被新興的田氏家族所滅。孔子對他的行為一生都引以為恥。

孔子可以稱得上教師的祖師,被歷朝歷代尊為聖人。他的許多教育思想歷經幾千年不衰,甚至為現代教育思想所認同。他都有“教不好的學生”,何況是凡夫俗子呢?


初中語文王老師2


作為一位長年奮鬥在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我認為這個觀點已異化成一頂巨大而無形的山緊緊地壓在我們千萬執筆教師的頭頂上,成為所有人指責我們教師的理論依據。其實,這個觀點也嚴重違背了我們教師的“祖師爺”——孔子的教育理念。


請看《論語-公治長第五》: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意思即:學子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他是“腐朽的木頭不值得雕鑿成精美的器物,糞土做的牆壁不值得粉刷!對宰予這個學生再批評教育有什麼用呢?”。在三千學生中,僅僅因為上課睡覺便徹底放棄了教育,這就是孔子。他明確地告訴我們,品行不端之人,批評教育也是白搭。而對那些可塑之材,他因材施教,成就了“七十二賢人”的美名。注意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成功啊!
再看現代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這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已被社會異化成“只要是學生,都能被教育成棟樑之才。如果沒有,那就是老師教學水平菜到極處”。這與孔老先生的思想不是南轅北轍嗎!當然,陳老先生說這句話當時是站在動態這個角度說的,即學生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即為“教好了”,不是一定成才。今天沒學好,明天再來學。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今天教不會,明天可再教。這樣看,也未尚不可。

但當今人們卻把此話異化成指責老師的理論,學生用,校長用,教育專家用,家長用,社會上所有人都可用了,讓一線老師如泰山壓頂,透不過氣來。把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一咕腦兒推給了捏粉筆的老師,你說公平嗎?以上觀點是一家之言,不當之處望各位指點!“鄉村高級教師”。


鄉村高級教師


寫在前面的話:不要再糾結“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了!誰說的都不錯,但是拿陳鶴琴跟孔聖人相比較,他不夠格,你和我更不夠格。我還是比較偏向於“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wu)也”的正確論斷。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觀點,很多網友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但是,只有一線教師才能深刻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內涵。

這句話為什麼能夠引起大家的熱議?因為這句話在教育教學中沒有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同。包括我,我至今也一直對這句話有過耿耿於懷的想法。今天我跟大家說說我的看法。

一,想要弄明白“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是不是普遍的真理,就要好好的去了解說這句話的陳鶴琴先生的生平經歷。

陳先生一生都是很優秀的,他的家庭環境也很不錯。最重要的是,他更多的時候是作為教授和專家等角色存在。教授和專家善於搞理論研究,“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學生”就是他所有理論中的重要的一條。如果按照他說的話,這是屬於純理論上的說法。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卻完全是在殘酷教育生涯中掙扎,自然對這種“高大上”的教育理論產生牴觸的心理。陳先生在他的長子出生時,將其作為實驗與研究兒童心理的對象,對其從出生起的身心發展進行連續跟蹤觀察和記錄,並作系統研究。

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幾個能做得到?只能說,他過他的天堂路,說他的專家才能說的話,我們走我們的地獄之路,忍受現實教育的殘酷。

二,從最純的教教育目的去思考問題。

陳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幼教之父”,自然是專家級別的人物。專家的想法純理論的說法,很多時候坐在辦公室裡想出來的理論都不能經受住現實的考驗。

如果從最單純的教育目的去思考的話,他說的話沒錯。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教得好,可是他沒有說“任何一個學生都能考試得好”。但是,對於老師就不一樣了。老師的教也有兩種“教育和教學”,現在的應試教育,我們主要是搞教學,教育方面還有所欠缺。

不過,這不是我們造成的,是整個社會的事情。因此,這裡我們又跟陳先生產生了思想隔閡,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對陳先生沒好感也很正常。

三,結合現實教育現狀,乃至國家教育的最終目的的角度去考慮。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教育現狀不容樂觀。至少,在大多數鄉村學校的狀況是如此。現在我們國家的城市化已經有點水平,城市的教育也比鄉村好很多。

鄉村的教育雖然得到一定重視,但是遠遠不夠。想要弄清楚“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有沒有毛病,就需要結合目前教育現狀乃至國家的教育目的的高層次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就目前來說,這句話很不受一線老師歡迎,因為教育體制也限制了這句話的最大的影響力的發揮。如果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那就不是一句教育名言而已,早已經會寫進各種教育規章中,現實中完全不可能,這也就說明這句話也只能是一些專家們拿來當做“裝點門面的理論”罷了。

希望廣大一線教師們也不要太糾結於這句只能“掛在牆壁上供人膜拜的理論”,老老實實的像老黃牛一樣拉著犁往前走,遇到“教育難題”要懂得避開,不要到最後累了牛不算,還把自己吃飯的工具“犁”給搞壞了,得不償失!

注:馬雲說:“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花錢!”,王健林說:“先定一個小目標,賺他一個億!”……還有劉強東說:“我不知道奶茶妹妹很漂亮,我是臉盲。”,其實,他們說的都沒錯,我們說的話就錯了,境界不一樣啊!


孖無悔觀教育


先說說因材施教。孔子曾設私學,收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針對不同的學生,孔子採取的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

有一個例子,取自《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從例中看出,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相反,如果孔子用公式化的答案統一回答的話,倒是誤人子弟了。



而我們現在的授課方式,也註定了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學校都是統一課本、統一教學目標,幾十個學生一起聽一個老師講課,雖然講課內容完全一樣,到最後成績卻差別巨大,這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老師的教學方法適合一部分學生、而對另一部分學生不太適合也是一個客觀事實。

而“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的正確性在現實中一直也都在被印證著。像各種補習班的存在,省重點學校老師被重金邀請去校外授課等等。很多孩子成績優秀固然離不開在校老師的精心指導,但是也有很多孩子是靠課外聽更優秀的外校老師的課外補習,才提高了成績、拉高了分數,這也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家長捨得花很多錢讓孩子去聽名師講課的最客觀的原因。

我自己也是一個例子。上高中時,我們的數學老師,他自己數學灰常灰常厲害!被稱為數學組“大拿”,有些難題其他老師解不出來都去找他,但是,我們班的數學成績卻不是很理想。後來我去一個教數奧的老師那裡聽了幾次課,那感覺真是從來不曾有過的,幾堂課後茅塞頓開,高考數學成績一出來,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同樣,即使平時學習成績不是很好,遇到了好老師,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可能會出好成績,可是如果換做“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學生的話,即使遇到再好的老師,恐怕換做孔子教一樣也是無能為力。畢竟大教育家的孔子,收了三千弟子,也僅僅教出來七十二個“達者”而已。

綜上所述,個人感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從現實來說,和孔子的教育言論不但完全不矛盾,甚至可以說是包含在孔子教育思想之內的。


愛上古風


是不是可以借用一下:

沒有辦不好的案子,只有不會辦案的警察;

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會治病的醫生;

沒有做不好的公務,只有不會做的公務員;

沒有贏不了的官司,只有不會打的律師;

沒有斷不了的案子,只有不會斷案的法官…………這些理論對嗎?答案明擺的的,不用回答,沒人問為什麼。這個社會奇吧不少



杜鵑花149128626


個人不認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

學生教不好,不能將全責推給老師。老師也是普通人,老師也不是神仙。因此,我很看不慣某些家長動不動就去學校找老師的麻煩。孩子沒學好,父母應該捫心自問,自己對孩子的家教如何,是否一味地縱容孩子的過失,使其越來越不服從管教。

相反,不會教的老師也有可能出來優秀的學生。因此,古話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於那些一味地將責任推給老師的人是應該好好想想了。


WeMoney


孔子是大教育家,是聖人,弟子3000,可是孔子真正教育成才的也不過72人,有的學生連孔子這樣的大教育家也無可奈何,何況我們這些老師?

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太絕對了,把一切的責任都歸咎於老師,是不對的,是違背客觀事實的。老師不是萬能的,老師可以盡全力去教學生,但是真遇到“朽木不可雕”之類的人,也束手無策。何況現代的教育,不準老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老師除了對學生教育外,沒有任何強有力的方法,想把每一個孩子都教好是不可能的。


_WJ569


“教的好”不能定義為每個學生都被培養成優秀人才,因為個體不一樣。但,正確的教育一定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陳鶴琴老先生的話是正確的。一方面,教師的專業水準的差異會影響到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學習水平。另一方面,社會不能因某些學生出現問題而否定教師工作,就像農民辛勤耕耘並不能使每一粒種子都結出碩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