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要想掌握核心技術,必須從這件事做起|“聆聽大家”王小謨院士專訪

點擊藍字“中國電科”,關注CETC品牌微刊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小推說: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對此,著名雷達工程專家王小謨院士說:"要想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必須從基礎做起。"

今天,讓我們一起聆聽大家的聲音,學習他對創新,自信,堅持,產業發展,人才的培養所思所悟······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王 小 謨

王小謨,1938年生,上海金山人。著名雷達工程專家,中國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年榮獲“全國百名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我對雷達、預警機事業的理解,

從一開始的感興趣到熱愛,到最後懷有責任感”

Q您曾經說自己這一輩子只幹了一件事。那麼您為何選擇雷達、預警機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

王小謨:我在小時候就喜歡兩件事,第一是京劇,第二就是無線電。高中畢業的時候,為了選志願,學校讓我們去各個大學參觀。當時就看到了雷達的展覽,內心很震撼,覺得做這個也挺好。後來畢業就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去唱京劇,還有一個就是上大學繼續深造。當時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說可以保送,他們也有無線電專業,所以就去了北工。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高中畢業演出《三不願意》時王小謨扮演大小姐劇照

當時無線電的運用主要是收音機,但是在軍事上主要是雷達。雷達在上世紀40年代初發展得非常快,在大學裡學習無線電其實主要就是學習雷達,這樣我就跟雷達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畢業,我到國防部第10研究院南京第14所從事雷達的研製工作。當時正好趕上了雷達發展的高潮,發展非常迅速,大家都以幹這個為榮,因此我的內心也非常高興。另外在工作過程中,我也逐漸認識到雷達、預警機事業的重大意義,那就是要為國家站崗放哨。就這樣,我對雷達、對預警機事業的理解,從一開始的感興趣到熱愛,到最後懷有責任感。

Q您一開始就對無線電有興趣,後來大學裡學的也是雷達,最後能夠學以致用,而且一輩子沒變。那麼您如何看待個人的興趣和國家的需要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王小謨:興趣是要培養出來的。我為什麼喜歡京劇呢?因為我小時候住的是大雜院,好幾個鄰居沒事兒就唱戲,所以我們小孩兒就跟著喜歡了。後來想聽戲,但沒錢進戲院,也沒有收音機,就想自己裝一個,慢慢到高中已經能自己裝收音機了,就這樣我對無線電的興趣又給培養起來了。其實我們畢業的時候想當的職業很多,又想當空軍、又想當海軍,想象很豐富,沒有說非要幹哪一行不可。

你幹了這一行,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你就會有興趣了。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我認為我們中國人並不落後,別人能想到的方案,

我們中國人也能想到,甚至能比他們提前想到”

Q在今天看來,383三座標雷達的成功研製仍是一個不小的奇蹟。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當時研製383雷達的情況。

王小謨:383雷達是一個三座標的雷達。過去的雷達都是兩座標的,只能看到距離和方位,不像三座標雷達一樣還能看到高度。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我們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開始研製三座標雷達。後來中蘇交惡,到我1961參加工作的時候,蘇聯專家已經撤走了,只留下一厚摞的資料。當時我唯一能看的東西就是他們留下來的這些資料,但是這些資料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要把它變成現實還是非常難的。因為我正好是學雷達的,所以參加工作後兩三年單位就讓我負責新型雷達的研究,當時叫作583雷達。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1961年參軍

那時候一方面自己年紀也不大,二十幾歲;另一方面全國有很多單位給我們做配套工作,我的心情可以說是既自豪,又深感責任重大。與此同時,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時候我們國家的無線電水平並不是十分的落後,不比日本差。所以當時我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達。

抱著這樣的決心,我們一群年輕人天天在想怎麼弄,確實想出很多點子來。比如說,我們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脈內掃頻方案,比英國人還要早,我們提出一年以後他們才發表跟我們一樣的方案。到1970年他們研製出來了,我們也做出來了一個樣機。後來因為“文化大革命”583雷達就不再做下去了,而英國人做的雷達卻在世界上賣了很多。這件事對我們的刺激非常的大,我認為我們中國人並不落後,別人能想到的方案,我們中國人也能想到,甚至能比他們提前想到。

到七十年代以後,國家建設“三線”,我們一部分人就搬到貴州成立了38所。當時國家還是需要三座標雷達,於是就上馬了383雷達項目。

38所在貴州孤立的一個山溝裡面,只有我們這個單位。那時條件很艱苦,交通也很不方便,進一趟城買個東西要走一個多小時。但是在這樣環境下干擾也比較少,沒什麼其他娛樂,也不能去打牌,所以我們就夜以繼日地研製。

就這樣我們在山溝溝裡面又幹了十年,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最後終於將383雷達研製出來。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得意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不得意的時候也不要太灰心

Q當年您被“打入”機房管計算機,從而有機會熟悉計算機;後來不讓您繼續搞583工程,結果接手的383工程,反而又成了國家重點工程。那麼您如何看待科研生涯中的困難挫折,我們該如何去面對人生的跌宕起伏?

王小謨:我人生其實遇到過很多困難,一種是人生中的坎坷,一種是科研上的困難。比如說人為的困難。我25歲成為583項目的副總工程師,結果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剛出的設計成果也用不上了,我還被趕到機房管計算機。那時候,我一方面很遺憾研究這麼久的東西用不上了,一方面告訴自己要靜下心來,開始自學計算機。後來,我在機房裡學的計算機知識在383雷達身上派上了大用。

還有一種困難就是科研上的困難,攻關攻不下來。我科研生涯中最大的挫折就是研製383雷達的時候。1979年,我們在武漢對383雷達樣機進行試飛。然而在試飛的時候,雷達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好得不得了,一壞又不行,很不穩定。當時我是總設計師,我指揮人員把每個部分都檢查了,但查了又查仍然沒發現有什麼毛病。這麼持續了三個月,真是一點辦法沒有,那時候說真的是死的心都有了。

雖然嘴上說死了算了,但是還是得做。雷達是一個雷達方程算出來的設備,每個東西都沒有問題,總體怎麼會有問題呢?當時我們就是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癥結。後來在偶然之中,看顯示器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原來當時我們檢測12路接收器的時候,是一路一路檢測的,獨立工作都沒有問題。但當12路在一起工作時,接收器彼此之間有輕微干擾,影響了接收器的靈敏度,而這個干擾是隨著雷達頻率的變化而時有時無的。最後把這個問題找到以後,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調試383終端

出現這個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的疏忽,電磁兼容沒有做好,當時也沒有手段檢查它,所以只能是在偶然間發現的。但是偶然是在必然之中的,為什麼呢?因為你花時間去檢測,檢測來檢測去,總有一天會看到這個問題。所以,對於科研中的挫折,只要你在原理上是對的,最後的結果也應該是正確的,不行的話肯定是你在什麼環節上有問題。因此失敗的時候不要太著急,只要你有信心,認為這個原理沒有錯,那麼所有問題都可以找到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有起有伏,總要有高興和不高興的時候。科研同樣如此,沒有一次成功的事,所謂的一次成功就是大的方向沒錯。我搞383,大部分時間都在失敗,這次試不行、那次試不行,但是總的方向對了,最後獲得了成功。所以我老說這樣一句話,你得意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你不得意的時候也不要太灰心。要記住很多困難都是暫時的,低潮也不會永遠都是低潮,也會有高潮的時候。而且越是低潮越是要能幹多少幹多少,不能閒著,保持人的韌性和彈性,否則機遇再次降臨的時候什麼都幹不了。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擁有預警機,是我們國家空軍多年以來的夢想”

Q中國為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預警機?中國預警機研發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王小謨:可以說,預警機是國土防空中增強低空、超低空預警探測和空中指揮引導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沒有預警機,戰鬥機看不了多遠,也只能單打獨鬥。擁有預警機,是我們國家空軍多年以來的夢想。

預警機項目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上馬的。為什麼九十年代開始實施呢?因為通過當時的局部戰爭可以看出來,沒有預警機空軍就沒法打仗了,所以必須要有預警機。那麼怎麼做呢?當時有巨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認為得趕快買,不買空軍的戰鬥力大受影響。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應該自己幹。那麼到底是買國外的還是自主研發?兩種觀點爭論得很厲害。

我當時想的是我們自己能做,為什麼要買呢?因為我是搞雷達出身的,從70年代開始我們就跟蹤預警機上雷達技術的發展。預警機最大的技術難點就是飛機飛到天上以後雷達是往下看的,往下看又有房子、又有地,怎麼能夠和飛機區分出來,怎麼能夠在這一大片的目標裡面把飛機找出來?這是研製預警機最難的一個事情。

但這個最難的問題實際上當時我們已經突破了,我們用PD雷達,所以我們就覺得必須要自己幹。而且國家非常重視預警機的研製,也準備投入大量資金,作為工業部門來講我們希望國家不要把這個錢花到國外,應該花到國內來,所以就一直堅持自主研發。

最後在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國家決定兩條腿走路。裝備預警機是一個急需的事情,部隊就先買幾架。同時也支持自己研發,讓我們跟以色列合作研究自己的預警機。但到了1999年的時候,以色列受到美國的壓力,終止了和我們的合同。就這樣,國家決定我們走自主研發的道路,研發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我們把‘我們一定要爭口氣’這個口號放得很大,掛在試驗場,每天都能看到”

Q“自力更生、創新圖強、協同作戰、頑強拼搏”,這是無數科研人員在研製中國預警機時形成的預警機精神。那麼,您是如何理解預警機精神的?

王小謨:這個預警機精神,第一句話就是“自力更生”。一開始,我們跟以色列合作研究預警機,在跟他們合作的過程中,我是中方的總設計師。當時我們的設想是先合作研究,研究完了以後我們自己生產。但是在合作過程中,以色列不給我們核心技術,我就想這樣下去也不行,因此我就做了一個叫“同步研製”的決策。按照這種方式,我們大概比他晚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當然到最後,以色列迫於美國的壓力終止了和我們的合同。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我們一定要爭口氣,研製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說實話那時候很受感染,我們把“我們一定要爭口氣”這個口號放得很大,掛在試驗場,每天都能看到。

最後,經過全體科研人員幾年的不懈努力,很不容易才研製成功。所以說預警機精神的頭兩句是“自力更生、創新圖強”。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第二就是“協同作戰、頑強拼搏”。研製預警機,需要對飛機進行改裝。飛機的改裝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一個點一個點地去測外形,測完以後要做風洞試驗,涉及一系列航空安全的問題,因此就需要航空和電子兩大部門團結協作。另外還要把全國都動員起來,各個科研單位都參與這樣一個工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這也是為什麼其他國家用了十幾年,而我們只用五年就能把預警機研製出來的原因。

當然,預警機研製的背後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們院一位烈士母親說的話。空警-200在最後一次試飛的時候飛機失事,所有人都犧牲了。其中有一名同志是我們院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家在農村。開追悼會的時候,很多人去慰問他的媽媽,問她有什麼要求沒有?然後他媽媽就說沒有什麼要求,我這個兒子是為國家獻身的,不是什麼壞人,我們聽了非常感動。

Q空警-2000是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2009年國慶60週年閱兵,當時您在天安門城樓的觀禮臺上,看到自己研發的預警機飛過天安門廣場,激動地流下了眼淚。當時您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王小謨:雖然之前就知道空警-2000和空警-200會飛過天安門廣場,但是真的到它們出現在眼前的那一刻,自己的感覺就又不一樣了。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終於研製出來,研製出來以後還飛過天安門廣場,等於受到了國家非常高的認可,所以當時自己非常激動。

“要創新,首先你要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

Q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年在研製383雷達時,您提出了世界首創的脈內掃頻方案。在研發空警-2000時,您又創新性地把相控陣雷達搬上了預警機。那麼您幾十年來實現創新的秘訣是什麼?

王小謨:要創新,首先你要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別人能想出來的東西你也一定能夠想出來。在預警機研製的過程中,我就堅信我們中國人一定能行,我們不比別人差,我們一定能獨立自主地把預警機搞出來。

同時,要創新還要多留心身邊的事物,特別是對新東西要感興趣,這樣你做出的事情就不會跟不上潮流。我一直說我是一個工程師,所謂創新在我們這裡叫集成的創新,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原始開始的。作為一個工程師來講應該到處去學習,只要看到新的、有前途的東西你要想辦法去用,也就是說我們要對事情有敏感性。這個創新就是你能夠把很多別人創造的成果很快地運用到你自己產品身上,我覺得工程師大部分創新是這樣的

就像我們搞383,所謂十幾個第一、取得了很多創新性成果,但這些創新性成果可能很多都不是我們本行業的事情。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第一個在雷達裡面使用了空調。過去雷達是在一個箱子裡面,到了夏天的時候裡面40多度,戰士就穿著一個短褲進去。我搞雷達到車廂裡面去看,一進去手上的毛孔就張開了,汗流浹背,就跟蒸桑拿似的。那麼雷達戰士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作的,你為什麼不能給他創造好一點的條件?因此我就第一個把空調裝到了雷達上。這個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這打破了傳統的習慣,當時爭論很大。

Q您認為中國科技在自主創新、引領國際前沿科技發展方面,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王小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實力正在實現整體躍升。但是也存在一定問題,目前我認為主要的問題是對基礎研究不夠重視,最基本的東西沒有人做。比如說我們做集成電路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核心的東西是買的,自己不去做。因此,基礎的創新是目前比較難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只看到最後、集成方面的成果,但是深層次的、基礎性的研究就比較難,也出不了名,人們往往不願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現在講要掌握核心技術,但掌握核心技術首先是要從基礎做起。應該說,我國電子工業在集成電路和軟件上面都存在比較大的短板,依賴外國很多。像集成電路,我們花上千億去買一條集成電路的生產線回來,但等買回來之後人家的生產線又升級了一代,這樣的話週而復始我們一直要買別人的。軟件仍然是這樣,自己的操作系統做出來以後核心的東西還是人家的。

現在我們的手機做得也挺棒的了,華為、中興、小米都搞得不錯,但核心的東西不是我們的。雖說有的公司研製了自己的手機芯片,但其實是兩頭在外面:基礎框架是國外的,尾部也都是國外買的,只是它的中間在國內。這樣國內公司很容易受制於人,非常被動。所以現在我到處在呼籲這個事情,要想把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必須要從基礎做起、從IP核做起。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科學研究主要是靠人,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就是人才”

Q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您非常注重年輕人才的培養,在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還拿出5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中的450萬元,成立雷達創新獎勵基金,獎勵在雷達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年輕人。您認為全社會該如何為科技人才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王小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強調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從中央到地方,都對人才培養、評價、激勵等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人才發展的環境可以說是越來越好。

我認為,人才培養要從基礎做起。現在,科研人員的生活水平、薪酬待遇比以前好很多,但是還存在一個工作環境、科研環境的問題。科研環境應該有利於激發人的創造性,這非常重要。同時,目前我們的科研體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就是項目制,很多科研人員到處去找錢。現在不是缺錢,你只要想出一個點子,很快能夠見到成效,馬上很多地方爭著給經費。但是你要踏踏實實地搞一個基礎的東西非常難,誰也不願意投這個事,因為可能最後看不到什麼成果。

科學研究主要是靠人,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就是人才因此還要注重科研人才的隊伍建設,通過一些工程和項目把人才隊伍培養出來。像預警機,剛開始大家對這個領域也很陌生,不知該如何著手。但經過預警機的項目,現在已經知道怎麼幹了,再搞一個新的項目也沒什麼難的。這樣就建立起了一個產業,培養了科研人才隊伍。

在培養人才方面,學校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環節。我上學的時候沒有這麼多輔導班,但是業餘活動非常的多,每一項業餘活動都能夠培養人特定的思維。我發現我們大學同學當中,後來有創造力、成就一番事業的,不一定是學習最好的,但都是興趣比較廣泛、比較愛玩兒的。你像我大學喜歡京劇,當了京劇團的團長。要組織一臺戲,要考慮樂隊、燈光、佈景、服裝、演員,等等,這不比組織一個會容易,那麼這個就鍛鍊你的組織能力了。因此我認為學校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黨員領導幹部管什麼事就得在這一行用心去鑽研”

Q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並特別強調“要增強學習本領,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您是善於學習的典範,曾在短時間內學會了英語和計算機。那麼您認為黨員領導幹部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學習本領?

王小謨:學習是多方面的。黨員領導幹部管什麼事就得在這一行用心去鑽研,研究怎麼能夠把它做大、做好。除了學習專業,還要多學、多看,要不斷地去琢磨你這一行其中的知識、道理。

學習不僅侷限於書本、不僅侷限於課堂。我每次出國,喜歡在會議室外跟人閒聊,自由活動的時候也喜歡自己到街上去跑。這樣的話你能夠接觸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瞭解這個國家是怎麼運作的,很多東西我們就可以學習過來。比如說他們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的人才,為什麼說科研環境比較好?所以我覺得學習是很廣泛的,領導幹部是掌舵的,要全面瞭解各方面的情況。但要增強學習本領,關鍵是要提高我們各級領導的責任心。你幹這一行、愛這一行,你必然要去學習這一行主要的東西。

同時,人很重要的一個就是要有自學的能力。我認為大學最重要的價值是培養了我學習的能力,知道到哪兒去找書去,知道怎麼找到問題的關鍵。有了自學能力,你才能夠保持不斷地進步。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我們要警惕‘四風’問題新的表現形式,

黨員領導幹部不擔當、不作為也是一種腐敗”

Q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持之以恆、毫不動搖,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鬥爭精神,堅定不移抓下去。對推進新形勢下的全面從嚴治黨,您有什麼建議?

王小謨:我覺得從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反腐獲得非常大的勝利,機關的作風有了很大的改變,作為我們老百姓來講就是拍手稱快。

我覺得,作風建設到了現在這個形勢,我們要警惕“四風”問題新的表現形式,黨員領導幹部不擔當、不作為也是一種腐敗。現在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事情容易查了,數量和以往相比大大減少。我覺得目前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治理一部分黨員領導幹部不作為的現象。有些領導幹部,上面說一個事情我就喊喊口號、搶著表態,甚至再加碼一點,但本職工作做好沒有他們覺得無所謂,只要自己沒有責任就行了。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腐敗。我記得我們小時候是“三反”,“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現在官僚主義恐怕也要下大力氣整治。作為黨員領導幹部,你不是不貪汙、不受賄就行了,你還得出點點子、還得要承擔責任。國家把你放到這個位置上,你幹嗎呢?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不是敲鑼打鼓、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十九大為我們描繪了雄偉的藍圖,但是要實現它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比如說,我們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各行各業、各個地方大的目標已經確定,但是具體怎麼做?每一個單位、每一個人該怎麼做?要把你這個部門做好一點,就必須要付出非常艱苦的努力,就需要充分激發每一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就要在科技上、體制上等等各個方面要有相應的創新。面對如此繁重的任務,一部分領導幹部卻不願意擔責任,對於中央的方針政策,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理解去創造性地執行,而是就這麼機械地執行,這是有問題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要浮躁。現在一些部門和單位取得一點成績都希望講,對自己的缺點、問題避而不談,這就有問題。對於每一個單位來講,都應該看到自己有哪些不足,和中央的要求相比還有哪些差距,在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奮鬥目標方面每年取得多少進展?對於這方面的問題,黨員領導幹部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現在全黨在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上,下了更大功夫,我覺得非常及時,也很有必要。

Q請您為廣大黨員領導幹部題寫一段寄語。

王小謨:成功在於再堅持一下。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成功在於再堅持一下”

“中國人不比別人差。”

“外國人能做出來的,中國人一樣能做,而且能做得更早、更好。”

他20世紀60年代就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脈內掃頻方案;在他的帶領下,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成功研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發現距離超過美國TPS43的383雷達;邁入21世紀,他領銜研製的空警-2000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王小謨院士用自己的成績證明了自己的信念。

那麼,王小謨院士創新的秘訣是什麼?

他說,要創新,首先要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別人能想到的自己也能想到。人不自信,誰人信之?順境之中的自信人皆有之,但逆境之中的自信則難能可貴。在訪談中,他提到在383雷達測試時,接連失敗,“死的心都有了”。然而正如他說的那樣,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起有伏,總會有高興和不高興的時候。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他從未懷疑,他依然相信。經歷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有一天,柳暗花明,問題解決後的產品“一下子好得不得了”。

訪談前,不經意間注意到他桌子上的最新款智能手機。王小謨院士解釋道,這是他自己的手機,平時也會用手機來網購、拍照、發朋友圈,“現在不用智能手機,出門怎麼買菜?”這就是他所講的創新的另外一個秘訣: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他強調自己是一名工程師,他說工程師的創新是集成的創新,他認為應該到處去學習,只要看到新的、有前途的東西就要想辦法去用。

當然,創新同樣需要打破陳規的勇氣。他曾舉例說為了把飛機上的白熾燈泡換成LED燈,歷經了無數次溝通協商,一波三折,最後靠修改國家標準才得以實現。給雷達安裝空調,不僅能改善戰士的工作環境,而且客觀而言對雷達系統本身也沒什麼影響,但卻因為打破了常規,當時面臨了很大的爭論……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智慧,需要勇氣,需要付出。

付出,源於熱愛。王小謨院士年屆八旬,依然為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出謀劃策。他說,國家把你放到一個位置上,需要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貫徹中央的精神。

責任和擔當,與你身處何位無關,與你是何人無關。當國家努力給我們提供更好的環境、更好的生活的時候,我們也應當靠著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的未來、國家的未來而奮鬥。我們的血液紮根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生命起源於這個古老的民族,我們吹著這裡的風,沐浴著這裡的陽光,聽著這裡的傳說,也延續著這裡的文明。

高樓大廈不可能憑空而起,大國重器也要經過淬火成鋼的鍛造。中國的電子工業要真正想掌握核心技術,也會經歷一段艱苦的追趕期。破繭成蝶的過程是痛苦的,但重要的是將人才隊伍培養出來,將基礎問題搞清楚,讓科技體制更有利於激發人的創造性。

訪談中,王小謨院士講歷史,講創新,講自信,講堅持,講產業的發展,講人才的培養……他笑稱,可能自己講問題講得比較多。對阻礙發展的問題時刻警醒,敢於說真話,這是他的個性,也是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

“應當保持人的韌性和彈性”“人才培養要從基礎做起”“你要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成功在於再堅持一下”,正是堅守了這些看似樸素的道理,成就了他。自信、樂觀、冷靜、清醒、擔當……這是經過一上午短暫而又寶貴的交流後,我看到的王小謨院士。

曾經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小謨院士,應該擔當得起“國士”的稱號。但國士不應無雙,在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程中,需要更多王小謨這樣的“國士”。(孫燦)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微信公眾號

總編/蘇俊 執行總編/吳江

主編/任青鋒 責編/孫晨 校對/王雪姣

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这件事做起|“聆听大家”王小谟院士专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