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皇帝親自任命他為吏部尚書 他為何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明朝時期,朝廷選拔高級幹部,有一套固定的流程。

首先,由吏部、九卿、六科等一起進行會商,參加人員至少是三品以上大員。他們推選出2—3名候選人,提供給皇帝選擇。這就叫“廷推”。

其次,皇帝審閱候選人名單,如果對候選人都不滿意,就批示駁回,再進行“廷推”。如1623年1月,“廷推”閣臣,第一次推薦了孫慎行、盛以宏,明熹宗朱由校全部駁回去。如果認可“廷推”提出的某名候選人,便圈中任用。如1598年,吏部尚書蔡國珍被罷免後,“廷推”了7個候選人,明神宗朱翊鈞唯獨看中了排在最後一名的李戴。

最後,對皇帝圈中的候選人進行任命。

皇帝親自任命他為吏部尚書 他為何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大家注意到,上面這一套選拔高級幹部的流程中,皇帝只有最終決定權,而沒有提名權。這就意味著,雖然皇帝是天下最有權力的人,但依然不能在選拔高級幹部中為所欲為。

那麼,皇帝可不可以繞開“廷推”,自己提名高級幹部的候選人呢?回答是,可以。在明朝,皇帝有權從宮廷中直接發佈命令,任命他屬意的人選,然後交付有關職能部門執行。這套與“廷推”並行不悖的流程,叫做“中旨”。

很明顯,與“廷推”相比,“中旨”更加快捷有效,也更容易實現皇帝的用人意圖。畢竟,君臣之間,在用人標準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大家總是猜來猜去也不是個法子。但是,說來奇怪,皇帝很少願意通過“中旨”的形式來選拔任命高級幹部。

一方面,就算皇帝願意用“中旨”來選拔任命高級幹部,被選拔的大臣還未必樂意。

萬曆時期,吏部尚書出現空缺。吏部尚書是六部尚書之首,所謂“天官之職”,歷來就是大臣追逐的熱門崗位。由於“廷推”上來的候選人都不滿意,萬曆皇帝乾脆下了一道“中旨”,提拔張居正的同鄉李幼滋為吏部尚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臣們還沒說什麼,李幼滋自己倒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皇帝親自任命他為吏部尚書 他為何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為什麼呢?李幼滋在上奏中說明了原因:“廷推乃祖宗成例,賢士眾望所歸。今皇上無視眾議,以中旨指定微臣,實乃與眾臣慪氣,非聖君所為。”在這裡,李幼滋直言不諱地批評萬曆皇帝發佈“中旨”,是在與大臣們“慪氣”。

萬曆皇帝很生氣,把李幼滋的上奏留中不發。李幼滋也犯了倔脾氣,每天一封辭職信寫給萬曆皇帝。到最後,索性連官都不做了,掛冠而去,只留下一堆辭職信。

李幼滋之所以拒絕萬曆皇帝的“中旨”,說明他有一定的政治操守,不願意走皇帝親自任命這條終南捷徑。更大的原因則是,文官集團已經形成一種“潛規則”:大臣升官只能靠同僚的擁護、自身能力和聲望;如果靠“中旨”上位,必然遭到同僚的唾棄,在朝廷裡面處處遭到排擠,那日子也是很難過的。

另一方面,如果皇帝用“中旨”來選拔任命高級幹部,或者處理其他事宜,萬一被有關職能部門封還,甚至不聞不顧,那可就是“啪啪啪”打臉,對於皇帝的威望絕對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皇帝親自任命他為吏部尚書 他為何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正德時期,大臣楊廷和接任內閣首輔後,就多次封還明武宗朱厚照的“中旨”,搞得朱厚照一點面子都沒有。

萬曆時期的山西道監察御史袁可立更牛氣。他在奉命巡視京都西城,將皇帝寵幸的弄臣繩之以法。有人持重金來向他行賄,企圖保得一命,袁可立大怒,說:“殺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顧可脫乎?”

沒過多久,萬曆皇帝繞過內閣直接給袁可立下了一道“中旨”,赦免弄臣的罪行,“可立不為動”,依法將作奸犯科的弄臣進行了懲處。

【參考資料:《明史》《睢州志·袁可立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