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失街亭到底誰的錯,諸葛亮為何堅持要用馬謖?

巧談歷史


其實諸葛亮南征後,就在為北伐做準備了。於是第一次北伐,趙雲鄧芝為疑軍,諸葛亮平了三郡。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姜維才剛剛加入蜀漢陣營。


張郃來襲,眾將都推薦吳懿或者魏延去迎敵,但是諸葛亮堅持用馬謖。為什麼?

(諸葛亮)

第一,馬謖的才能。

馬謖確實有有些才能,而且在諸葛亮平南時,勸諸葛亮“服南蠻之心”,很得諸葛亮之心。所以,首次北伐,也要考察馬謖的“落地”能力。

第二,諸葛亮的情感。

姜維在第一次北伐才剛加入蜀漢,談不上接班人。那時候諸葛亮的接班人,是馬謖。而且有為“馬氏五常”培養大才的想法,彌補馬良犧牲的遺憾。

(白眉馬良)

第三,集團選擇。

這點其實非常重要。蜀漢三大集團,荊州,東州,益州。荊州集團之首就是諸葛亮,蔣琬比較擅長內政和後勤,魏延難制,趙雲年老,那麼馬謖是很有可能在日後作為荊州集團的代表。

第四,其他人選。

內部將領:先說軍中推薦的魏延和吳懿,吳懿是屬於益州集團的,魏延功勞越大越發難制。趙雲已經使用。

歸降將領:姜維新降,來不及考察和培養。王平,在漢中之戰加入的蜀漢,可惜沒有後臺,比較沒存在感,所以當了副手。而夏侯霸,當時還沒進入蜀漢呢。

(王平和馬謖)

第五,諸葛亮的“完美主義”。

街亭之敗,當然也有諸葛亮的完美的想法。當時形勢一片大好,諸葛亮放鬆了警惕。街亭又是北伐關鍵所在,守好了,馬謖可立下大功,也是他的首功。被寄於厚望的馬謖,壓力也大,所以指揮混亂,最後敗了,還敗得很慘。正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呀,令人嘆息。


大飛熊騎士


當時諸葛亮的北伐策略是切斷隴道蠶食雍涼。向魏國力量薄弱的隴西進攻。而隴西不服魏國統治,多次叛亂。公元227年安定郡叛魏。所以諸葛亮此次北伐,用趙雲鄧芝率疑軍吸引曹真部。諸葛亮率軍攻隴西,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諸葛亮率軍攻祁山隴西郡。這時魏國派張郃率五萬人前來支援。必須派一員大將去守街亭擋主張郃,為大軍拿下隴西郡爭取時間。隴西郡官員講只要蜀漢軍擋住援軍一個月,隴西郡將不戰而降。隴西郡一降,蜀漢就能完全切斷隴西。隴右以西將不戰而降。


當時諸將認為應派吳懿和魏延前去。三國志馬良傳講: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個人推測應該是馬謖主動請命的,諸葛亮同意的。諸葛亮為啥同意馬謖去。因為馬謖是個人才,馬氏五常並有才名。五常中最歷害的馬良在東征死於亂軍之中。馬良跟諸葛亮關係非常好。馬良稱呼諸葛亮為尊兄。諸葛亮也許是想照顧下馬良的弟弟讓他立功。諸葛亮也非常欣賞馬謖,三國志講: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就是說兩人經常談論軍國大事,從白天聊到晚上。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馬謖送行。諸葛亮講: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說明徵南中諸葛亮跟馬謖謀劃了很久。馬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說到諸葛亮心裡去了。

諸葛亮派馬謖跟王平前去街亭,臨行諸葛亮交待了此戰的作戰計劃。但馬謖根本沒有按諸葛亮的佈置在街亭防守。三國志講:違亮節度。馬謖到了街亭舍水上山,舉措煩擾。王平連續幾次規諫馬謖,可是馬謖根本不聽。街亭是有城池,如果馬謖軍不上山而已在城中佈防。張郃軍千里奔馳來來,疲憊不堪。馬謖完全能堅守一段時間,待諸葛亮拿下隴西。內外夾擊張郃,可獲大勝。三國志張郃傳: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就說明街亭是有城池的。我們知道歷代戰爭據城而守的話完全不怕數倍敵軍的。只要糧草水源夠,完全能堅持很久。馬謖還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舍水上山。張郃傳:郃絕其汲道。張郃馬上斷絕了馬謖軍取水之道。沒水的話大軍幾天都堅持不住了。張郃趁機猛攻,馬謖軍大敗。馬謖的初想是把大軍置於山上,張郃從山下往下進攻就是作死。而馬謖軍從山上往下進攻,能勢如破竹。但沒有水,大軍早就崩潰了那有戰力。

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講: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並沒有放在心上。當然馬謖是人才,這個是不可否認的。我認為劉備是覺得馬謖這個太過於傲氣,重用會出問題的。從街亭之戰馬謖改變諸葛亮的軍事佈置就可知。

街亭之戰敗了後馬謖逃跑了,王平嗚鼓自持。嚇退張郃,收聚敗兵,率將士而還。諸葛亮把馬謖判了死刑,還沒來得及執行馬謖就在獄中病死了。諸葛亮殺馬謖也有人反對這樣做。蔣琬到了漢中對諸葛亮講: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楚國將領得臣跟晉國大戰大敗,楚王派人去問得臣有何面目見父老鄉親。得臣自殺了,晉文公聽到這消息非常高興)

戰後諸葛亮上疏講: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諸葛亮認識到自己犯了兩個錯誤:授任無方、明不知人。在祁山隴西方向蜀軍的數量是多於魏軍的,卻遲遲拿不下。

此戰馬謖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負次要責任。


小鴻哥


馬謖失街亭是歷史的錯,錯在他生在那個年代。他聰明也懂兵法戰略,可並不代表他有實戰經驗,而他的對手是戰爭經驗極其豐富的張頜,好比戰國時白起對趙括。



先說描述所說的可替代馬謖守街亭的趙雲、魏延、姜維這三個人。如果知道諸葛亮此時是三路進攻的話就不會這麼問了,他們三人厲害,難道曹魏統軍主帥就弱?歷史不是小說。

再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姜維才投降的蜀漢,仔細想一下,你敢把一個剛歸順的人放在那麼重要的位置上去?要知道姜維是被迫投降的,不是心甘情願歸降蜀漢的。姜維自幼喪父,與母親一起長大,而當時的他的母親還在魏國,這種局面下姜維有沒有那個效命的心思不說,搞不好會逃走。



而趙雲此時面對的對手是誰?曹魏大將軍曹真。曹真的統軍才能若是演義那種形象,他能當大將軍?更別提他還是曹魏虎豹騎的統帥。有個事實是,曹真在世時,司馬懿被完全壓制。不止如此,曹真更是繼張騫與班超之後,再次打通西域之路的統帥。曹真可以說下完全料到諸葛亮的出兵佈局,於是各個擊破。

有沒有誇大曹真,去認真看一看歷史就知道了。為了塑造司馬懿成為諸葛亮的最大對手,把曹真說成什麼樣了真心不想說。事實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敗在曹真之手的。



至於魏延,別開玩笑了。蜀漢重要的戰略前沿與後方漢中不需要人把守嗎?魏延會子午谷奇謀,但好像此時坐鎮長安的魏明帝曹睿也不是傻瓜吧?而此時的司馬懿斬殺孟達,正在離漢中不遠處的上庸附近。搞偷襲這一套,這群傢伙人人都會的。

馬謖一路,趙雲一路,魏延得坐鎮,而諸葛亮親率一軍取陳倉的對手,是名不見經傳的郝昭。他是在曹真斷定諸葛亮會取陳倉時,被派去守陳倉的。而偏偏這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簡直比烏龜殼還烏龜殼,勸也勸不降,打也打不動,使得諸葛亮不得不退兵。



仔細對比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頜對馬謖,曹真對趙雲,諸葛亮對郝昭,魏延鎮漢中,魏明帝曹睿坐鎮長安,司馬懿在上庸虎視眈眈。以田忌賽馬論來說,完全是曹魏全部上等馬對蜀漢的參差不齊。

所以說,馬謖沒錯,諸葛亮也沒錯,錯就錯在蜀國太弱,人才不足。至於蜀漢當圖發展再取時機的那種事去想想就好,大家都會發展,而此時涼州未穩定,再加上曹丕病故不到兩年,曹魏其實也還在調和朝中問題。此時則是發動北伐的最好時機。

馬謖是愣頭青,而對手全都是那種戰場老油條。誰都知道街亭是涼州咽喉上最難啃的一塊骨頭,面對張頜來襲,諸葛亮雖派出了統帥蜀漢王牌無當飛軍的王平協助,也無濟於事。其實,若是仔細去看下電視裡諸葛任命馬謖去街亭這段,記得好像諸葛亮問誰願意去時,眾將領是默不作聲的吧?為什麼這麼一群人緘默不言,細想下就知道了,沒有原因,豈會無緣無故立軍令狀。

若仔細去分析一番,客觀上來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最終目標,取天水、隴西涼州之地的戰略意圖是成功了的。因為確實截斷了曹魏鏈接涼雍兩地的大門,曹魏發現了這個意圖,為避免西邊咽喉上的威脅,所以才如此大動干戈的迅速發動反擊,而蜀漢此時也無更多兵力來應對,失敗難以避免。至於揮淚斬馬謖,一是軍令狀這種嚴肅的事已經立下,二是蜀漢內部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明爭暗鬥,為維護穩定,諸葛亮立法很嚴的,許多人等著他知法犯法失去威信呢。所以使得馬謖冤在明處,實則諸葛亮也很冤,不得不殺。


葉青漁


諸葛亮的錯。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發動了首次北伐。北伐的戰略很成功,形勢一片大好,趙雲兵出斜谷,成功牽制了魏國主力曹真兵團,為蜀軍進軍隴右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因此,當蜀軍出現在涼州的時候,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率軍往隴右馳援的是大魏國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頜。

這個時候,蜀軍遇到了一件非常尷尬的時候,就是攻佔祁山的行動失敗了。而祁山,是魏國隴右防線的核心。其戰略位置等同東線的合肥,中線的襄陽。蜀軍要吞下隴右,必須拿下祁山。

閃擊戰變成了持久戰,那麼有一件事情就非常重要了,必須把從陳倉道氣勢洶洶趕來的張頜率領的五萬援軍堵在隴右外面。街亭,就是這個位置。如果馬謖能夠把張頜堵在陳倉道里,那麼隴右就會成為蜀國插在魏國身後的一把鋼刀,如果不能,那麼蜀軍就只能乖乖退回漢中。

馬謖其實也很艱難。

首先,蜀軍的主力肯定不能動,諸葛亮還要繼續攻打祁山,因而,指派給馬謖的兵力非常有限。

其次,魏國的反應非常快速,當諸葛亮出現在祁山的時候,魏國立刻判斷出蜀國真實的作戰意圖,最快速度派遣張頜西進,節約了大量時間。讓街亭之戰從阻擊戰變成了遭遇戰。

馬謖其實是佔了先手的,他先敵展開,並佔據了有利地形。但是接下來,他犯錯了。因為馬謖有自己的想法。

諸葛亮為什麼要讓馬謖來守街亭。或者說,為什麼諸葛亮如此看重馬謖?劉備臨死的時候拉著諸葛亮的小手敦敦囑咐:“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馬謖是十分重視的,可以說在傾力培養。諸葛亮南征之前詢問馬謖意見,要知道,諸葛亮可是很少詢問別人意見,向來都是“我安排,你們執行”。

蜀漢主要由四大勢力組成,分別是本土的益州幫、元老院豫州幫、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幫以及當年劉焉入蜀時帶來的東洲幫。整體形勢是荊州幫團結豫州幫和東洲幫,合力抗衡益州幫。

但是,涪陵之戰,荊州幫副幫主龐統意外隕落,夷陵之戰,荊州幫能打能抗的大佬幾乎被陸遜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接班人馬良也死了。諸葛亮不得不從後輩中提拔一批人才起來,其中馬謖是最被諸葛亮看重的,而馬謖也的確對得起諸葛亮的重視,馬謖的軍事才華是極高的,他的平南策就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並且在貫徹中確實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馬謖面對的是誰?張頜啊!五子良將NO.1啊!五子良將可是完全不虛五虎上將的級別,張頜不但有豐富的大軍團統帥經驗,而且對隴右的地形非常熟悉。對抗這樣的一位BOSS級別人物,馬謖不但沒有足夠的兵力,而其帶領的軍隊也都是剛組建的荊州兵,和年輕的將領,軍隊素質也比不上張頜麾下的虎狼之師。如果馬謖嚴格按照諸葛亮的指示,在道路上設置營寨,那麼就必須在平原上硬剛張頜,能不能剛得過?馬謖心裡肯定沒底。

因此,馬謖選擇了上山堅守。

而在此之後,諸葛亮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是沒有及時變更計劃,派遣援軍,導致馬謖全軍覆沒。對此,偉大領袖毛主席評論說: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毛澤東 《論持久戰》

其次,諸葛亮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把馬謖砍了……

這事幹的忒不地道。大大的祖先習鑿齒老先生就為此破口大罵諸葛亮:“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意思是說,這難道是一個可以一起快樂討論智慧的人嗎?

說通俗一點就是:真是個臭傻逼!


玩懷舊


這個問題其實當時就已經有定論了。諸葛亮以法家治國,法雖嚴苛卻民無怨言,甚至死後無數年間仍然被蜀人懷念。除了其執法以嚴,用法以仁,不以懲罰為目的,而重在預防和教化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其執法公正無私,得以服眾。

現在我們看看街亭之敗後相關人員的處置,首先自然是主要領導者諸葛亮,在這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便上書請罪。其寫到:

“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歷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他將街亭的失敗主要歸咎於自己的用人不明,調度失當,自請降級三等,以謝罪。於是劉禪將諸葛亮降為右將軍,但是仍然行使丞相的職責。

如果用現代的思維理解,就是諸葛亮在這次事件中負有用人不當的領導責任,劉禪對其的處罰其實也是不痛不癢的行政處罰。

而包括馬謖在內的其他當事人在這次事件中作用和處罰,在《三國志·黃李呂馬王張傳》關於王平的記載中有詳細的講述:

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本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打的魏國措手不及,其一時間完全沒有反應過來,馬謖只要按諸葛亮的要求,當道下寨據城而守。就可以逸待勞的阻擋沒有攜帶足夠器械裝備的張郃騎兵,等到諸葛亮完全控制整個隴西后合兵一處,魏國就再難有作為了。應該說是諸葛亮送給馬謖的一個大功勞。

但是馬謖一違背諸葛亮的軍令,捨棄水源和據點,跑到了山上去,二史書記載其舉措煩擾,說明馬謖在臨陣指揮沒有經驗,出現大量了的錯誤和漏洞。這才導致了街亭的真正大敗。

我個人猜測,諸葛亮常與馬謖“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而且也多有提到馬謖經常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可見其還是有一定的真才實學的,不然諸葛亮也不會這麼信任他。這次諸葛亮用馬謖,我認為:

第一,是街亭關係重大,但是諸葛亮一定也是深謀熟慮的,只要按照他的要求佈置就不會出問題。所以這次選人,關鍵不是能力多大,而是要聽話不亂來。而馬謖平時的表現,讓他誤以為馬謖一定不會出什麼么蛾子。

第二,馬謖平時也表現出了足夠的理論能力,在急需人才的情況下,諸葛亮有意培養馬謖成為接班人或者可以獨當一面減少自己的壓力。所以想將這份功勞送給馬謖。

第三,和第一點說的一樣,街亭的任務關鍵是防守,只要不亂來就沒問題,不需要太多的應變能力。而蜀國因為夷陵之戰高級將領的損失,加上劉備那一批班子或死或老,諸葛亮面臨無人可用的境地。

對控制地方,攻城拔寨需要大將親自領兵,隨機應變,所以也沒有多餘的人員可以派去街亭。而相對的街亭關鍵是穩重聽話即可,馬謖也成為了比較合適的人選。

但可能是天意,或者也為了填下劉備挖的大坑,平時在諸葛亮眼中表現不錯的馬謖,彷彿就為了驗證那句“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在街亭失了智。

我個人分析,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馬謖急需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在馬良死後,馬氏一族失去了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而馬謖雖然長期跟著諸葛亮,但是參軍這個職位實際上是非常尷尬的。平時只是出謀劃策,耍耍嘴皮,卻沒有多少實權。所以為了某得更高的地位,馬謖在這次機會面前,利益燻心,失去了基本的判斷能力。

第二,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要求,雖然守住街亭也是一份功勞,但無益會遜色不少,更多的還是歸功於諸葛亮。所以,我們看到馬謖明顯的放棄了原先制定的防守戰略,而選擇了上山這種攻擊目的非常明確的方法,其希望的不是守住街亭而是擊潰張郃的軍隊,獲得更大的功績。

第三,理論和實際畢竟是有差別的,從馬謖舉措煩擾中也能看出其實戰的不足。如果此時以大部隊拒守當道,以極少軍隊隱秘山上,在張郃攻城時以做奇襲,或者在山上扁插旗幟以作疑兵,都會強過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所以總結來說,馬謖在這次失街亭上的確是負有貪功抗命的主要責任的,這是一場對賭,贏了是天大的功勞,輸了就是死路一條。很明顯馬謖在一開始就下錯了注,其死並沒有什麼冤枉的。

而在書中記載,我們也看到了在殺馬謖的同時還殺“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這幾人除此之外就沒有了記錄。我猜測,這次馬謖舍水上山,並不單單是其一人的注意,張休和李盛估計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應該也是負有主要責任,才會被殺。而黃襲等應該就是沒有向王平一樣規勸,而選擇人跟隨馬謖,所以沒有被殺,但是也被奪去了兵權。至於王平,則因為前期的規勸,和敗後做疑兵並收攏敗兵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而被特加封賞。


以上是街亭事件中個人的責任區分,仔細看的話,也就能知道了,諸葛亮為什麼沒有用其他大將。除此之外,至於為什麼沒有用趙雲、魏延和姜維。

趙雲和鄧芝當時正在箕谷吸引曹真的主力,是不可能在出現街亭戰場上的。

而魏延一向性格好大喜功,而在之前還剛剛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絕對是不敢用魏延的,變數太多,謹慎的諸葛亮不敢賭。

至於姜維也是在第一次北伐時候,歸順的諸葛亮,是趕不上街亭的,即使趕的上,誰敢用一個昨天剛剛投降的魏將,去守街亭啊。


潘不安講究史


既然您提到了趙雲,那麼顯然是在說演義。因為歷史上,趙雲此時正帶領一支偏師,往斜谷方向吸引魏軍的曹真軍團。

按演義,馬謖失街亭,責任在兩個人。直接責任人是馬謖。他最大的問題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經驗不足,而是違背了諸葛亮的將令。諸葛亮明明安排他當道紮營,結果他偏要上山,還不聽副將王平的勸諫。結果被魏軍斷了水源,不佔自潰,街亭丟得莫名其妙。

打敗仗,未必該殺。但違背上級的安排還打了敗仗,那就沒話說了。

而領導責任人是諸葛亮。馬謖打了敗仗導致潰敗,諸葛亮作為領導當然要擔責。更何況劉備就曾經說過馬謖不可大用,諸葛亮偏不信玄用了馬謖,反過來證明劉備的正確性,那麼這個責任也跑不了。

至於為何不用趙雲、魏延和姜維,這三個人裡面姜維剛剛投降過來,讓他帶兵在這種重要場合,一個不放心,二個也難以服眾。趙雲和魏延,諸葛亮也另外安排了重任。

以演義論,為何派馬謖出戰,首先諸葛亮比較看重馬謖,認為他是一個值得培養的人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演義中馬謖是主動請戰,這時候諸葛亮要是不允許,就變成了公開掃馬謖的面子。既然諸葛亮並不認為馬謖不行,那當然就順水推舟安排了。

可以想象,要是趙雲或者魏延出來請纓守街亭,諸葛亮應該也不會拒絕的。


天外村藥房


《隆中對》和第一次北伐,來看諸葛亮,不愧是戰略總設計師,隆中只是獻策,讓劉備設施,實現三國鼎立,這次的宏偉藍圖北伐涼州,諸葛亮要親自上陣指揮了。



諸葛亮經過細心研究,精心準備,小心行事,周密謀劃,初次統兵,北伐涼州,就佔據天水、南安、安定,可以看出諸葛亮大手筆,大戰略,充分顯示諸葛亮敢於冒險的軍事才能。讓對手大吃一驚,茫然醒悟,不敢掉以輕心。


擔也有一些毛病,用人不唯才適用,而是任人唯親,對戰場情況變化把握不準,分析不到位。也就是缺乏臨戰經驗。應變能力,事關全局的街亭卻不夠重視。若派西北王馬岱為將,馬謖為副,王平為參謀,兩點一面,也就是馬岱紮營於兩山夾谷的大道中央,封住通道,馬謖、王平分別在左、右山上設埋伏,魏將張郃若領軍前來攻打,救天水、南安、安定,必須經過此關卡,正面有馬岱,左側有馬謖、右側有王平,張郃竄進口袋,一陣亂箭還可以火攻,不死,也被打殘。

可是諸葛亮用的是馬謖,魏將張郃在東面,馬謖在西面,卻佔據了山頭,讓出了大道,水自西向東流,反被魏將張郃斷了水源,軍心大亂,街亭失守,嘆啊!諸葛亮受一點挫折,就全線退兵。功虧於潰,機會往往是有的,擔只有一次,乘曹魏不注意,給以一擊,要狠要準。如若抓不住,曹魏也不可能再給了,諸葛軍事才能就顯得平乏無味了。


兔吐2


街亭之戰,其實失敗的是諸葛亮。

馬謖的戰法是與兵法相合乎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井陘之戰中,韓信正是這樣打敗對手。但時代變了,楚漢戰爭時期,士兵真的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因為項羽坑殺俘兵;而三國時期,投降或許才能求生。

蜀國後期,人才匱乏,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諸葛亮希望可以啟用一些新人才,用馬謖是迫不得已。

除了自身原因,打敗馬謖的並非是司馬懿,而是張郃,張郃是難得的智勇雙全的武將,諸葛亮三出祁山面對的都是張郃。不過張郃後來還是被諸葛亮殺了,因為司馬懿強烈要求張郃追擊諸葛亮,張郃認為不可,但無法,最後中了埋伏。

如果用趙雲或者魏延守街亭,或許真有勝利的可能,但諸葛亮並非真有先見之明,總不能一味的依靠老人,還得是時候啟用新人,結果就失街亭,斬馬謖。


五味社


諸葛亮任用馬謖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一、提拔培養年輕一代

蜀國經過幾次大的挫敗,元氣大傷,關張黃馬皆已去世,後繼年輕一代人才凋零,長此以往,繼業無人。

馬謖出身良好,隨軍日久,在年輕一代中比較出類拔萃,如果能得到鍛鍊,取得功績,獲得提拔,逐漸成長起來,蜀國的事業就能得到很好得繼承。

諸葛亮需要給馬謖一個在眾軍將面前展示自己的機會,並設法讓他獲得一份拿得出手的功勞,讓眾人接受對他的提拔。又怕眾將不服,就用立軍令狀的方式,壓住了不同意見,堵住了眾人的嘴。



二、信任馬謖的能力

馬謖長期以參軍的身份隨諸葛亮征戰,在四渡瀘水,收服孟獲的歷次戰役中,能理解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並屢出計謀,使諸葛亮逐步對他產生了很高的信任。

在蜀軍年輕一代的兵將中,戰術技能可以逐步培養,能勝任攻守一城一地的任務。但具有戰略思想的將領非常難得,需要較高的素質和天賦,而馬謖確實有這方面的優點,所以諸葛亮願意著重培養他。

三、街亭並不難守

防守街亭的真實目的在於:“使魏軍急切間不得偷過”。也就是說,要把這場防禦戰打成僵持戰,雙方在街亭消耗和遷延下去,以給蜀軍主力部隊獲取充足的調動時間,迂迴打擊魏軍主力。魏軍主力被破,蜀軍就能從另一個方向上對張郃的遠襲部隊造成夾擊的威脅,街亭的攻勢自會解除。

而且,張郃遠程奔襲,必以騎兵為主,就無法攜帶足夠的攻堅武器,馬謖只要利用好地形,堅守要道,下寨築壘,張郃很難在短時間內拿下街亭。



四、認為計劃周密完備

諸葛亮為了讓馬謖得到這份功勞,煞費苦心,思慮周詳,簡直到了恨不得把這份功勞掰開了,揉碎了,嚼爛了,再親自塞到馬謖嘴裡,讓他嚥下去。

諸葛亮準備給馬謖完全足夠的人馬,還親自為他制定的防守的要訣和計劃,百般叮囑,仍然不放心,又派出老成持重的王平做為馬謖的副手,幫助他萬無一失地把功勞揣進口袋。



五、其他宿將另有重任

趙雲擔負著牽制魏軍主力的重要任務,別人無法替代,他是不能抽調的。魏延擔負著率領主力部隊重創敵軍的任務,這樣的戰鬥必須有戰場經驗豐富,能隨機應變的宿將擔任,他也抽不開身。而姜維屢經沙場,是諸葛亮最後一張能打出去的底牌,他率領的是預備隊,在戰場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起到關鍵性的扭轉作用,諸葛亮謹慎用兵,必須要握在手中。其他將領,諸葛亮也捨不得分給他們這樣難得的立功良機。

六、將來可以平衡軍內勢力

蜀軍中悍將缺乏,人才凋零。趙雲雖然資歷、威望與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現在能鎮得住魏延的,只有他一人,但年已古稀,終究太老。而魏延心高氣傲,面從而心不服,又是資格很老的宿獎,軍內自成一派,山頭漸立。

蜀軍中急需要培養出一些能與魏延相抗衡的力量,以維持軍內的平衡。馬謖忠誠而聰明,是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如果能培養出來,是個非常合適的人選。

綜上所述,這就是諸葛亮去讓馬謖守禦街亭的原因。



街亭之失真的能怪諸葛亮嗎?

諸葛亮已經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但馬謖還是讓他失望了,而給蜀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乃至於這次北伐任務的徹底失敗。

馬謖失敗的原因是:

一、實戰經驗不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馬謖長期以來都是做的參謀工作,從未經歷過實戰,缺乏最簡單的實際經驗,而理論與實踐在現實中無法很好地結合。

二、性情過分狂傲

魏延的狂傲是源於清高,他是有資本的,長期戰爭的磨鍊,豐偉的功績,充足的經驗,以及在眾將士中積累的威望。

馬謖的狂傲是源於自負,他沒有什麼資本,他所有的憑藉只有諸葛亮對他的信任,他的資歷在這群久經沙場的將士們面前完全站不穩腳跟。

所以,他就連副將王平的意見也聽不進耳去。



三、心理狀態失衡

諸葛亮要把功勞送給他,以馬謖的機敏,自然心裡明白諸葛亮的意圖。但正因為如此,他的心態發生了扭曲。

別的將領得到了派遣,首先是要把這次行動當成是一項軍事任務來完成。抱著這種心態,自然是任務完成的越完美越好,儘量不要失誤,就必然遵照命令,一絲不苟地佈防。

而馬謂由於心態失衡,他把這次行動當成是一份功勞來看待了。即然是功勞,當然是功勞越大越好,所以,他不僅僅想守住街亭,還想給遠道而來的張郃打一個擊潰戰。

以逸待勞,居高臨下,勢如破竹,這完全是一個對攻的佈署。

但是,諸葛亮給他足夠的防禦兵力,可沒有給他足夠的進攻兵力啊。



這就導致了完全的失敗,街亭失守。


饞嘴肥貓鏟史官


關於馬謖在蜀漢的地位,其實早在劉備時期,就已經蓋棺定論,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儘管劉備在其他方面有些小瑕疵,但是劉備的識人眼光,絕對能在三國榜上有名,否則也不會從一個賣草鞋的混到一國皇帝。

劉備這麼言辭懇懇,一定有他的道理,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聽信主公的呢?

街亭關乎到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成敗,地理位置多重要,用腳趾頭想都能想得出,諸葛亮的帳下,並不是沒有將領可用,趙雲,魏延,王平,姜維。但這裡有諸葛亮的考慮,守街亭守街亭,街亭的防衛重在一個“守”字,只要乖乖防守就有功勞,以趙雲的脾氣,有可能跟曹魏硬扛;魏延本就不服諸葛亮,小功勞不屑一顧;王平地位不高,輪不到他;姜維才投降,不能服眾。

諸葛亮想來想去,還是馬謖挺合適。

馬謖有真才實學,眾所周知的七擒孟獲,就是馬謖提出了一個‘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理論,諸葛亮採納,南方遂平。

北伐之前,曹丕死了,兒子曹睿即位。馬謖再次獻計,離間曹睿和司馬懿君臣,讓司馬懿罷官還鄉,給北伐來了個開門紅。

所以諸葛亮有理由相信,有王平作為助手的馬謖,足以挑起大梁,守住街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