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周朝存在了八百年,為什麼沒有天子看到分封制的弊端,或者說沒能削減分封制的負面影響?

用戶50035732909


所謂的周朝800年,指的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這其中包括了我們後世說的春秋戰國時期,有500多年。周朝真正最強盛的時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西周,然後周王室一直在衰落,到了戰國之後基本上就是名存實亡的狀態了。所以給其改變的時間改變不多,下面來簡要分析一下。

為什麼要分封

西周為什麼要分封呢?這是因為當時客觀條件所限制,當時的各方面條件要想維持週一統的局面,那麼就只能分封同姓和異姓來協助其完成。所以得用血緣關係和互相姻親來鞏固這種低等形式的統一,這就有了爵本位和貴族政治,在西周前期和中期還是蠻適用的。


王室衰落

周代的封建社會靠血緣關係來維持,人員世代出身沒有流動,是一個閉環的社會。在春秋時期這種階級關係就已經不再牢不可破,只要有真本事,那麼即使是奴隸身份也能改變出身。到了之後的授田和封爵,促使各國的百姓和奴隸的積極性更高,所以各國實力紛紛變強。而周王室在這歷史長流之中,變得更加衰落。


為何不變法?

後來稱為戰國七雄的,基本上各自都有大同小異的變法。而周王室為何不變法呢?一來宗法等制度是周王室存國的根本,列國變法最後也就秦國徹底完成,周王室想要像列國那樣變法反對的人更多,所以難以開啟。二來是周王室已經出不了像樣的君主了,沒有雄主哪能領導變法。三就是列國也不會讓周王室有完成涅槃重生的時間,如果周王室真的變法,那麼就可能被列國聯合起來攻擊。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周王室就只能看著人家變強,自己變弱。



我們今天看歷史,都知道結果,都是開掛視角,當然能談笑風生。而沉迷在局中的人哪會知道,特別是當時階級固定的周王室,不然也不會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感嘆了。若歷史上每個王朝都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弊端,然後解決馬上它,那麼這個王朝還會滅亡嗎?周王室的滅亡就是因為沒有能及時發現自己的弊端,然後再想變時已是為時已晚,所以大勢已去,最終被滅亡。


淡看天上月


永遠不要覺得古代帝王都是傻子,更不要覺得穿越回去就比他們牛,

分封制是有弊端,而且都知道弊端在哪裡,但是,你不分封,弊端更大。

很多人看到劉邦、司馬炎分封,就覺得倆傻子,開歷史倒車,最後導致“七國之亂”,西晉更是在“八王之亂”中滅亡了。要是我去,肯定不會分封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多好啊。

問題是,很多人似乎沒看到秦朝和曹魏的滅亡?

在宋朝以前,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是貴族政治,貴族共同執政,也可以認為是虛君政治,這種背景下,皇帝面對的通常是一個個股東,而不是打工仔,如果不分封,那些貴族如果想奪權,皇帝靠誰呢?

曹魏沒有分封,宗室子弟基本沒什麼權力,司馬懿發動政變,曹芳就成了傀儡,如果曹丕像劉邦一樣,分封子弟為諸侯王,司馬懿還敢造反嗎?

呂雉為什麼不能像武則天一樣做女皇?因為她面對的劉氏宗親都是諸侯王,而武則天面對的李氏皇族就是一盤肉,他自然就毫不客氣的吃了,呂雉和武則天沒什麼人品上區別,結果不同就是面對的敵人不同罷了。

司馬炎分封了39個諸侯王,賈南風尚且敢殺太子,皇帝唯一的兒子,敢把國家變得不知道姓賈還是姓司馬,如果不分封呢?

秦始皇沒有分封,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女兒們被人切菜一樣殺的差不多了。

李世民分封了,但限制了諸侯王權力,結果呢,李氏宗親被武則天像切菜一樣,如果不是有武則天的兒子女兒,李氏當時就滅了。

誰都知道分封的弊端重重,會導致諸侯王叛亂,但不分封的結果真的那麼好?

自己的親人都不相信,外人真的那麼值得相信?

皇帝面對的選擇,通常不是那麼簡單,每件事他都有AB兩個選擇,但無論選擇A還是B,結果都是利害參半,弊端重重,

看西周歷史,初期出現了“周召共和”,聽起來很前衛,但是,兩個臣子搞共和,預示著君權虛弱,形同傀儡,實際上,周公就曾僭越為王了。

如果周天子面對僅僅是權臣,那一切還好說,因為你可以削弱異姓諸侯王嘛!

問題是,周天子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使你滅了異姓諸侯王,打下了這塊土地,這塊土地怎麼辦呢?

繼續分封?那打下來有什麼用呢?直轄建立郡縣制?好像沒那個條件吧?

郡縣制是最開始春秋晚期,土地私有制出現了,郡縣制才可以實現,西周的分封制下,想郡縣制基本不可能。

如果西周有條件郡縣制,周天子分封不會分封得那麼徹底,把自己分就剩下個縣,跟個縣長差不多。

西周分封,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交通、通訊媒介的落後,天子很難把統治力量延伸得很遠,沒有能力統治的地方,就只有分封出去了,

所以,你滅了諸侯王,這塊地你還去統治不了,還是得分封,

實際上,秦朝滅亡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沒有分封,自己的統治力量又不可能延伸得很遠,一旦一個地方叛亂,地方沒有軍隊平叛,等軍隊調過去,叛亂已經壯大了,如果分封諸侯王,地區一旦叛亂,諸侯王馬上就滅了。

分封制的消亡,是五代十國後,經歷二百多年戰爭,貴族沒落了,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科舉選拔的寒門崛起,這樣皇帝面對的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而不是以家族為單位的軍政集團,自然有優勢了,不再需要分封諸侯王拱衛皇權,也可以把權力分割得足夠小,讓一個人擁有的權力不足以抗衡皇權,所以宋朝開始就沒有了權臣,這樣唐朝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南朝居士


分封制對於周,不是可選可不選,而是必選項!沒有分封制,周別說八百年,連兩年都堅持不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武王滅了殷,就理所當然的成為天下共主!坐在鎬京,大封諸侯!

實際情況是,周族作為後起之秀,實力本就不及殷!武王滅殷之後,仍然將紂王之子封於朝歌!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周人頂多在西方稱雄,根本無法有效控制東方殷王朝的舊諸侯!

武王滅殷第二年就撒手歸天,留下了個爛攤子!紂王之子武庚起兵造反,東方諸侯群起響應!周王朝差點兒玩完。多虧了周公,策馬揚鞭,平定了叛亂!

周王朝解決了危機之後,周公將齊、魯改封於東海之濱(對,齊魯始封地都不在今山東),朝歌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康叔,又營建洛邑!

實際上,周王朝的統治的實質就是姬姓與姜姓合力壓制其他族群!

手段一是宗法制,二是分封制!

宗法制就是和周王室的親疏關係,分封制就是按照親疏關係進行分封!

春秋時期的周王室雖然沒落,但還是有一定權威的,為什麼?

因為先是依賴齊國(齊桓公),後來又依賴晉國,這兩個國家,齊國是姜姓國,姜太公的後代;晉國是姬姓國,唐叔虞(周成王的弟弟)的後代!

等到晉國被魏趙韓三家瓜分,齊國被田氏取代,周王室沒了支撐,跌落神壇,再也沒人當回事兒!

對於周王室來說,姬姜親睦,相互依賴,是其賴以統治的基礎!

沒有分封制,周王朝早亡了!


探微閣主


一:周朝存在八百年,實際上掌握國家政權的時間並不長。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歷史時期,東周時期佔了五百餘年,周天子沒有了領地,借住在西周國的洛邑城東,完全成為了一個象徵,沒有任何實際上的政治權力。

西周時期,剛建立的周朝用了很長的時間平定天下,西周衰亡時期,大部分時間都在鎮壓南部異姓封國以及西部部落封國的叛亂,真正掌握國家政權的時間根本就不長。周天子看到分封制弊端的時候,已經沒有能力做出任何改變。

二: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弊端,只能通過長時間的人事努力來避免,沒有辦法消除。

分封制度,或者應該叫封國制度,是適合當時的社會需要的。自夏朝建立以來,推行的就是封國制度,歷經商朝的完善,到了周朝達到鼎峰。封國制度是適合夏商周三朝在河流定居時代,人類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

河流定居時代,是人類文明社會在大河流域肥沃易墾的土地上修建水利設施,發展灌溉農業生產的一個時代。

華夏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不同,華夏文明所處的由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所構成的中央大平原的面積十分廣大,而且水網密佈。而兩河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他們所處的平原面積小,河流少,地形比較單一。

地理環境的完整性影響著文明的發展進程以及政治體制,兩河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的政治體制是行省總督制,和夏商周三朝的封國建邦制度不同。畢竟夏商周三朝天子所掌控的王畿之地遠遠超過了其它兩個文明整個的文明區域。

當時的經濟能力和交通狀況,水網密佈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封國制度有很大的優越性,對中央政權沒有能力掌握的地區進行分封建國,可以拱衛中央。古代中國曆朝歷代,在建國時期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採用封國制度,其根源就在於剛剛建國,中央政權疲憊,無力控制廣大的疆域,只能通過封國制度來解決。

封國制度的弊端就是各封國之間,各封國與中央政權之間會爆發戰爭。這個弊端只能靠人事的努力來解決,政治制度上無法解決。因為經濟能力和交通能力有著時代無法跨越的侷限。

況且後期,中央政權與封國之間的矛盾就在於經濟的恢復,中央政權的掌控能力加強,可以削藩設州縣。

這一點,就像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即便有很大的優越性,但是貪汙腐敗的現象依然很嚴重一樣,都是需要靠人事的努力來避免,制度上根本無法解決。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青青說文明史。


放棄的回憶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周朝是一個怎樣的王朝。

國內的歷史劇在描述三代歷史(夏商周)時,往往不嚴謹,以至於給觀眾一種時空錯位感,感覺這些時代除了技術相對落後,與後世王朝沒什麼太大區別。



但是要知道,周朝是一個3000年前的國家,國家機器處於相當原始的階段(更早的夏商,屬於邦國時代,比大部落好不到哪去),所以統治者對於國家的治理有一套獨特的邏輯。

早期的國家治理模式,來源於氏族的管理傳統,也就是由族長主持氏族事務,族內重要成員共同參與的模式,西周建立後,把這一套模式直接移植到了整個國家,相當於——天子作為大族長,把天下的地塊分給各個親戚。用《左傳》的話就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不僅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內部也行分封,《禮記 曲禮上》:“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

為什麼周人對分封如此執著?

第一、西周時期宗法觀念很強,由氏族過渡到國家的過程中,氏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還非常牢固。西周的“國人”因為這種血緣紐帶的存在,甚至在國家事務中還有一定參與度,因此將土地分由宗族子弟管理再正常不過

第二、王權輻射範圍有限。我們知道,秦漢以後的王朝,國家機器由官僚支撐,皇權也是由官僚輻射到各個地域。但是在周朝,交通條件和經濟條件相對落後,賦稅和貨幣體系尚不成熟,王朝無法供養龐大的官僚系統,甚至在天子直轄的千里王畿內,區域治理還是依靠分封西虢、東虢、周、召、溫、檀、榮、毛、凡、虞等六七十個采邑主完成的。

第三、商周時期,存在人少地多的矛盾。3000年前的中國與今天的情況截然相反,人口稀少,耕地富餘,因此按照臣民身份、地位、功績劃分田地,各自靠經營土地獲得收入養活家庭成員,方能確保國家機器有效運作。



西周的封建以血緣成,也以血緣亡。隨著時間推移,親族關係疏遠,各個親戚之間隔了好幾代,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血緣紐帶的斷裂,使得犯上作亂變得沒有太多道德障礙。不僅“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內部的封建領主也加快了搶班奪權的步伐,宋有華督之亂、鄭有高渠彌之亂、陳有夏徵之亂、齊有崔杼之亂,魯有陽虎之亂,晉、齊兩國甚至被異姓大夫取代。正所謂“《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諸侯叛天子,大夫叛諸侯,家臣叛大夫,諸侯尚且不能制臣僚,天子又如何能制諸侯


曉窗讀史


這個問題要說清楚很不容易,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作為背景,說的簡單又恐怕不能看的明白。姑且一輪,列出提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按圖索驥瞭解詳情:

1.商周的發展基礎是部落聯盟,不可以按照現代的思想去想象。部落聯盟是一個家族血緣構成,從政治上來講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結構,每個聯盟本身的獨立性很強,理論上你封與不封都實際存在。有人說控制諸侯的軍隊人數,自己手裡有軍隊的想法在當時不可能實現。

2天子封侯,侯封大夫,大夫用家臣,這是一個層疊式的循環,從經濟成本上來講當時是最經濟的做法,你不封根本管不過來。

3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天子手裡需要有一個官僚集團來為天子辦事,但天子基本沒有辦法構建自己的官僚體系,知識文化被邦國壟斷,不會形成單獨的官僚集團。要知道秦雖然郡縣制,但只存在十幾年,漢朝的時候也想避免諸侯裂國,不封異性,但同性也不可靠,漢高祖劉邦及以後一直用的是權臣與貴妻制衡的手段,到了劉秀之後形成貴族門閥制度,理論上與分封不同,但實際仍然避免不了類似於諸侯一樣的貴族門閥干政。

4政治制度與當時的文化,經濟,信息,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古人並不是不聰明,或者想不到,只是條件限制辦不到而已。


東方仁


周朝的分封制,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五百年分裂割據的狀態。而且周天子因為不斷分封,他的地盤越來越小,漸漸諸侯國都不把他放在眼裡。最後秦國乾脆把周朝給滅了。既然如此,周朝當初難道沒有看到分封的弊端,及時阻止分封的發生嗎?

(周天子分封)

一、周天子當初為什麼要選擇分封?

很多人對周天子的分封感到非常奇怪。好端端的統一國家不行嗎?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把自己的國土與權力削減,最後造成那樣的悲劇呢?

其實,周天子實施分封制,完全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周天子分封之前的國家體制,其實就是分封制。周天子這樣做,只不過是依照慣例而已。也就是說,商朝的時候,其實也並不是完全統一的,而是一種部落聯盟的形式,包括庸、蜀、羌、髳、微、彭、濮這些部落,都只不過是奉商王為首領。他們與商王的關係,有點相當於後期屬國和宗主國的關係,不過比那種更近一點而已。

其次,周天子在討伐帝辛的時候,也是採用聯合周邊的這些部落,一起行動的。在聯合周邊部落的時候,自然和周邊的部落是有協議的,周天子在革命成功後,不可能不遵守協議。

第三,周天子聯合諸侯討伐帝辛的時候,口號是帝辛無道,他是站在正義的立場上來做的。如果他拿下帝辛獲得王位後,就翻臉打幫助他的諸侯,顯然是不厚道的表現,大家也不會再支持他了。

第四,既然加盟的諸侯國要進行分封,親屬和功臣們也要求分封,於是分封的格局也就形成了。

(討伐帝辛)

二、周天子分封以後靠什麼來約束諸侯?

周天子實施分封制後,當然也會擔心諸侯們不聽話,自行一套。因此,也有對諸侯們的約束辦法。周天子約束諸侯的辦法有以下這些:一是用周禮來約束。周朝有一整套完備的周禮,各諸侯必須按照周禮來說話行事。二是諸侯國必須要參加周天子的各種祭掃活動。三是諸侯國必須要按時向周天子上貢。四是諸侯國要派出軍隊參加周天子對外征伐活動,以及對內的平亂活動。五是各諸侯國的國君繼承,必須由周天子來任命。

這些規則,其實對諸侯國也是有相當大的約束力的。至少在西周初年,具有極大的效力。

(周昭王伐楚)

三、周天子發現分封危害有沒有補救?

補救肯定是有的。

比如從周天子的第四代周昭王開始,就已經因為分封,和諸侯國發生了多次摩擦。

當時魯國發生奪位事件,這顯然是明顯違反周禮的。不過,周昭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容忍這種現象的出現。他之所以容忍,其實還是之前的魯國國君不太聽他的招呼,他要扶持一個聽招呼的人起來。

還有,楚國本來是周朝的諸侯國,是參加周天子一起討伐帝辛最後獲得分封的。但是楚國一直對自己的封爵(子爵)太小不滿意,要求周天子加封。周天子不同意,於是楚國就不再去朝見周天子。這樣,周昭王便率軍前往討伐楚國。周昭王的目的,就是把楚國給滅掉,把楚國以及周邊的一些土地據為己有。這樣,周天子實際控制地盤就變大了。可惜的是,這場戰爭並沒有打勝。打敗的結果,也讓周天子的威信進一步下降。

周穆王的時候,為了擴大地盤,獨闢蹊徑,率軍往西邊打,兩次攻打犬戎,一直往西邊打到崑崙。接著又往東滅掉不聽招呼的徐國,把他的兒子派到徐國去管理。

此後的周天子也一直在採用這樣的辦法,努力擴大自己的地盤,減少分封的危害。

但是,因為周朝已經形成了那樣的制度,一邊在討伐滅掉不聽話的諸侯國,一邊又同時在分封新的諸侯國。這樣其實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

結果,周天子的地盤反而越來越少,最後的禍害越來越大,走到了春秋戰國那種分裂割據的悲劇。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我國,分封制由來已久。商代已開始分封諸侯,稱號有侯和伯。西周滅商後,因其國都遠在西北,不利於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統治商代後裔,便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那麼存在八百年的周王朝,周天子為何要分封,又是如何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


‖周天子為什麼要分封?

首先,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影響。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並逐步構織出遍佈全國的交通網絡,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國林立的狀態。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其次,通過分封,周人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等。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最後,通過分封制,鞏固了周朝的統治。西周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分封的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有利於周王室更好的統治。

‖周天子是如何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

周公定鼎天下後的一段時間,王畿無論相對於天下,還是相對於各分封國,都十分的大。周王利用不世襲的采邑制度將畿內土地賜予卿士——比如虢公、鄭公。這些卿士享有對采邑的支配權,需要履行對王的經濟、軍事義務,並在王廷充當公務員。他們理論上不能將采邑傳給後代,並需要無條件服從周王對他們的采邑進行調整——改封或增減。這種制度的管理效率,比起徹底的封建制度要高很多,使得周王能快速大量地集中王畿的資源,構築起無比強大的軍隊和宛如天國的都城。


昭王南征不復,大概是全軍覆沒,穆王四處征戰巡遊,幾乎是窮兵黷武。夷厲相仍政不綱,而周宣王雖號稱中興,晚期卻屢戰屢敗,甚至到了“喪南國之師”、不得不“料民於太原”的地步,時人哀嘆“今也日蹙國百里”至於周幽王身死國亡、平王東遷,“晉鄭焉依”,丟掉了宗周的廣大土地和軍隊,實際上國力只等於中等諸侯了。然後僅存的土地還被晉文公等諸侯不斷侵吞,到了戰國中晚期又分裂成東西兩國

在國人趕跑周厲王後,作為采邑主的共伯和或者來當卿士的衛國公族,被畿內封建主推上了王座。這件事宣佈了周王實際上失去對宗周的控制權,真正的王畿已經縮窄到崤山以東,只待某個悲慘的周王無奈遷離宗周。


犬戎殺入鎬京後,周平王將其餘關中諸侯全都帶到關東安置,只留申國和虢國在崤山以西作為王畿西門。可支配土地面積驟然縮小,導致了周王軍力財力的下跌,失去了軍事和經濟的支持,周王室東遷後影響力極具下降,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源稚生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王說歷史!

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大家轉發、評論、點贊,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眾所周知周朝是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存在了大概八百年的時間。

周朝採取的是封邦建國的分封制,用宗法制維繫自己天子的地位。

一開始的時候,周朝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控制廣大的地區,所以使用分封制。

一開始在中原大地上數百個小國,這個時候周朝即控制了龐大的地區,利用朝貢體系維持自己的地位,又利用宗法制度控制了自己的權威。

在西周的時候,周朝佔據了廣大肥沃的關中土地,在實力上對各個諸侯國形成一種壓制。

到了東周建立,周朝的地盤、實力大大縮水,周天子的權威也不如以前。

也就是說到了東周時期,周朝就真的只變成名義上的領導了。

你說他就是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他能怎麼辦?

他沒治啊!

他只能乾著急。

東周的天子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春秋初年桓王繼位,那個時候就已經號令不了諸侯了。

然後桓王和鄭莊公狠狠地幹了一仗,被人揍得屁滾尿流。

從那個時代開始,周天子就說話不管用了。

他沒有能力插手別的國家的事物,所以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

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大家轉發、評論、點贊,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我當作者那幾年


以現今的觀點來看貌似分封制對於大一統的國家來說不夠緊密,但是對於它對於國家的擴張很有好處。把自己的親戚和忠心的大臣封到邊疆去,因為他們的自主權大,有自己能調動的武裝,可以幫助穩定邊界,甚至擴大疆域。周朝的分封制度對於中國的版圖是很有好處的,現在核心的漢族聚居區幾乎都是周朝時期打下來的。

而郡縣制,因為受限於古代不發達的交通和通訊,並且皇帝對於邊臣的防範心理,反而限制了中國版圖的擴大。

所以,兩種制度只能說各有利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