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朝搞大一統,不實行分封制,華夏文明版圖會更大嗎?

盜德高點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當時周朝只有實行分封制才是周朝最正確的選擇,還不具備搞大一統的條件:

一、商朝滅亡乃是前車之鑑

商王朝實行的內外服制度,這種內外服制度以四方諸侯方國與商王室的關係親疏遠近為基礎,關係親密的、距離商部落較近的稱為內服諸侯;關係疏遠、距離商部落較遠的稱為外服諸侯。嚴格意義上來講,商部落僅僅是諸多諸侯中實力最為強大的部落,商王就是這個部落聯盟的老大,這種體制下,實際上商王對四方諸侯的實際控制力是有限的,所憑藉的手段無非就是讓四方諸侯自己或者子侄送到朝歌作為人質扣押、讓四方諸侯把最有力軍隊徵調給商王使用等等,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發

周武王於公元前1046滅掉商朝,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諸侯部落的幫助,這些異性諸侯之所以幫助周武王並不是因為他們有未卜先知的本事,而實在是因為紂王待他們太差了,如子侄送往朝歌做人質期間慘死在朝歌,紂王動不動就要伐東夷,繁重的徭役、軍事負擔都會轉嫁到諸侯們的身上,他們幫助周武王更多是為自身的利益考慮。可以說,誰當王與他們而言都一樣,求的不過是保全自身作為一方諸侯的地位和利益,甚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隨時變換效忠對象。如果周朝不實行分封制,周王也依舊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長,無法對四方諸侯加以控制。

二、分封制下週王室實現對四方諸侯的強有力控制

周朝建立後,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同時兼顧在伐紂中的功勞大小,實行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從“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式等級分封制。《荀子·儒效篇》就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周王姓姬)獨居五十三。”說的就是周天子主要將姬姓同宗們分封到各地作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作為屏障,以保衛周王室,同時也分封了相當數量的功臣、現代貴族後裔作為諸侯王在位置不是很重要的地方建立諸侯國,他們也要承擔保衛周王室的責任,最終確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極大地鞏固了周天子的權威。

原來的異姓諸侯基本上全部被新分封的諸侯所取代,這些新生諸侯對周天子感恩戴德,對周天子的王命遵從不違,這已經和商朝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截然不同了,周天子不再是部落聯盟的首長,而是掌握諸侯分封和廢黜大權的天下共主,對四方諸侯得以強有力的控制,實現了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三、分封制背後的華夏文化傳播

為了鞏固分封制所取得的成果,周公建立了一張套的宗法制度,這些禮儀制度,對於尚處在蠻夷狀態的廣闊周邊地區來講無疑是先進的,伴隨分封制的層層推進,這一整套的禮儀制度也不在不斷的向周邊地區推進,其他的有如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知識文化等等都隨著分封制的層層推行而不斷的傳播到周邊地區,毫不客氣的說,這是周王室刻意而為的一場從上而下的“文化殖民”活動,四方的蠻夷之地已經成了華夏文化的輻射區和同化區,這些華夏文明的傳播在當時無疑是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華夏文化圈也從狹小的中原地區不斷擴張,覆蓋至周朝的統治範圍之外,文化的向心力最終促使了華夏一族的形成,增強了華夏一族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宿感。

四、當時周王室不具備搞大一統

所謂大一統,是指中央王朝或者國君能夠號令天下所有可用之人、調度天下所有可用之物完成極大之事,而這一切至少需要具備兩個重要條件,其一便是中央王朝實際控制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這是實現大一統的基本實力所在。當時的周王室剛剛建立,周部落只是眾多部落中的一個,無論在人口數量還是土地面積上,周部落所佔比例都是很小的,其相對數量和絕對數量都不佔優勢,所以,搞大一統是不切實際的。

其二便是周王室對臣屬具有絕對的控制權,而實際上,周王室雖然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不過由於各種原因,周天子與諸侯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周天子的天下共主需要諸侯們的維護和承認,諸侯們的利益位置又需要周天子來保障,其中的厲害關係決定了二者是共同利益聯盟,絕非後世封建社會的絕對臣屬關係,這點也說明周朝不具備搞大一統。再者,此前的夏、商兩朝對沒有實行過大一統,可以講是前無古人,沒有經驗可借鑑,也說明周朝不具備搞大一統的條件,能實行分封制已經是制度上的極大創新之舉了。

周朝統治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順應歷史潮流,實行互為表裡的分封制、宗法制,將華夏文明傳播至四周蠻荒之地,促成了華夏一族的形成和發展。



國家人文歷史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首先要強調的是,我們從來都是大一統,即便是在先秦時代,這不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而是由文化決定的!



我們是耕種文明,也叫黃色文明,意思是說我們的生產生活物資全部或大部來自土地,來自耕作。而這種經濟必然決定政治形態,廣袤的土地,分散的人口必定會最終走向大一統。



那為什麼有分封制和郡縣制之分呢?這是由生產技術和經濟力量決定的!文化只能決定你的發展方向,而決定統治方式的還是經濟的多少和技術的先進落後。



打個比方來說,周天子統治黃河流域,那時的疆域早已超過百萬平方公里,這麼多的土地要是都由中央來管,光記錄統計數字就是一個問題,那時候別說竹簡,就是甲骨也很少,這麼大的地域土地的肥沃貧瘠,丈量的多少,人民的寡眾,單單記錄就不可能完成,只能分給各貴族家庭分別掌管,很多還都是結繩記事,那時候缺乏這些統一管理的技術力量啊。



即便我們能統計,也缺乏經濟力量來支撐。就不說別的,光土地丈量一項,你就得動用多少人,多少馬匹器械去做這件事,而隨著人口流動,黃河氾濫,戰爭等等因素,這些丈量又得逐年重來,當時的政府實在沒有這個經濟能力去支撐這龐大的開支,所以他只能分封,稱之為封土建國。



商鞅變法的時代,我們的技術力量和經濟力量都已經有了本質的提高,鐵器的廣泛應用,竹簡的採集成本下降,井田制的瓦解,私田時代的到來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民間也消化了一部分政府職能,使得郡縣制在執行上成為可能。所以這種變法不僅僅是強國打仗,也是一場政治統治方式的變革,從此中國從封建制走向郡縣制,大一統的分散管理走向大一統的郡縣集權管理。



我們的版圖大小完全是由文化來定的,因為我們文化的先進性和四周文化的落後性,我們的版圖必然向四面八方拓展,而原先跟我們混居的低文化民族,不是被我們同化,就是被迫跟著我們的拓展遷徙到我們的四周,成為少數民族政權,很多也最終被我們同化掉了。



所以,管理方式是由技術和經濟水平決定的,而版圖是由文化的拓展性決定的,不可混淆。


史書上冬眠的蛇

周代分封其實中國黑暗時代的開始,分封封建制,封建制就是奴隸制,分封是華夏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封神榜其實就是在說和美化分封。



先不論版圖,先說周人為什麼分封?因為古代戰爭實際都是民族戰爭,分封可以打亂族群集中生活的局面,這樣以族群為理由的戰爭就沒了。這樣看似很好,然而沒了戰爭摧殘,但是等級制是終身摧殘。周人之所以能想到等級制是因為從古埃及返回的羌人帶回來了奴隸制,所以只要看一下週邊民族原有的文化就一目瞭然。就是與羌人有關的民族,比如彝族、藏族、蒙古族和被同化的通古斯,都是有著更加突出的奴隸制文化。而南方本土民系,比如苗、哈尼、佤族、黎族、臺灣原住民都是血親構成的會議制聯盟結構。就是說這些民系保持著平等的社會模式。周人唯一的進步只是破巫風,實現人本位變革。

說正題,關於版圖。黃種版圖基本都是潰逃和移民造就的,就是說版圖擴大第一功臣與政權的關係最小。包括所謂滿清留下的版圖,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闖關東和走西口奠定的。因為認同很重要,沒有漢族移民認同,一切都會歸零。包括下南洋都是一種版圖擴張,只是南洋由於歷史原因使得沒有實現。我是不太看好政權可以推進版圖的擴大的。至少黃種人是這樣,白種恰恰相反,都是靠開拓,都與政權有關。

周代施行大一統一定比分封好,因為那樣不會完全墜入等級制。人心不會太壞。周代那樣了,至少還有古風和底線。就是因為還有老本可吃。後來出現百家爭鳴,徹底改寫歷史,人心徹底變壞的第二起點就是百家爭鳴唯成功論,所以今天的人看到宋襄公這類講底線的人都會嘲笑,因為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怎麼會理解精神價值是個嘛玩意兒。周代施行大一統,如果促成大一統之下的共同認同,那有可能會帶著民族心理去開拓。就算黃種人沒有侵略性,但那種制度之下,可能人類文明會更早進入現代化。這種可能性非常大。黃種只要被調動起來,就能一飛沖天。也許人類真的是被某種力量操控的,就是要在那個時代讓全世界都進入黑暗時代。西方兩次黑暗時代,一次就是發明奴隸制,第二次就是發明一神教。我們很不幸,中了第一毒,悲催了近三千年。所以中國的所謂信史是非常不堪的,而好的歷史都被那些個畜生們毀了。讓我們誤以為人類一直都是互相壓迫的。其實上古連種族群間都只是主導和跟隨關係,並不存在奴役。否則黑人、阿拉伯人這類舊人種早就被折騰沒了。


國病

個人感覺周朝在大一統的時候。實行分封制是正確的,都知道。周朝滅掉商的具體細節,也有故意黑化商王的嫌疑,故在大一統的時候,朝局不穩,並且類似反清復明的威脅仍然存在。這個時候推行中央集權制度的話。可能會丟掉大好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