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魏國已經擁有7分天下,境內百姓臣服。諸葛亮為何還看不開大勢?

詫寂說史


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齊桓公三曰仲父,燕昭王築黃金臺,臣子都得到了君主的絕對信任,才可以放開手大幹一場,千古留名,成就君臣佳話,諸葛亮有一匡天下之志,效仿古大夫,劉備死前委國與他,他全意報答劉備,以全君臣之義,以全君子之名。



夏六月的夜


我經營一公司,行業老大是一個巨頭,我的規模也就他的十分之一,行業基本被我們兩家都佔了,我在努力的做業務,但每做一單都是從巨頭嘴裡搶的,巨頭也是想置我於死地。我手底下也有人想讓巨頭收購我們,可是巨頭提了一個條件,我的員工儘可能的接收,但股東必須都退出,我們幾個股東一算,雖然目前規模小,但還是能活下去,還是繼續幹吧。


中書門下平章事


首先說北伐雖然沒有完成什麼“還於舊都”等目標,但是它本身而言是當時最正確的選擇!

1、道義。蜀漢政權由劉備建立,作為漢王朝延續的存在,它自認為正統,那麼曹魏則是亂臣賊子,正如那句話“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作為正統,它要向天下宣佈自己的存在,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地位。這是必然的對抗!

2、國力。蜀漢政權自失去荊州、猇亭打敗後,國力衰弱,人口和兵力都遠落後於曹魏,大概是1比4的比例,中原地區作為自古以來的經濟發達區域,其繁榮程度不是四川可以比的。也就是說,從經濟人口來說,蜀漢都處於很大劣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拖得越久,國力差距也就越大!

3、自身。很多人都知道蜀漢政權存在三股勢力,在此簡稱益、東、舊。隨著舊勢力人物的漸漸去世,其實力在逐漸減弱,而益勢力和東勢力因為更早紮根於蜀中,他們希望在這個外來政權中獲得更多的權力,更多的保護自己的記得利益(蛋糕就那麼大,分的人少,每個人分的自然就多)因此這也就形成了其內在矛盾。北伐是一種轉移矛盾的方法,兵者,國之大事!當戰事展開後,大家都知道輸了,傷的是所有人,因此在內部鬥爭上會自然而然的有所收斂,再加上諸葛亮“依法治國”的方針,基本可以達到有效轉移矛盾的目的。

4、培養。戰爭是最好的立功場,在老一輩舊勢力的逐漸凋零下,舊勢力需要培養出新的能夠掌握話語權的人,才能在蜀中作為外來政權繼續站穩腳跟,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重用馬謖的一個重用原因(你們看,我雖然沒用吳懿,但我也沒用魏延啊。。。我用馬謖。呵呵)。當然,馬謖只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其他還有很多舊勢力的新時代人物。

5、勞其師、疲其國。還是說一伐(因為我認為一伐是最能體現諸葛亮想法的)。曹魏面對諸葛亮的入侵只能調用中央的軍隊,只靠邊防軍隊的結果是三郡皆反,朝野震盪。軍隊的大規模調度和供應室需要一大筆經費的,蜀漢看似困難其實不然,因為它只需要供應漢中向秦嶺一路就好,而魏國是兩線作戰,調運的距離和分散註定了它後勤和國家經濟的負擔更大。很有意思的是魏明帝曹睿這個人,諸葛亮死之前真的就是一個明君啊,勤儉節約、辛勤工作,但是到了諸葛亮死後,大肆營造宮室,勞民傷財,給人感覺變化好大。其實變的不是人,而是局勢,諸葛亮的北伐一直讓他繃著一根弦,時刻提醒自己,如果不老實,就打不贏,打不贏就玩完。諸葛亮死了後,他就覺得,鬆口氣了,西邊少點軍費應該也沒什麼吧,然後。。。沒有然後。

6、可能成功的機率。依然是一伐。一伐以趙雲為疑兵拖住曹真,諸葛亮統大軍直出隴右,一路暢通,三郡皆反,朝野震盪,曹魏都一開始還沒想明白怎麼回事。隴右是什麼地方?答案是關中之西。有什麼東西?答案是馬。試想一下,街亭之戰前的情況:曹真被拖住,隴右反水了,諸葛亮大軍往前開,蜀漢有了養馬地,也就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可以有一支優秀騎兵了,有了隴右也就意味著以後的用兵戰時後勤的壓力會減少很多,而且對關中用兵也方便多了。這TMD簡直成功在望啊!然而,並沒有什麼用,馬謖被張郃搞掉街亭,前軍被打垮了,沒辦法了,完了。。。所以,其實北伐最開始是有機會成功的。

7、以攻代守。很多人就說了:你看,曹魏進攻那一次,諸葛亮打得多漂亮啊,蜀漢就防守好了嘛,幹嘛進攻啊。。。我想說,進攻方永遠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被動的防守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古往今來,很多著名的防守戰,都有著很明確的進攻(一時之間只想起一個,唐朝張巡防守睢陽)。諸葛亮的北伐向曹魏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你們等著我來打你~”而曹魏做的就是鞏固邊防,等著諸葛亮來打,唯一一次嘗試出擊也被諸葛亮給兩下搞定了。

總結一句,諸葛亮的北伐是當時情況下的一個必然結果,因為諸葛亮對北伐損益的估計和實際的損益都是利大於弊,至於題主說的先全力搞建設,我只能說不現實!








草莓駱駝影視


王: (兩軍陣前,拱手)來者可是諸葛孔明?

諸葛:(扶扇拱手)正是。

王: 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

疆界?

諸葛: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

王: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點頭)

諸葛:(羽扇遙指)曹賊篡漢,霸佔中原,何稱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

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

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

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

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

民樂,豈不美哉?

諸葛:(狂笑數聲,扶扇而答)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

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清諸位靜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

,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

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

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

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

不容!

王: (手指諸葛亮)你……諸葛村夫,你敢……

諸葛:(憤而站立)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

!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

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

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手捂胸口,顫聲)我、我、我……

諸葛:(大聲斥責)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

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 你、你……啊……(墜於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風林火山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話不能這麼說,如果曹魏有了七分天下,那麼蜀漢和東吳就是三分咯?我認為按照當時的形勢看,曹魏與蜀漢東吳應當是五五分天下。而且諸葛亮也不是認不清大勢或者說我們不能站在一個後人的視角上去苛責前人。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析。

一、天下形勢

曹丕即位之時,我認為天下的形勢並非是曹魏佔據七分。曹丕即位之時為公元220年,此時的天下形勢是這樣的:

我認為就這個形勢看,怎麼著也不像一個七分天下的魏國啊。我認為這個時候更像是一個蜀國和吳國加起來可以和魏國五五開的局面。因此就天下大勢來看,似乎蜀國的境地並沒有我們所想象中的那麼不堪。

並且蜀國獲勝的關鍵在於吳國,蜀國與吳國之間,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因此諸葛亮要做的就是不斷地聯合吳國,殺傷魏國的有效力量。

二、諸葛亮的執念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執著於蜀國的北伐大業?很簡單,原因諸葛亮已經在《出師表》中如此說: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那麼拼命,完全是為了報答劉備。如果諸葛亮不那麼做的話,可能在後世諸葛亮也不會被如此多的人所敬仰了。

我認為諸葛亮有一個很大的魅力點在於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歷史上其他人難以比得上的,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才充滿了魅力。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諸葛亮就是個錘子。沒腦子貨。

諸葛亮的出現,在三國中實際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諸葛亮對於劉備最大的貢獻,就是持續在後勤方面的供給,但其軍事才能非常短缺。並不是吹的神乎其神的神人。他也是個人,有著優缺點的存在。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成都平,為軍師將軍,置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這是說一般都是劉備在前面打仗,劉備的謀士是法正和龐統。攻城略地以後,然後把城市交給諸葛亮打理,劉備在前面戰鬥,諸葛亮在後面生產。諸葛亮作著後勤保障工作,是名副其實的後勤部長。

陳壽《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這是說諸葛亮政治優於軍事,善於治理軍隊,行軍有度,但是銳利度不夠,就是說善於防守,攻擊力不夠。

什麼神機妙算,算無遺策,都是對諸葛亮的神話,是那些豬肉燉粉條的吃多了的‘豬粉’,對諸葛亮的貼金,粉飾。對諸葛亮的誇大之詞。

自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把持朝政,這種行為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司馬懿把持曹魏政權道理是一樣的。

曹操和司馬懿就是篡權奪位的大奸臣,而諸葛亮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忠臣,這合理嗎?

諸葛亮重用自己的黨羽,董允,蔣琬,費禕,聽這名吧,將完廢矣,那蜀國還有個好。諸葛亮擴大自己在朝堂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對以李嚴為代表的反對派極力打擊。 這時蜀國,基本上是諸葛亮一手遮天,一人說了算,成了一言堂。劉禪就是傀儡。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諸葛亮真正的參與軍事行動的開始。對曹魏的作戰。勞民傷財耗損國力。本來蜀國就已經很弱小了,但還一再的對魏國用兵。我們知道打仗的話,耗費的是糧草和錢。耗費的是國庫,前面攢的還不夠後面花的。

因為這時荊州已經丟了,諸葛亮只能兵出祁山。好幾次都因為糧草無法及時到達前沿陣地,而撤退回國半途而廢。

如果蜀國能夠放棄進攻曹魏,休養生息,以逸待勞。那麼蜀國還能多堅持幾年,然而諸葛亮那顆膨脹的心,促使他要走這條危險之路。

可能是身體的原因,當時他已50多歲,身體不太好,可能想盡早的統一天下,早登皇位。所以不斷北伐。

致使功敗垂成,命喪五丈原。

諸葛亮其實是蜀國的司馬懿,但他沒有司馬懿的命好,沒有司馬懿的壽命長。只能是功敗垂成,徒勞無功啦。

這就是諸葛亮不斷進行北伐的原因。


火煮水壺84501


諸葛亮性格存在偏激,盲目忠於劉氏而不管天下安寧、人民死活。對於百姓來說,皇帝姓劉還是姓曹無所謂,亂世人不如太平狗,只要能夠安居樂業,吃飽穿暖,都是好皇帝。

在當時三國國力懸殊的情況下還北伐,就是用人民的犧牲去換取劉氏的苟延殘喘,對百姓沒有一點好處。

總之,諸葛亮思想上迂腐,智力上欠缺長遠眼光,軍事上平庸,一生唯謹慎而已!






澈月藍凌


有句話說得好“駿馬面前無溝壑, 慫人面前全是坎”,面對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我們普通人看到的都是困難,而英雄豪傑們看到的卻是機遇。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第二年曹丕接受禪讓,改元稱帝。曹丕稱帝后北方局勢基本穩定,曹魏劍指東吳和蜀漢。這在普通人眼裡,一看基本大局已定,肯定放棄抵抗,立馬投降曹魏了。但是以劉備和諸葛亮為首的蜀漢,卻看到了希望和轉機。他們原本就擔心師出無名,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嘛,為此還特意上書解釋一下為何自封漢中王。

你曹丕把獻帝殺了(我們得把事情說嚴重點),這下子還省了我們很多事,你們曹氏壞了規矩,篡奪我們劉氏的江山,破壞了正統。我們劉皇叔身為漢室後裔,如今皇室有難,匡扶漢室這個大旗定當由我蜀漢肩負起來,這不皇叔他決定第二年也稱帝,我還能混個丞相做一做。這都還得感謝你曹丕呢,你不稱帝,我們還不好意這麼幹呢。

劉皇叔稱帝3年後,也駕鶴西遊了,我諸葛孔明還年輕,看了看目前三國局勢還算穩定,我要是使使勁,沒準就成功了,到時候也算的報答先帝三顧茅廬之恩不說,還能做個“千古一相”。可沒成想阿斗這小子實在帶不動了。皇叔走後連一個大將都沒給我留,唉!算了再怎麼說我也是堅持下來了,做人一世,奉行正統,大恩已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相信後人會記得我的,就這麼地吧,實在是殺不動了!


嗶嗶巫


就是曹操統一了天下,諸葛亮也不會去他的陣營的,如果想去的話,早在三顧茅廬前就去了,還用等這麼長時間,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操那裡,原因有兩個,

(一),諸葛亮對曹操的反叛,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反感,很討厭,當時雖然曹操表面文章做得很好,但人人都心知肚明,敢怒不敢言,而諸葛亮這個人正好是一個很正統,中規中矩的人,對漢室有感情,而且願意為漢室服務,對蜀漢更忠心,願意為他鞠躬的盡瘁死而後已,就是這樣一位蜀漢鐵粉,心繫蜀漢,視曹操為奸賊,豈能為他效力。

(二),性格目標不同。諸葛亮為人忠誠,仁義,寬容,厚道,他的目標是匡扶漢室,以管仲,樂毅為偶像忠心輔佐蜀漢。曹操奸詐狡猾,殘忍狠毒,他可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他,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目標是為曹魏建國打基礎。

結語,諸葛亮和曹操是走不到一起的,他們兩人象油和水一樣不溶合,諸葛亮的願望是想要重建漢室,他在《隆中對》裡就有表述,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朝著這個方向的,為此作了大量工作,不惜獻上生命。而曹操的願望是推倒漢室,建立魏國,在他有生之年沒敢實現,但也為此奠定了基礎,他在有生之年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了這個願望,他的做法和諸葛亮做法正相反,一個建設,一個破壞,兩個水火不容的人,如何能在一起工作。但他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在工作上認真,負責,在事業上奮力拼搏,不畏艱難,敢於進取。這也是激勵後人的地方。





國哥愛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