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如果说三国时期最善于结盟的人是谁?那非袁绍莫属。

三国博弈中,结盟策略的使用十分重要。盟友之间的亲疏远近往往由实际利益决定,结盟、破裂、再结盟、再破裂,屡见不鲜,时有发生。

三国中第一位以江湖“盟主”出现的袁绍,正是把“结盟策略”运用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从而借力用力、借势发力,才使自身由虚变实、从弱变强,成为三国前期的实力“第一”,赚足了眼球。

但不幸的是,袁绍在通过发展“大圈子”壮大自身的同时,却不能公道地处理“义”“利”关系,使“小圈子”恣意横行,公信不稳、人心不服,最终导致了官渡之战时,有效的结盟策略无法推行,一代枭雄灰飞烟灭。

细数袁绍不同时期推行的不同结盟策略,真可谓成也“结盟”、败也“结盟”。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意气风发的袁绍

出道时期:四方群雄公认的反董联军“盟主”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被易中天称为三国时代的“揭幕人”,是三国人物中为数不多的“含着金勺子”出生的人。

正是依靠袁氏“四世三公”的煊赫家世背景,外加早期在捍卫中央政权时的英勇表现。初平元年(190年),在山东各路诸侯组成讨伐董卓联军时,袁绍被一致推举为“盟主”,成为了一名武力抗董的“带头大哥”。

“讨董”义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天下纷纷响应。袁绍也借此走上了政治前台,远交近攻、统筹布局,俨然成为讨董义军和民间反董势力的精神支柱、灵魂大旗。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反“董”联盟,袁绍是老大

在四方群雄的合力讨伐下,董卓被迫暂避锋芒,迁都长安。

袁绍作为“盟主”,大捞政治资本,广揽智士人才,也吃到了结盟带来的“甜头”,袁绍手下也慢慢人丁兴盛,袁绍军事集团逐渐形成。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气吞山河的袁绍,拔剑而出

此时,袁绍成功实行了“广泛撒网”式的结盟策略,打着“天下为公”的旗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空手套白狼”,使自己从一个虚名到实实在在地“站了起来”。

扩张时期:结盟公孙瓒,轻松得冀州

刚刚“站起来”的袁绍,虽然名头很大,但势力范围上仅仅占有渤海一郡,与其他大诸侯相比相去太远,还需要进一步壮大扩张。

袁绍敏锐地把握住冀州内部鞠义反叛的有利时机,采纳逢纪的计策,暗中与公孙瓒结盟,巧妙“借力”公孙瓒燕代士兵攻打冀州。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公孙瓒帮助袁绍,却吃了大亏

在内有叛军倒戈、外有强兵压境的情形下,冀州太守韩馥向袁绍投降。袁绍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得到了钱粮够食用十年、兵甲百万之重的冀州。

袁绍就此凭借拉拢公孙瓒的“精准结盟”策略,成功拥有了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巩固时期:北方袁绍与南方刘表势力结盟,抵制中原袁术

势力逐渐大涨的袁绍,成为“反董”最大的赢家。可曾与袁绍结盟的“盟友”却纷纷发现,袁绍的结盟策略“不地道”。

征讨董卓时,袁绍总是派别人出兵,自己却隔岸观火;面对利益“分赃”不均,袁绍总是给己方多、给对方少;袁绍利用公孙瓒夺冀州、公孙瓒却白白“替人做嫁衣”。用蔡东藩《后汉演义》的话讲:“袁绍身为盟主,不能雪国耻、复家仇,徒为欺人夺地之谋”。

一系列不得人心的举动,使“心胸狭窄、少决误断”的袁绍成为各方纷纷抵制攻伐的对象。

特别是袁绍的扩张,直接触动了袁术、孙坚、陶谦、公孙瓒等州郡的利益,以袁术为首的中原势力组成联军,与袁绍开展了激烈的奋战。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众多昔日盟友,与袁绍纷纷破裂

眼见昔日“盟友”纷纷倒戈,袁绍又实施了全新的结盟策略。他将眼光投向远离中原纷争的南方荆州一带,与刘表结盟抗击袁术、孙坚等人。

由于南北双方势力夹击,袁绍同盟很快败下阵来。先是孙坚中矢而死、继而袁术被刘表击败、接着公孙瓒被袁绍打的退回幽州。

袁绍几乎完美的结盟策略,使袁术势力最终退至江淮、刘表势力在荆州得以稳固,自身在北方的统治势力得到实质性巩固。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孤灯一盏,昔日“盟主”袁绍暗自神伤

顶峰时期:结盟曹操、扶持曹操,最终养虎遗患

袁绍势力逐渐稳固以后,统一北方唯一的绊脚石就是公孙瓒。这时袁绍又一次实施了成功的结盟策略,将结盟的对象锁定在公孙瓒的“旧敌”乌丸势力,联合刘虞旧部,一举攻克公孙瓒,成功夺取幽州。至此,袁绍集团势力达到顶峰。

可就在袁绍一路披荆斩棘,准备鼎定天下的时候。多次的合纵、结盟,几股势力的相互交织,使袁绍集团内部派系林立、明争暗斗,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

加之袁绍本人“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等偏听偏信、任人唯亲、迟疑不决性格特点,使袁术手下门生故吏、河北名士、收复敌人的官佐谋士等谋士集团,产生了分裂,在是否奉迎天子、如何对待曹操、怎样在官渡实施速战等问题上产生重大“误判”,直接导致了袁绍集团的由盛转衰。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袁绍与曹操少年是发小、青年是同伴,中年却成“对头”

无知不觉间,所谓的“小圈子”,正一步步毁掉袁绍。

坐稳北方后,袁绍集团安于现状、文恬武嬉,错误认为曹操是自己“圈内人”。本可以抑制和消灭曹操的袁绍,却对曹操在兖州、徐州等地的扩大坐视不管,还多次帮助、支持曹操,对曹操与吕布之争“坐山观虎斗”,导致曹操由此做大做强。《八家后汉书辑注》记载:“操得兖州,兵众强盛,内怀反绍意。”过度的纵容,使曹操成为袁绍日后最大的敌人。

官渡时期:昔日盟友纷纷反目

建安四年(199),袁绍虎踞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阀。曹操借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基本稳定了河南、徐州、河内等地方势力。袁绍深感威胁,于是决定南征,一举消灭曹操。

此时,袁绍还想使用他惯用的结盟策略,联合张绣、刘表、刘备、刘辟等势力,合力进攻曹操。

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昔日的盟友刘表选择了中立“以观事变”,“许之而不至,亦不佐曹操,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曹操的死敌张绣更是选择了与袁绍“不合作”,直接投降了曹操。袁绍一系列的结盟策略,仅得到了刘备、刘辟等小众势力的响应,无法对曹操形成大规模的威胁和攻击。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官渡之战是决定三国格局的“第一战”,与后来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并称“三国三大战”

结盟策略的失败,加之袁绍大决战中的众多失误,致使袁绍集团官渡大败。“四世三公”、驰骋天下近二十年的袁绍就此离开了历史舞台中心。

纵观袁绍不同时期实施的不同结盟策略,可褒可贬、有胜有败。

“结盟狂人”袁绍,从“大圈子”而兴,因“小圈子”而败

别了,袁绍

袁绍起步初期,实施“大结盟”的“大发展”策略,成功使自身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但在袁绍结盟策略下,袁绍过度关注自身“小圈子”的利益,未能使利益均沾、好处共享,使内部人寒心、外部人伤心,“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优势无法发挥。尤其误判敌友,错误的坐视、支持曹操发展,直接导致养虎遗患、自损其身。

成事“大圈子”,败事“小圈子”

成大事者,必出公心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