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北京創新市場監管模式 “風洞”平臺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作為國際大都市,首都北京如何做到市場監管“既要放得開,又能管得住”?今年年初,北京市創新市場監管模式,推出“市場監管風險洞察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市場監管效能。經過幾個月的運轉,該平臺高效、精準、智慧的監管,大大優化了首都的營商環境,成為全國首個利用大數據開展事中事後監管的省級試點。

海量數據為企業全景畫像

“當前市場監管中,最讓人頭痛的,就是無法在激增的監管對象和紛繁的交易行為中,準確鎖定企業是誰、在哪兒、在幹什麼。”近日,記者走訪北京市工商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表示。

為解決市場監管中數據資源分散、監管導向模糊、監管資源不足的難題,2018年1月,北京市工商局推出“市場監管風險洞察平臺”,聚焦企業個體,以註冊信息為核心,整合互聯網各類數據歸於企業名下,不但對企業全貌一目瞭然,還能快速定位企業關鍵人,聚焦企業“是誰”;整合企業網站、GIS數據、關聯人查找、失聯企業聯繫方式採集等數據,聚焦企業“在哪”;以先照後證、證照分離改革後企業為重點,結合潛在高風險行為和社會關注焦點、熱點監測,聚焦企業“在幹什麼”。

據介紹,目前平臺每個企業名下關聯數據達220餘項,涉企外部數據5000餘萬條。同時平臺還搭建企業族譜,開展橫向關聯,形成了縱成線、橫成網的企業全景。

目前,“風洞”平臺已將北京164餘萬家企業納入監測範圍,監測企業常見潛在高風險行為22項,監測重點行業81類,以“大數據技術+業務權責清單”為核心,構建市場監管閉環,形成內外一體化、線上線下雙驅動的智慧監管模式。

為監管執法裝上“千里眼”

北京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風洞”平臺將大數據技術引入市場監管,為監管執法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通過監測提供靶向數據,有利於集中有限人力,聚焦重點問題企業,實現守法不擾、違法必究。

“風洞”平臺自上線以來,在消費維權、執法辦案、基層綜合執法平臺建設等方面,形成典型應用案例20餘個,利用平臺數據開展抽查和重點檢查177次。監管導向更加精準、監管成效更加突出。

圍繞違法線索“發現難”問題,今年北京市工商局利用“風洞”平臺對高風險企業進行監測,最後列出50家企業重點檢查,結果發現20家企業存在問題,問題發現率達40%。東城區工商分局在打擊仿冒蘋果維修店等侵權行動中,利用風洞平臺“族譜”功能,成功從一家公司突破,鎖定違法行為人關聯公司,一併進行了處罰,達到了查辦一個案件、打掉一個鏈條、淨化一方環境的目的。朝陽區工商分局也在一起“冒用身份證登記註冊”舉報中,通過風洞平臺識破了舉報人虛假舉報行為,在查處惡意逃廢債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市場監管的精準度和效率。

助力基層信用平臺建設

與傳統監管方式相比,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市場監管風險洞察平臺”優勢更明顯,潛力更大。今年,石景山區將“風洞”平臺數據融入信用基礎數據庫建設,構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臺和企業信用監管服務平臺,在北京首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果觀摩會上取得第二名。風洞平臺通過向其提供數據服務、推送監測數據,將各類信用數據釋放至基層街道,初步形成應用成效。

據介紹,目前“風洞”平臺數據已應用於街道、社區、樓宇等信用基礎庫建設,支持基層協同執法、綜合監管、信息公示等數據共享服務。同時,“風洞”平臺將信用監管與風險管控相結合,解決了基層監管找不到企業、找不到責任人的難題。針對高風險企業和行為,基層工作人員積極實踐靶向監管、智慧監管,隨時進行推送提醒,及時關注,主動管控,降低風險。如今,“風洞”平臺已覆蓋北京市工商系統,由於其便捷易用、指向精準的功能得到一線市場監管人員的認可。

北京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背景下的風洞平臺建設,降低了監管成本、提高了監管效能,使新時期市場監管更科學、更高效。下一步,北京市將持續完善市場監管風險洞察平臺建設,深化部門間、政企間的數據共享、應用共享、結果共享,逐步推動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監管運用,打造競爭有序、公平透明的首都營商環境新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