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4家庭料受益!房價拐點要來?

剛剛過去的5月份,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樓市“燃了”,其中深圳二手房銷量連續三個月回升,而6月5日深圳率先出臺給樓市降溫的重大新政,多數專業人士對此點贊,但也有人對未來效果質疑,同時也有媒體表示,開徵房產稅才是高房價的根本解決之道!

5月一線樓市再燃

5月份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樓市再度火爆。中原地產數據顯示,5月份,北京共賣出去二手房18096套,創下14個月新高,每天平均達580多套;是“317”新政執行後,網籤數量最多的一個月。

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新房)成交面積54.9萬平方米,環比增加18.6%,成交創8個月新高。

而深圳共成交新房2564套,二手房成交量繼續回升,共成交二手房6683套,平均每天賣了將近300套房子,成交量連續四個月回升。

楼市巨变突至 深圳最多1/4家庭料受益!房价拐点要来?

20後深圳樓市再迎鉅變

而在樓市再度轉熱之際,深圳住房體制就迎鉅變,被稱作繼98房改之後,深圳住房體制的“第二次重大改革”!

6月5日上午,深圳市舉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新聞通報會,會上發佈了 《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 明確了面向未來18年(2018年至2035年)的住房發展目標。同時對住房供應結構和比例進行調整,明確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60%左右。

專家:深圳1/4或1/5家庭料受惠

針對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專業人才等各類群體,《意見》計劃將住房分為三大類:

◆ 第一類是市場商品住房,佔40%左右,做到有能力的市民通過市場商品房來解決住房需求。我們將繼續嚴格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以中小戶型商品房為主,努力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 第二類是政策性支持住房,佔40%左右,包括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分別佔20%;其中人才住房重點面向符合條件的各類人才供應,可租可售,建築面積以小於90平方米為主,租售價為市場價的 60%左右;安居型商品房重點面向符合收入財產限額標準等條件的本市戶籍居民供應,可租可售、以售為主,建築面積以小於70平方米為主,租售價為市場價的50%左右。

◆ 第三類是公共租賃住房,佔20%左右,重點面向符合條件的戶籍中低收入居民、為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行業人員、先進製造業職工等群體供應,建築面積以30-60平方米為主,租金為市場價的30%左右,特困人員及低保、低保邊緣家庭租金為公共租賃住房租金的10%。特別是在過去保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保障的覆蓋面,將公交司機、地鐵司機、環衛工人、先進製造業藍領產業工人等群體納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範圍。

此外,對出售的安居型商品房和出售的人才住房實行一定年限內的封閉流轉,購房人在產權封閉期內可以轉讓給其他符合條件的購房對象或由政府回購。購房人在深圳服務滿一定年限且符合其他相關條件的,可以申請向政府繳納一定比例增值收益後取得完全產權。

楼市巨变突至 深圳最多1/4家庭料受益!房价拐点要来?

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彭澎點評稱,這是繼續落實“房住不炒”精神的進一步措施,也可以理解為調控的加碼。

如果真的實施,6成住房是保障房,而且以170萬套來計算6成,則影響非常巨大,102萬套保障房是什麼概念?深圳可能有1/4或1/5家庭受惠!

堪比香港八萬五計劃

也有專家將此次深圳樓市新政類比當年香港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1997年,香港的房價已近乎瘋狂,當年的特首董建華為了遏制房價的過快上漲,提出了八萬五計劃:即每年興建住房85000套,10年內讓全港70%的家庭擁有住房。

但是當年八萬五計劃一經提出,由於不少香港中產階層都害怕房價會大跌,加上後來香港爆發金融危機,這項計劃被迫流產。

廣州鏈家研究院院長周峰表示,“八萬五”政策出現在盛極而衰的1997年底,之後香港樓市走下坡路。現在深圳的市場受政策影響了幾年,成交量亦調整了幾年,但樓價未受太大影響。主管部門為達到居民“住有所居”的境界,推出上述舉措,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以預期,未來買賣市場的潛在需求會被有效分流。

質疑聲音:目標可能難實現

當然也有市場觀點對新政效果提出質疑,地產經濟學家鄧浩志就表示,深圳早就過了開發高峰,目前已經進入存量房時代,哪來這麼多土地建設?未來每年能新增幾萬套各種性質的房子就很不錯了。像廣州,一年也就8萬套左右,170萬套也要蓋20多年。

也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深圳把開發商建造住房的60%分配給人才,低收入群體及公租房(公租房佔總的20%即24萬套),可能難實現。

因為開發商能否接受開發樓盤的60%面積交給政府,為了保證利潤,可能要提高那剩下的40%商品房的售價。

所以,在深圳這個住房供應新政的條文裡,只說保持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沒有說降價。

媒體:降房價還得靠房產稅

而證券時報則在6月5日刊文指出,解決高房價的根本辦法在於開徵房產稅。

證券時報文章觀點認為,從供應角度來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只是盯著新房看,還應考慮存量空置房;不要只是想著買賣,還要惦記著出租。

房子是用來住的,只要房子有人去住,那麼這個房子無論是用於售賣還是用於出租,都是實在的樓市供應。

就樓市存量即二手房來說,有兩個方面的工作非常值得做:一是對一些設計不合理、環境差、生活不便利的居民區進行升級改造,提高其舒適度及便利性,以增強其對租客的吸引力。現在有開發商在一些城市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效果很顯著。

如萬科在深圳對一個城中村的房子進行整體改造後再出租給年輕人,就非常受歡迎。房主也因此明顯受益:不僅房子和周圍環境變漂亮了,而且再也不用為房子出租的事情煩心。

二是下大力氣讓空置房儘快轉入有人居住的使用狀態,大幅降低我國高企的樓市空置率。

再從需求角度看,可以斷言,房產稅一旦開徵,整個社會對於樓市未來走向的預期必然逆轉。

擁有大量房產的人一定會積極拋售多餘的房子,而有了房子的人再也不會把房子當做最佳投資品而想著要去多買幾套。樓市供求格局大變也就勢在必然。

供求關係一旦逆轉,樓市價格的穩定乃至於下降也就不再是“水中花、鏡中月”了。

因此,政策與其掄起大棒直接朝房價砸下去,還不如儘快把房產稅推出來。如果一時半會實在推不出來也沒關係,那就還是在供與求這兩個方面多做些有用的文章。

否則,政府和老百姓都不願意看見的購房長龍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地出現。結果不僅政府會感到焦躁,老百姓就更會睡不著覺的。

關注東方財富網微信號【 eastmoneynews 】,每天為您推送權威、專業的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