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被「石英風暴」摧毀的瑞士機械錶,後來是怎麼活過來的?

用戶97540523054


每每寫腕錶品牌的歷史,稍微有點年份的高端品牌,他們的歷史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大家都經歷了七十年代那場轟轟烈烈的“石英革命”。很多品牌差點熬不過這場革命,紛紛轉向石英市場,它對機械錶的衝擊程度可見一斑。

今天就來說說那場震驚鐘表界的“石英錶”發展始末。

Part.1

石英錶契機的發明

雖然這場石英錶革命是由日本發起並挑戰瑞士機械錶,但石英晶體和第一塊石英電子錶並不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在1880年,皮特·居里發現了石英晶體的壓電效應後,石英電子技術在20世紀得到飛速發展。1972 年,美國、瑞士等國先後研製出石英電子錶,但當時都認為機械錶才是正統,並未給予充分重視,放棄了石英錶的產業化。

世界上第一枚精工石英腕錶紀念款

但當時的精工認為,石英錶這項新技術大有前途,遂投資進行大批量生產。在1969年的聖誕節,精工生產出Astron 35SQ(世界上第一款指針式石英手錶)。

Part.2

石英錶與機械錶的區別

石英錶與機械錶除了動力源不同,其他部分差別不大。它們都有走時顯示系統,都有齒輪系,也有振盪器,而不同的是,機械錶的振盪系統是由擺輪遊絲組成,而石英錶則是由石英振子完成。

傳統的機械錶以發條作為動力,由螺旋線帶動表芯運動,由於螺旋線運動速度的不一致和氣溫、零件磨損等問題,機械錶的計時精度難以保證,一天15-30秒屬於機械錶正常誤差範圍內。

1967年,第一個石英電子手錶在的瑞士計時協會舉辦的年度比賽中展出。

機械腕錶由齒輪負責能量傳遞和頻率互通,而石英錶則由電路板負責電能傳輸,步進電機負責頻率輸出。最終,由齒輪將頻率傳遞到指針,指示時間。說白了,相同的是振盪器都是物理的,內部都有齒輪,不同的是一個用發條,一個用電,機械錶用擒縱器輸出頻率,石英錶用電機輸出給齒輪。

Part.3

日本獨佔先機,石英錶發展迅猛

石英錶以電池作為能量源,由石英晶體提供穩定的脈衝波,通過電動機推動錶針運行, 石英錶誤差較小,每月誤差一般在 15-25秒之間,同時無需精確的手工調整校時,生產速度顯著快於機械錶,生產成本低廉。

日本石英錶抓住機會迅速搶佔市場。日本在二戰中製表工業被摧毀殆盡,石英錶的興起給了日本鐘錶絕佳的機會,1969年,美國登錄月球,人類正式開始像外太空進發。

同年,在手錶領域,精工推出了命名為“Quartz Astron”的世界首款石英腕錶,由此腕錶界轟轟烈烈的石英革命拉開序幕。隨後日本製表廠開始大規模生產價廉物美的石英錶,手錶從奢侈品轉變為經濟的電子產品,“石英風暴”迅速席捲全球,日本石英錶走向世界。

勞力士OysterQuartz腕錶

Part.4

機械市場被衝擊

大批瑞表企業作出讓步

隨著大量的石英錶進入市場,瑞士很多鐘錶品牌受到打擊,產量銳減。1974年到1983年,瑞士鐘錶和機芯產量由8400 萬銳減到3020萬,員工總數從 90000 銳減到 30000,瑞士鐘錶業處於崩潰邊緣。很多品牌紛紛轉型生產石英錶。

搭載基於ETA石英機芯的百年靈

Colt B74機芯追針計時腕錶

Part.5

你大佬還是你大佬

高端表的地位仍沒有被撼動

雖然很多品牌受到石英革命影響生產石英錶,但定位高端的品牌地位一直堅挺。像百達翡麗、勞力士等品牌其實並沒有受到致命性衝擊,還是一直維持相對比較獨立的地位。

Part.6

戰爭最大贏家斯沃琪

浩浩蕩蕩的的“石英革命”一直持續到80年代,瑞士的傳統制表業已經被衝擊得體無完膚,這時尼古拉斯·海耶克站了出來,一手扭轉了整個局面。他戰略性推出了低端石英錶斯沃斯腕錶,與日本石英錶搶佔市場。1988年銷量突破5000萬,帶領瑞士鐘錶業起死回生。

一方面為瑞士製表業提供腕錶機芯和零部件,保護“瑞士製造”招牌,力助瑞士製表業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復興。

人們又逐漸認識到傳統機械的魅力與價值,石英錶逐步與廉價劃等號,無力搶佔高端客戶,漸漸分為兩大勢力,石英錶佔據低端市場,機械錶重新支配了高端市場。瑞士鐘錶業一步一腳印,走出困境迎來複興。

Part.7

歷史上很有名的高精度石英錶

勞力士

勞力士歷史上也生產過石英錶。勞力士5035及5055機芯,是勞力士蠔式錶殼自制石英機芯腕錶的代表。資料顯示從1977年到2001間,勞力士生產了2.5萬隻石英機芯。

做工精良的勞力士5035石英機芯

1977年,勞力士發佈了兩款量產的石英機芯,Cal.5035和Cal.5055。Cal.5035帶有大三針、日曆功能,而Cal.5055又添加了星期顯示。機芯其走時精度已經達到了每天誤差0.17秒。

勞力士無秒針石英機芯Cal.6620

男款的石英機芯有了,把女款也補全。勞力士為女士腕錶研發了大三針的Cal.6035,也是僅作原型測試。而後,基於Cal.6035勞力士自1987年起生產了無秒針的Cal.6620。

歐米茄

同在20世紀70年代,歐米茄也推出了石英機芯,應用於歐米茄2400型石英腕錶之中,從1974年生產到1978年,使用單振子高振頻石英機芯,振頻高達2.4兆赫茲,同樣是AT切割振子,是標準石英機芯振頻的70倍,年誤差達到±12秒,但是因為高振頻非常耗能,電池僅能維持大約一年時間。

歐米茄1680石英機芯

後來,歐米茄開始使用ETA提供的石英機芯,包括歐米茄1680機芯,推出星座系列萬年曆腕錶和星座系列雙翼萬年曆腕錶等,這款機芯年誤差±10秒,使用單振子標準振頻石英機芯,帶有數字調控溫差補償系統。

精工

精工9923A,搭載於1978年首次推出的精工King Quartz手錶之中,使用雙振子結構,年誤差±20秒,並要求每天必須佩帶數小時以保證走時精準。

石英王者——精工9F石英機芯

精工Grand Seiko石英錶,使用9F石英機芯,單振子標準振頻,年誤差±10秒,當時報道稱可以持續運轉50年無需保養,2000年推出特殊版本的9F機芯,可達到年誤差±5秒,應該是當時石英錶所能達到的最高精準度了。以及之後一些高振頻石英機芯,精工平衡了電能和精度,提供了壽命長達十年的電池。

機械錶從16世紀發展壯大,中間經歷了鼎盛的輝煌,到20世紀的打擊,如今又重回到製表業的頂層。電子雖具備無數潛能,但人們更願意感受機械錶的精緻,更願意感受那些雕刻時光的製表師傅的用心,更願意去感受腕錶背後包含著的的手工藝與溫度。


萬表名匠


鐘錶迷們應該都知道,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過一場“石英危機”,物美價廉的日本石英錶席捲了整個瑞士機械錶行業。在短短六七年的時間裡,瑞士機械錶幾乎收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成百上千的錶廠到底,超過數十萬的鐘表工人失業。

有趣的是發明石英錶恰恰是瑞士人,合著是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石英錶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就是石英晶體通上電,發生震動,然後傳遞到馬達就會驅動指針;石英錶的精準度非常高,並且不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這一點比機械錶好上百倍,而價格卻只有機械錶的零頭……

當時鐘錶界的世界盃是瑞士Neuchatel沙泰爾天文臺比賽,每一次排面靠前的清一色都瑞表。可是到了1968年這種情況發生變化了,一塊日本的石英錶打破了這個平衡,一下幹掉了百達翡麗、勞力士、歐米茄等等一些大牌;次年1969年精工又推出一款載入史冊的腕錶:Seiko Quartz Astron,這是一塊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石英錶。

那個年代石英錶可謂風頭正盛,憑藉超高的精準度和實惠的價格幾乎佔據了整個市場;而瑞士機械錶幾乎是要被領盒飯的節奏了。那麼就在這種情況下,瑞士機械錶到底怎麼活過來的呢?

這時我們就要說一下瑞士機械錶的大英雄——尼古拉斯·海耶克,這個人可了得了,他發明了一種只需要51個零件的石英錶(比日本石英錶少100個零件),大大降低了故障率和製表成本。

它的限量第一年就突破了110萬隻,而3年後的銷售額達到了1200萬隻!

除此之外尼古拉斯·海耶克還售後了很多瀕臨破產的腕錶吵廠家,比如歐米茄、浪琴、寶璣、寶珀等比較有歷史底蘊的品牌,這就是如今斯沃琪集團的前身。

很顯然石英錶對比機械手錶優勢太過明顯,那麼機械錶想生存到底該怎麼般呢?

那時瑞士表和現在不一樣,現在說起瑞士機械錶幾乎都是奢飾品,可是那個年代除了極少數的奢侈品外其他都還是普通的日用表;所以如果還是大規模生產日用表是不可能競爭過日本石英錶的,那麼機械錶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專心做一個高冷的奢飾品。

一次危機讓低端石英錶直接失去了生存空間,而生存下來的高檔機械錶就好似浴火重生一樣,變得無比堅韌。

並且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瑞士機械錶開始實施全球化的品牌戰略,引導了世界奢侈品消費的浪潮。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品牌們進一步開拓了世界市場,徹底激活了中東和東亞地區。可以這樣說能夠跟得上這個潮流的品牌都一煥然一新,而那些守舊的都已銷聲匿跡。

傳統的機械錶行業發展至今已經收上百年的歷史,雖然機械錶也只是一個時間工具,但是如今已經成了一種文化,或者說是一種情懷具擁有了更多意義。

一個接地氣的鐘表自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