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中藥溶斑降濁通脈湯-讓頸動脈斑塊變得不再危險

  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病變,該病變的產生是因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不良飲食,不良生活習慣,不良情緒等多種因素,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脂質沉積、血栓形成等多種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結構不同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著不同的穩定性,穩定性低的斑塊易於發生破裂導致急性冠脈血栓的形成而誘發急性缺血性事件。

中藥溶斑降濁通脈湯-讓頸動脈斑塊變得不再危險

  現代醫學主要是通過非藥物治療(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等)和藥物治療(包括調脂、抗血小板藥物等)來減輕斑塊。但外科手術及介入治療風險較大,西藥作用單一,長期用藥所引起的肝腎功能、肌肉損害及停藥後反跳等副作用仍是治療頸動脈斑塊的難題。而中醫藥以其獨特的理論為指導,並憑著副作用小,用藥個體化,適合於長期使用,藥源豐富等優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中醫學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從宏觀著手,整體施治,個體化辯證,中藥治療能夠克服單純西藥治療的侷限性,提高西藥的療效並減少不良反應。目前利用中醫藥防治及穩定化治療頸動脈粥樣斑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現代醫學之不足。

  中醫學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認識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可無症狀,或有眩暈、頭痛、耳鳴、健忘等症狀,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從發病部位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中醫"脈痺"有一定相對應;從臨床出現的症狀看,分別屬於中醫的眩暈、頭痛、耳鳴、痴呆等範疇。其病因與稟賦不足、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有關,對於其病因病機,歷代醫家並無明顯闡述,但大多從痰、虛、瘀立論,虛、瘀是主要致病因素,而這些要素的產生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由於本病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多累及心、腦、腎,本虛主要責之心、肝、脾、腎等多個臟器功能失調,標實主要指氣滯,血瘀,痰阻。治療上則應益氣活血,滋養肝腎,健脾利溼,平肝熄風,養心安神為方法,併兼以疏肝理氣,通經活絡作用的方藥。

  溶斑降濁通脈湯的組方原則及現代藥理研究

  溶斑降濁通脈湯是由:紅花、水蛭、桃仁、鉤藤、黃芪、當歸、丹參、鬱金、地龍、葛根、川芎等二十餘味藥組成。其中以黃芪,當歸,茯苓等補氣養血,健脾化痰,阻斷痰瘀生成之源,為君藥。以杜仲,石斛,黃精等滋腎養肝,以助榮養血脈之效,並配合三七,紅花等活血化瘀,為臣藥,海藻,昆布,夏枯草等軟堅化痰散結,以助消除斑塊之功,全方消補兼施,標本兼顧,使痰濁得化,瘀斑得消,血脈通暢,陰陽得以平衡。

中藥溶斑降濁通脈湯-讓頸動脈斑塊變得不再危險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黃芪的有效成分為黃芪多糖,可以治療動脈粥樣硬化,血清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酯)明顯降低,黃芪多糖能明顯減輕或減少粥樣斑塊的程度和麵積,對動脈粥樣硬化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可能與抗氧化、免疫調節、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有關;丹參主要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藥理研究其有增加血流,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功能,促進纖溶功能,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面積和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等作用;葛根中提取的黃酮類化合物能降低膽固醇及甘油三脂,同時能增加腦及冠狀血管血流量,對腦循環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川芎、赤芍都有降低總膽固醇和增加纖維帽厚度作用,川芎尚可降低甘油三酯、減少脂質核面積和巨噬細胞浸潤,且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降低TC(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減少炎症反應、增加斑塊中膠原面積,具有一定穩定斑塊的作用。諸藥合用,從現代藥理研究的角度亦具有調節血脂、減少主動脈壁斑塊形成、穩足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等作用,從而達到穩定化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目的。

  溶斑降濁通脈湯具有以下療效:

  第一,溶斑降濁通脈湯對已經形成的粥樣硬化斑塊可以起到穩定或消融的作用。溶斑降濁通脈湯可以增加斑塊包膜的厚度,防止斑塊破裂,並且可以改善血管的硬化,能有效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避免心肌梗死、腦梗死或猝死的發生。

  第二,可以清除血管中增高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環。

  第三,溶斑降濁通脈湯具有整體調節多靶點治療的特點,可增強血管內皮修復損傷功能,讓血管內皮重新變得光滑平整,使血液中的脂質不容易附著於其上,從而減少斑塊形成的環境。

中藥溶斑降濁通脈湯-讓頸動脈斑塊變得不再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